-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上尉
  
- 积分
- 656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
  
(黄石日报)水南湾坐卧莲花地,面向睡美人。400年的旧时光,结成厚厚的老茧。曹氏家族如眼泉眼水,生生不息,人丁兴旺。粉墙黛瓦的九如堂,九重门四通八达连接百间老宅,大宅门九九归一,浑然一体。水南湾靠山而幽,面水而灵,山水相抱,环通成圆。
走进水南湾,犹如走进了厚重温润幽深的时光隧道。轻扣悠长的巷道,推开吱呀的大门,触摸精美的木雕,环视阳光雕窗,仰望幽深的天井,无不透着深深岁月尘封的旧味道。
九如堂
很难想象,在明朝万历年间,一个乡村构筑了两千多人居住的徽派建筑群。
这个建筑群的主体,一进九重。从大门至影壁门至会客厅,从大礼堂至祖堂至存放厅,从后厅至检武堂至存武堂,在建筑布局、建筑形态方面呈现出中国传统建筑“方、正、组、圆”四大特点。正如建筑学家林徽因所说: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画意”之外,还使人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
水南湾的朋友介绍,如此恢宏的建筑是一位母亲精心建造的。
这位母亲是汪太淑人。一五九五年七月二十四日,志遂公离世,汪太淑人时年36岁。她带着年仅十三岁的儿子景澹苦心经营,维持家业,并决定把水南湾建成方圆百里无双的恢宏雅居——九如堂。
构筑九如堂花了整整十三年时间。最后一年,师傅们吃了很多鸡肉,却未吃到鸡硬肝。待正大门安装两根大木柱时,师傅们故意把木柱倒装上去。腊月二十四放工时,师傅们感觉担子有重量,就在凉亭边歇下来,打开礼盒一看,里面全是腌制好的鸡硬肝。原来汪太淑人还惦念各位师傅的家眷,大家好生感动……一位年轻师傅转回水南湾大门,边敲木柱,边口中念道:“恭喜曹府,倒立倒发!”
“九如堂”三个字是曾任朝廷谏议大夫的曹大箕题赠的。一六四六年六月二十二日,汪太淑人以八十七岁高龄寿终正寝。曹大箕闻讯,当即写了一首赞词:“冰心常操,昂志堪褒。卜基巩固,不愧觅裘。营高经理丕创,实追相宅勤劳。开寡永建,泽绵百世之膏;积源流远,寿享九如徽号……”大箕公写完这首颂词,意犹未尽,陡然双膝跪地,手挥巨毫,写下“九如堂”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后裱成黑漆大匾,送水南湾大厅悬挂。
“九如堂”三字用意何在?“九如”一词出自《诗经·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纷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用“九如堂”三个字,是敬祝曹氏家族子孙繁衍,福寿绵绵。另外,“九如”和“有馀”谐音,含五谷丰登、年年有馀之意。
曹大箕双膝跪地,既有对伯娘的崇敬和怀念,也有对汪太淑人的愧疚和忏悔。
原来九如堂开建前,汪太淑人决定去看看曹家大六房六弟志遇的官邸。都说六弟的官邸建造得非常气派,是官厅、是相宅,雄伟、壮观、豪华。正好曹大箕(景参)在家休假,他随口就问:“二伯娘,您也想参照此图做屋?”汪太淑人回答说:“是啊,如果我没有能力建造这等大厦,但我还是仰仗你呀。”曹大箕自知言语不慎,冒犯了二伯娘,当即应允借银两斛。九如堂建成后,汪太淑人将曹大箕的银两原封奉还,还支付了利息。
九如堂前面的土场,夏天没有蚊虫,此一奇。九如堂南侧有一口古井,泉水冬暖夏凉,不仅可以饮用,还可以灌溉数百亩良田,此二奇。
