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水映残月断桥雪 于 2014-11-24 15:12 编辑
1930年在河南获得 曾在黄安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 网友前日在微博中质疑,“晕了晕了,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的《铁血红安》居然让共军提前有了飞机!赵文卓演的男主角刘铜锣,居然还能悬空挂在机舱外面指挥飞行员!”,关于“那个年代究竟红军有没有飞机?”的问题,引发了不少网友的热议。 俘虏的德国教练机成红军首架飞机 为了解开谜团,昨天江南时报记者联系上了湖北红安县将军文化研究会的会长周少怀。周会长是党史和战争史方面的专家,他告诉记者,红军确实早在1930年就有了自己的第一架飞机,这架飞机是从国民党的手中缴获的,是一架德国造的教练机,曾经参加过红四方面军组成后的第一个大胜仗—黄安(即后来的红安县)战役。 当时的飞行员在驾机途中遇到了大雾,加之中途缺少燃油,飞机迫降在了今天的河南罗山县陈家河附近。当时在附近的赤卫队员将这架飞机俘获,并俘虏了飞行员龙文光。经过细致的说服工作,龙文光决定加入红军。自此之后,红军便有了历史上的第一架飞机。后来中央军委获悉这一消息十分重视,决定在鄂豫皖特区政府成立航空局,此后飞机被正式命名为“列宁号”。 飞机最后毁于敌军围剿的战火 当时虽然有了飞机,但是周少怀告诉记者,飞机想要起飞却面临着最简单的难题,那就是缺油。由于缺油,甚至无法把飞机弄到新建成的简易机场上。无奈下,红军把飞机肢解成了多块,然后采用蚂蚁搬家的方式,才从河滩搬到了位于今天的河南新县的机场上。为了弄到油,红军又派人化妆打扮前往武汉,用轿子从武汉抬回了一批燃油,这才解决了燃眉之急。1931年7月10日,飞机在机场进行了成功试飞。 这架飞机此后参与的最著名战役,就是黄安战役。1931年11月,黄安战役打响,当时红四方面军采用围城打援的方式,将黄安县城围困了43天,但是一直无法突破。后来,当时的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想到了俘虏的飞机。 陈昌浩亲自登机,监督着飞行员龙文光飞到敌城上空,对着一处疑似敌人师部的建筑进行轰炸。由于教练机没有装弹装置,便带了两枚迫击炮弹做轰炸用。“敌人看到飞机,都以为是自己的飞机来送补给的,争相赶出来迎接,谁知道天上掉下来的竟然是炸弹,敌人马上乱作一团。” 周少怀会长告诉记者,这次轰炸让敌人很是惊讶,他们怎么也没想到,红军竟然也有了飞机。此后不久,红军对黄安县城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并成功攻入了黄安县城,那一次歼敌数达到了1.5万人。不能不说这里面有“列宁号”的很大功劳在里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铁血红安》的主要拍摄地,就在今天的红安县。周会长告诉记者,相比电视剧中的飞机,当时的“列宁号”要简朴一些。 那么,后来的“列宁号”到哪里去了?周少怀会长告诉记者,1932年起,随着国民党对红军的围剿力度的加大,这架珍贵的“列宁号”飞机一度被拆解,跟随红军多处转移,但后来随着战局的变化,红军无法保护飞机,当时的红军统帅徐向前便下令将飞机掩埋。可最终飞机还是被敌人找到挖出,毁坏掉了。 “后来"列宁号"再也没有恢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列宁号",都是仿制的。” 红军第二架飞机—“马克思”号 1932年在漳州获得 曾送聂荣臻赴瑞金 “列宁号”是公认的红军第一架飞机,却甚少有人知道红军的第二架飞机“马克思号”。据记载,“马克思号”是红军1932年4月攻打漳州时虏获的。当年4月20日,红军占领了漳州,副团长陈冬生带领部队进入桥南机场的时候,发现了两架飞机,一架能飞,一架不能飞,红军把能飞的那架飞机带走了,就是后来的“马克思号”。 上世纪90年代初,原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杨成武(当年担任红三十二团政委)在《熠熠生辉的漳州战役》中谈到,此次战役“战果辉煌”,不仅获得大量军事补给,也缴获“飞机两架”;这位将军还回忆,昔日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就是乘着飞机前往瑞金汇报战况的,他曾关心地劝说:“你怎么冒冒失失的,也不知道那个飞行员技术可靠不可靠就飞回去了?”由于汽油供应不足、修理备件缺乏,“马克思”号在执行了一段时间任务后只好被闲置,并曾展出于长汀公园。在紧张的军事形势下,红军为了避免它落入敌人之手,后来不得不忍痛销毁。
新闻频道-和讯网 http://news.hexun.com/2014-11-20/17058588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