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15 17: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薛宝钗的角色定位与“钗黛合一”的虚伪性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向来不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笔者也是有这种想法的,因为心底良善,所以遇事到处碰壁,但从来都只是埋怨自己不会做人,而不去怨别人对自己不善。
经过这几天在红吧里聊天发文情况来看,我发现我真是错了,一些人的行径达到了无法令人容忍的地步!那种恶意的攻击实在让人惊讶,却还不知道原因为何?且论述如次:
《红楼梦》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部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其中涉及人物众多,据有关人士统计,从王爷、公侯到乞丐、道人,从贵妃、小姐到丫环、仆妇,总共有八九百之数,而且每个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是以引起从钟情的少年到怀春的少女、从诗书满腹的学者到头发苍苍的耄耋老人的浓厚的兴趣,用“家喻户晓”“人手一本”这样的词汇来形容《红楼梦》的流行盛况,丝毫不以为过。
笔者不是书商,当然不是谈论《红楼梦》发行事务的。笔者只是一个《红楼梦》的爱好者,拿现在的时髦话说,就叫“红迷”或者“红粉”。笔者论及红楼梦,纯属是一种闲谈聊天的方式,并非要树立什么权威,甚至成为依靠红楼梦吃饭的红学家什么的。怀着这样的心境在红楼梦吧里发了几篇文章,但遭到的攻击,却令人意外。但笔者却不是个别人一击便会倒地的纸糊人儿,也会反击,更不会害怕什么学刊、会长之类的权威人士。他们所说的,也只能代表他们看完红楼梦后凭大脑思维所得出的观点,而笔者,既然大脑与他们不一样,自然也能思维,自然也能得出自己的观点来。如果说笔者的观点与他们不一样,那便是笔者独立思考所得出的学术成果,如果有雷同,那也纯属巧合。
首先必须承认,《红楼梦》是一部小说。虽然笔者现在读出了一点历史的味道来,但在本文,还是按照小说的模式来论说。既然红楼梦是一部小说,那么作者对书中人物的设计便有一个定位问题,尤其是主要人物的定位问题。
写过小说的尤其是写过长篇小说的人都知道,在小说动笔之前,先要设计人物,包括人物的性格、身材、相貌、学识水平、主要经历、家庭成员、社会关系,等等各个方面。细致的作者会把这些设计写在纸上,象书法家写楷书时,先要画格格,然后才动手写字。而对全书胸有成竹的作者来说,也会在脑子里打一个粗稿,亦如书法家写草书时,虽然不打格子,但也要看一下那纸张大小,要写的字数多少,大概在哪里起笔,在哪里收笔,然后在哪里落款,在哪里钤印。总之,写长篇小说,离不开作者对书中所描写人物的定位问题。
对于《红楼梦》来说,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宝黛爱情”,一条是“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败落历史。在本文中,只讨论“宝黛爱情”这一条线索的问题。
作者在“宝黛爱情”这条线中涉及到的人物也很多,但主要人物只有三个,一个是贾宝玉,一个是林黛玉,一个是薛宝钗。既然是宝黛爱情,怎么会涉及到三个人物呢?那这第三个人物算什么呢?如果说薛宝钗也是名正言顺地要和贾宝玉谈爱情,那必然是“宝黛钗爱情”了,如果笔者这样一说,不仅读者要骂笔者,就是红楼梦作者在地下有知,也会跳起来把笔者骂个狗血淋头的。
既然大家都承认“宝黛爱情”,那么主角自然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了。
先来说说贾宝玉的角色定位。
纵观《红楼梦》,贾宝玉无疑是书中的主角,也是“宝黛爱情”的主角。书中全方位对贾宝玉的衣食住行、相貌、年龄、性格、品行、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等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描绘,相信在大家心目中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固定的形象,他有漂亮如女孩子一般的外表,有如演说家一般机敏的谈吐,有如诗人一般似傻如狂的激情,有富贵人家公子哥儿使钱撒漫的习气,除了这些,他还有一颗懂女儿识女儿的心!