笔者去过安徽宏村和西递,有两副对联记忆犹新:
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德,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在水南湾,有砖雕木雕和石雕,有浮雕也有镂刻,技艺精湛,蕴含丰富。在九如堂,我却没有看到一副留存久远对联。此三奇也。
曹中乾先生告诉我:在水南湾敦善堂,原本有乾隆皇帝御赐的牌匾“节孝可风”,文革期间“破四旧”,御赐的牌匾被砸。民国二十年,大冶民团为了搜捕龙山乡共产党人,将村子包围,族人被迫逃到山上。因为抓不到共产党,官兵恼羞成怒,一把火点燃了村庄。族人冲下山来,将大火扑灭,九如堂才免遭劫难。
古宅存古韵,村外有新村。如今的水南湾,村前碧水荡漾,村后古枫参天;文有《巫山燕》,武有古凉亭。汪太淑人有知,定然含笑九泉。
巷道·木雕·石雕
走进水南湾深深的巷道,如走进岁月的缝隙里。轻轻拂拭厚重幽黑的长青砖,清凉而湿润,粗糙而厚重。一路轻拂老墙砖,感觉它一路颤抖。小小的巷道,尘封在久远的记忆里,虽已心如止水,结着旧年的伤痂,却也经不起多情的触摸。深深的巷道,一路幽深。巷道深深深几许,却载不动许多情。多少人走过,多少人回来,多少人默默相送,多少人欢喜重逢,多少人依依惜别,多少人痴痴守望,多少人远走他乡,多少人荣归故里,巷道都默默地看在眼里。多少世事更替,多少人间真情,一喜一忧一怒一骂一哀一乐,都静静地渗进巷道的血脉里。幽幽巷道,一路向前,走进400年前风雨旧时光里。窄窄的巷道,是水南湾温情脉脉的血管,连接万家灯火,牵引游子心房,血浓于水,走遍千山万水,管它山高水长,都绕不开深深的巷道。
木 雕
精美的木雕是水南湾的女人,透着秀美与古典,怀着美好与憧憬。一笔一画,一刀一刻,一画一屏,一门一窗,一梁一柱,都透着水南湾女人的小心思,怀揣着一颗美好醇香的素心。或素朴典雅,或吉祥如意,或诗情画意,或花鸟虫鱼,或飞禽走兽,或山水人物,或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全栩栩如生地在木头上复活生动开花。或“锂鱼跳门”,或“麒麟送子”,或“双马朝庭”,或“鹭鸶闹莲”,或“八仙传说”,或“桃花源记”,都寄寓着水南湾女人对丰收喜庆幸福吉祥的向往。水南湾妇人装一颗素心,从美好愿望出发,把烟火生香绵长的生活与憧憬未来融合在一方古朴典雅的木雕里。
石 雕
石雕是水南湾的男人,有着顶天立地的雄心壮志,有着粗犷结实的臂膀,有着虎背熊腰的大汉风范。石雕多用于门框、门柱、石鼓、牌坊、石狮、石柱,凡是要使力的地儿,凡是要顶住的地儿,全都是像男人一样的石雕上。水南湾的石雕、砖雕、灰雕,都立足于雕,聪明能干的艺人采用了圆雕、透雕、镂空雕、高浅浮雕、线刻等雕刻手法。石雕花为牡丹,寓富贵祥瑞之意。兽为龙,龙纹变幻莫测,左盘右蹙、腾空奔走、狰狞凶猛,传说祭可避免犯上杀头之罪,隐含了水南湾人对原始图腾的崇拜和对福的追求。我惊喜地发现一块“福”字石雕花窗,内涵了丰富的福、(鹿)禄、(鹤)寿的愿望。鹤的嘴里竟还含着一只螺蛳,求福求禄求寿求丰收吉祥,是平凡普通的水南湾人一生最朴素的愿景。
宅“敦善堂”及其后裔
“敦善堂”堂主——曹盛玉,字蓝田,号柳岸,业儒。一生教书为职业,身体孱弱,英年早逝。妣石氏立志苦节六十年,率子善继于水南湾门楼东侧建造“敦善堂”新居。该大厦做工华丽精美,历经二百多年风雨侵袭,至今保存完好,是水南湾徽式古民居建筑的典范。
敦善堂为一进三重的连五构建。正厅在中重,可摆二十桌酒席。两根红漆方木大柱脚下有石雕座墩,两木柱中间镶嵌红漆杉木“鼓皮”板。上面悬挂着黑底金色大匾——“敦善堂”,并配楹联一副:
