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榕铮(前排右四)和大冶老乡在一起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 记者 詹钘)
父亲的革命生涯影响了儿子向榕铮的一生。
11月10日,在黄石市档案馆,当看到馆内保存的台湾前“中央委员”、“教育次长”刘先云的档案,向榕铮深有感触地说,也要将自己保存的个人档案无偿捐献给黄石市档案馆。
一直以来,向榕铮作为辛亥武昌首义同志会多年的会长,往返于大陆和台湾之间,捐献多件收藏价值极高的物品,以加强两岸的沟通。
可以说,向榕铮一直都在继续着父亲未竟的事业。
战乱中出生压力下成长
1941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同年,国民党对日宣战。
这一年,受到李济深的邀请,向海潜来到广西与其联合抗日。那些天,凶残的日本人对当地进行了猛烈轰炸。也就是在这个炮火连天的日子里,在风景如画的桂林,向榕铮出生了。
在战火中成长了两年多,日军逐步逼近桂林之时,向榕铮随母亲跟着游击队撤到广西边缘的山林中去,而其父向海潜则去了重庆。
对于战火纷飞的那几年,向榕铮印象不深。他只是记得在抗战胜利后,跟父母一起回到武汉居住了一段日子。
1954年,向榕铮随父母一同迁往台湾居住,这一住就是六十年。
由于跟蒋介石关系处得不是很好,父亲向海潜到台湾时,没有一官半职,只有跟朋友一起从零开始,做起了煤炭生意。
“刚去台湾的时候非常艰苦,日子很不好过。”因为家里拿不出大学学费,向榕铮选择到免费的军校去读法律系。军校毕业后,他顺利在军中工作了。
如今,向榕铮夫妇都已经退休,居住在台北市。一个女儿和两个儿子都已经成家,并且在做生意。两老靠退休金过日子,也算是圆满,幸福。
向榕铮眼里的父亲
在向榕铮看来,父亲向海潜讲义气,照顾兄弟,胸襟宽阔。
向榕铮说,父亲是军人出身,在日本曾经追随孙中山先生,非常忠诚。
“我父亲是个很讲义气、很忠诚的人,无论是朋友、兄弟或者是其他人,对待他们都非常好,讲兄弟情,所以在外面混得很开,很多人都愿意听他的,号召力极强。”
谈到打仗,向榕铮也听说了许多故事:“跟共产党联合抗日的时候,当时物资很缺乏,很多人没有武器,当时我父亲的忠义救国军他们500个人只有300支枪,一个人两颗手榴弹一把刀,前面的人倒了,后面的人就去把他们的刀、枪捡起来,这个就是当时国共联合抗日的一件事情,大陆的一家杂志,当时报道了这个历史事件,杂志里面记载得很清楚。”
当然,全身心投入革命事业,另一方面注定意味着付出更多。
作为革命先驱,向海潜没有更多的时间放在家庭上照顾爱人和孩子。
跟大陆往来愈发密切
向榕铮回忆,从2007年开始至今,他至少已经来大陆十余次了。
2007年,他被推选为辛亥武昌首义同志会的第十六届理事长。根据传统,每一届新上任的理事长第一件事就是要带着后裔到辛亥革命的发起地去祭拜当年的革命先烈。当年向榕铮首次回到大陆,就到了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
7年间,向榕铮在鄂州、咸宁、十堰及北京等地留下了自己的寻访足迹。
不过,由于向榕铮并不是在大冶出生,小时候也就回过大冶一次,住的时间也非常短,因此他对大冶老家印象不是很深。
向榕铮笑称,今年都七十多了,大半辈子都在台湾,小时候在两广长大,虽然祖籍湖北,但却只会讲广东话而不会讲湖北话。
这几年回来,向榕铮看到黄石、大冶的城市面貌还是有很大的改变,楼房变高了,路也宽了,环境也更整洁卫生了,“人就是年纪越大了对家乡就越想念嘛,像我们这些人现在都出来半个多世纪了,难免想多回来看看故土,走访一下亲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