再来说说林黛玉的角色定位。
林黛玉便是“宝黛爱情”的女主角。如同贾宝玉一样,作者在书中对林黛玉的衣食住行、相貌、年龄、性格、品行、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等等,各个方面也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描绘,相信在大家心中,对于林黛玉有这样一种印象,相貌美丽,身材婀娜,才华出众,多愁善感,伶牙俐齿,寄人篱下而愁闷无着,让人怜惜让人疼爱。
为了显示宝黛爱情的“合法性”,作者开篇就用了一段玄幻之文,将贾宝玉描拟成灵河岸上的神瑛侍者,而林黛玉是灵河岸边的绛珠草。在前世,神瑛侍者对绛珠草有灌溉之恩,在今世,林黛玉便要用一生的眼泪来酬还。注意,是用眼泪酬还灌溉之恩,而不是以身相许。泪尽而逝,便是林黛玉的结局。
“宝黛爱情”注定是一个悲剧结局,这是不以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至于作者为何一定要将宝黛爱情写成悲剧结局,而不象众多的历史上的言情小说一样,写成喜剧结局,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如果要讨论下去,那么用一本书来考证,也可能是不够的。
既然结局已定,那么作者怎么行文来把这个结局表达出来呢?
这里必然要说到薛宝钗了。
在“宝黛爱情”中,薛宝钗无疑是第三者的角色。这个第三者,可能刺激了一些人的感官,于是对笔者进行口诛笔伐,但笔者依然坚持用第三者来描述薛宝钗这个角色。
在《红楼梦》中,作者借贾母之口,对旧小说和戏曲弹词中的爱情故事进行了评击,说到那些古往今来的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无不出于一辙,才子看到佳人便倾心相爱,佳人看到才子便不顾家庭阻力,硬要与才子死活一起,旁边还必须有一小人挑拨,但最后必然还是大团圆结局。利用贾母之口,作者有心想破这个“陈腐旧套”,但笔者以为,这样的“陈腐旧套”却不是那么容易破的。却是为何呢?
如果将宝黛爱情故事搬到现代社会来,大家便很容易理解薛宝钗这个角色了。用现在的话来说,薛宝钗整个儿就是一个“第三者”!
红楼梦之所以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与作者有超前意识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作者具有超前于他生活的时代的意识。只有具备这样素质的作者,才能写出这样一部振烁千古的优秀作品来!
有的人便说了,古代没有第三者之说。
笔者也相信,古代没有第三者一说。但为何还要用此一词呢?听笔者慢慢说来。
从贾母口中得知,过去大户人家小姐那身边必得有几个丫环伏侍,还有婆子一大堆人物环伺,小姐们看到才子的机会也没有,岂能与才子通个什么信息,表达一下爱慕的情感?就拿贾府中的迎探惜三个小姐来说,那迎春的丫环有司棋、绣橘,这是两个大丫环,还有几个没交待名字的小丫环,婆子包括奶妈更是一大堆;探春的丫环有侍书、翠墨,还有几个没有交待名字的小丫环,婆子包括奶妈也是一大堆;惜春的丫环有入画、彩屏,外加没有交待名字的小丫环,奶妈、婆子一类的人也是一大堆。她们深居闺中,连出门的机会都很少,即使出门,那闲人岂能近身?更别说要发生眉目传情、私订终身之类的事情了。
但笔者说,这只是贾母的一厢情愿,更是作者形式上不落俗套而实质上落入俗套的借口之词。
为何?
抛开贾府三位小姐且不谈,因为贾宝玉毕竟也是贾府中人,与迎探惜是嫡亲的兄弟姊妹关系,不可能贾宝玉与迎探惜三人谈情说爱撒。
且说大观园中,那外来女孩子有多少?