遵先矩而兆基竹苞松茂节映北堂歌燕喜;
守慈规以启宇玉洁冰清辉联柬谷咏莺跹。
此联系盛玉同胞六弟曙东(霍山)撰。
正厅前面上方有一长方形“天井”。“天井”外面是下厅,上面有戏楼,并装饰有红漆镂空雕花栏栅。戏楼下的墙壁全是用雕刻精美的花板镶嵌。整个天井及四周全是用方形青条石铺成。仰望天井,一圈檐瓦塑成桃形,图案精美。
从正厅穿过鼓皮木门就到了上大厅,后檐的墙壁上方悬挂着清朝道光皇帝御赐匾额,上书“节孝可风”四个大字。这是道光帝表彰敦善堂的建造者——五十世祖盛玉公妣石氏太婆御赐。在村之西北立有千年永志的“冰清玉洁”贞节牌坊(文革时被毁)。
建设敦善堂的石氏太婆生于公元1761年,殁于公元1843年,生子善继。
敦善堂的后裔子孙立志从商。到了五十五世孙时,首先由排行老大的树鋆,去大冶殷祖八姑婆家,和其家人一道去参加做木排生意(即贩卖树木),常年往返于大冶、湖南之间。久而久之,树鋆认识了湖南常德县神州府庠生刘用元之女刘青云并喜结连理。殊知树鋆二十余岁时患了一场大病,百医不治,后有一名医开出验方中药,内要用人的手膀肌肉一块做药引,可谁肯忍痛割自己的肌肉呢?妻室刘氏闻知,决意割自己的肌肉救夫。众人大惊,佩服刘氏对丈夫的一片真情美意。树鋆服了此药汤后,病情未见好转,后撒手人寰,别妻西去。可怜刘氏正值芳龄年华成了寡妇。她含泪苦度寒夜,日久看破红尘,削发为尼,皈依佛门。这位刘氏就成了后来众信士虔诚敬仰的名尼——刘和尚。
树鋆的未竟从商事业,由排行老三的曹励金和排行老五的曹遂万兄弟二人共同担当,在大冶县城倡办起了“同益昌”副食杂货店。曹励金为大老板、曹遂万为二老板。他们诚信从商、礼义待顾客,名声日益显赫,完全能同当时大冶街上的几家大老板如:老风祥银楼、叶锦华百货店、怡丰泰杂货店、石恒兴疋头店、松鹤龄药店等媲美齐名。
古村·古屋·古井
水南湾村位于大冶市大箕铺镇东山西麓。朋友说这名儿美,光听着就有走进江南水乡的感觉。确实,世间万物只要沾上水,一下子就灵动起来,何况水南湾本就依山傍水,自是不虚负其美名了。
(一)
作为遗留古建筑(徽派建筑)较多的古村落之一,水南湾引来更多关注的目光。那些杵在岁月里的青砖灰瓦大多已满目疮痍,今日所见是经后人修缮过的面目,虽未达到修旧如旧的程度,但仍依稀可见昔日的风华。
石砌的围墙外面,天蓝云白,屋檐斜飞于天际,明时的阳光仿佛还新鲜地静卧在屋角;拐弯处随时遇见青石板路上时而拉长转瞬又被折断的旧时光;镇村的古树四百多年过去依然枝繁叶茂,像母亲心无旁骛地佑护着她的曹氏子孙们……
(二)
水南湾的古屋,像个童颜鹤发的老人。
——正门前左右两侧相对而置的石墩与石鼓,古时称之为“门当”;门楣上方的四个圆柱形雕砖则为“户对”,我们在男婚女嫁时常说的“门当户对”由此而来;雕刻着福禄寿的窗已洗净尘埃;悬挂于屋檐下的红灯笼因懒得对风迎来送往而沉默着;墙头上的枯草想染绿头发,伸向天空的手却扑了空;侧梁倒立的红高粱欢喜地低咏这现世的安稳……
这些览入眼底翻新的旧物让人有时光未曾走远之恍惚。直到徘徊在天井上的阳光化作一柄利剑,插进古屋的心脏,童颜瞬间老去,环顾残垣四壁,才惊觉它确是历经了几百年的沧桑。
(三)
古井在乡村是寻常物。但从久远年代一直到现在依旧盈满的古井已不多见了。水南湾的古井便是这不多见里面的尤物,清洌洌的水明镜似的映照日月流转,云卷云舒,花开叶落……
那些驻足的脚步啊总是匆匆,而它总是静静,静静聆听一代一代的姑娘媳妇婆婆们淘米洗菜捣衣时嘭嘭嘭哗啦啦的人间欢乐曲,或静静跟随青苔绸质的绿裙裾柔软地摇摆静静哼唱无字的歌……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