从最初的林黛玉算起,然后薛宝钗、薛宝琴、李绮、李纹、邢岫烟、妙玉,少说也有七八个了。贾母所说的大户人家小姐与外面接触甚少,不可能与才子有勾搭,作者便说到那才子佳人的戏曲、小说、弹词都落入俗套,而事实上呢?贾宝玉与女子谈恋爱需要出大观园么?那女子都送上门来了,还是源源不断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这一番不落俗套的话便有破绽的。且不说这个。
林黛玉五岁丧母,六岁进入贾府,与贾宝玉一个桌子吃饭,一个床上睡觉,至少过了三四年才分开,但还是在贾母的住处,不过房间分开了而已。在一个近乎封闭的空间里,两个少男少女,那心里萌生情愫,难道不是正常的?而在林黛玉的世界里,在她情窦初开的时候,更只有贾宝玉一个男孩子,她还有其他选择吗?爱上贾宝玉,岂不是名正言顺的事情!
而贾母这些人却还装作浑然不觉,还要去破什么才子佳人的陈腐旧套?那才子佳人的戏就演绎在她的眼皮子底下了。
然而,这场宝黛爱情并没有因此而变成大团圆结局,这不,拨乱的来了。谁?当然是薛宝钗。
有人觉得薛宝钗是无意于插于宝黛的爱情之中的,然而这种开脱之词实在经不起推敲。翻开《红楼梦》第八回,作者正面第一次写二宝相会,那薛宝钗便搬出“金锁”来给贾宝玉看,并且也欣赏了贾宝玉所挂的“通灵宝玉”。一向不敢在宝钗面前说话的莺儿——宝钗的贴身丫环——便说了这金锁要与宝玉配婚。这里,作者已经用非常明确的信息告诉读者了,薛宝钗知道贾宝玉有玉,并且自己有金锁,金锁和宝玉合在一起,就是“金玉良缘”。
如果说有人不懂作者这个明确无误的信息的用意,笔者也只能说,《红楼梦》白读了。如果知道,但不承认,或者假装不承认,那便是另外一回事了,不在笔者此文讨论范围之内。
仅此一点,便可证明宝钗一出场,便是第三者的角色。宝钗自己心头明镜似的,而我们的钗迷们还装作很无辜,很受伤,不作承认的姿态,岂不是笑话!
薛宝钗,不过是红楼梦中的一位人物,是作者用来衬托宝黛爱情悲剧的工具,如果没有薛宝钗,作者同样还会制造出“张宝钗”“李宝钗”之类的人物出来。总之,薛宝钗在红楼梦中的角色定位就是第三者。
至于薛宝钗这个人物的刻画,让读者喜欢,甚至形成钗粉钗迷,当然是另外一个话题,本文只讨论作者在书中对薛宝钗这个人物的定位问题,而不是怎么去塑造她的问题。关于作者怎么去塑造薛宝钗这个人物,留待以后再论。
下面,笔者再来说说“钗黛合一”的虚伪性。
明着讲赞成贾宝玉与薛宝钗相结合是大团圆的结局的人目前还很少,至少笔者没有看到,但通过中庸之道来讲所谓“钗黛合一”的人,为数还真是不少,并且振振有词地说,这是作者的原意。
依笔者看来,这种人用“无耻”两个字来形容是最恰如其份的。其实还有更柔和的词,比如曲解之类,笔者不想这么柔和的,因为这种曲解作者原意实在让人愤慨,并且有误导读者之嫌,只能用“无耻”来回敬这类人。
有人说,作者原意,你也不懂,怎么知道别人就是曲解,就是无耻呢?
虽然笔者承认,作者对于薛宝钗这个角色的塑造是很成功的,她最后也成为悲剧结局让人扼腕叹息,有些人便想让“钗黛合一”成为一个大团圆结局,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笔者认为,这种想法显然是幼稚的,是违背了作者原意的。
“宝黛爱情”是以悲剧为结局,即绛珠草要用一生的泪水来还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而不是以身相许!这是作者开篇就讲定了的,也即是说,我们看红楼梦,只要看到第一回目便知道故事的结局,为何还要往下看呢?就是因为我们想知道这个结局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结局!
那些讲“钗黛合一”的人未必没看到第一回所写的,而只顾往后面看去,但为何还要讲“钗黛合一”这样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话呢?
他们的理由是,作者在写黛玉和宝钗的判词时,总是合在一起写的,还有,宝钗代表所谓德,黛玉代表所谓才。
以这种理由来曲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实在是幼稚至极!笔者连辩驳的兴趣也没有。笔者只能说,如果钗黛能合一,便不会有宝黛悲剧,也不会有红楼梦了。
作者所处时代,并不是一夫一妻制。贾宝玉完全可以效法舜帝娶娥皇女英之故事,将宝钗和黛玉全都娶回家,两人不分大小,或者依年龄论姐妹,多好!便是三个人都保全了,都是喜剧结局,何必弄得一个在潇湘馆垂泪,一个在怡红院长叹,更有一个在蘅芜院伺机而动呢?
如果贾宝玉愿意,他甚至可以将李纹李绮邢岫烟妙玉等全部娶回家,也不违反当时的婚姻法的。那么,这样一来,还是红楼梦么?岂不是与后来那个什么续书“绮楼重梦”相吻合了?
这样一种想法,难道不是曲解作者之原意,反而是符合作者之原意,岂不是天大的笑话!真不知提出“钗黛合一”的人脑壳里装的是什么?
可以这样说,所谓“钗黛合一”完全是现代一些无聊文人的遐想。他们想着自己找一个老婆,既有黛玉的美貌和才华,又有宝钗的善解人意和朴素持家的本领,既上得厅堂,又下得厨房。用一句不好听的话来说,这叫以自己的小人之心去度红楼梦作者君子之腹!
宝黛之恋中,宝玉和黛玉是知己,是心心相通,这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从内心里发出的对对方的一种情愫!他们可以恼了吵、吵了好、好了再恼、恼了再吵、吵了再好,可以一起葬花,可以一起看西厢,说不尽的浓情蜜意,叹不尽的绮丽眷恋!对于宝玉来说,三千弱水,只取一瓢!对于黛玉来说,前生注定,要用眼泪还灌溉之恩!岂能有其他可以选择的机会?
你能想象宝玉和宝钗这么吵这么闹吗?你可以想象宝钗和宝玉一起葬花,一起看西厢记么?
而在宝钗看来,她也认定了金锁和宝玉是“金玉良缘”。不过,在贾宝玉的眼里,她纯粹是亲戚关系,是后来者,以至于梦里都喊出来:“我不要金玉良缘,我只要木石前盟。”这句话,宝钗都听到了,难道钗迷钗粉没有听到?
用第三者来定位宝钗,丝毫不会错位的。这是作者写书时设置角色而预定的,不以哪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你看不到,或者忽略了这一点,只能说没有看懂《红楼梦》。
说句题外话,任何长篇小说,在塑造人物时,都以缺陷为美。也就是说,作者写长篇小说时,不会把一个主角塑造得十分完美,必须留下一定缺陷才是最高境界。这个缺陷,可以是身体上的,家庭上的,爱情上的,精神上的,生活本领上的……总之,是多方面的,读者自可看书的时候细心领会。对于黛玉和宝玉来说,两个人的缺点是非常明显的,黛玉的尖酸刻薄,贾宝玉的没有男子气概。而宝钗,则近乎一个完美的人。作者将宝钗塑造成一个完美的人显然是有意识的。有缺陷的人在众人看起来,更接近于真实,而完人,则显得虚伪。并且有缺陷美的东西一旦毁灭,更让人揪心!
这一点,还可以从其他作者所写的书中得到印证。
比如,著名武侠作家金庸先生写过多部武侠书,也写过那些侠客的爱情故事,其中不乏三角恋情的。比如说《射雕英雄传》里郭靖、黄蓉、华筝之间,如果郭靖将两个美女都娶回家,岂不是皆大欢喜?比如《天龙八部》中,乔峰如果在阿珠死后,顺便把阿紫给娶了,也不会有人说闲话的,也不至于最后两人都是悲剧收场。还有,《倚天屠龙记》、《雪山飞狐》等书,也有三角爱情故事,但男主角最后无不从一而终。金庸先生也写过一部书,那男主角娶过七个美女的,读者会齐声说,是《鹿鼎记》。对了,是《鹿鼎记》,但那男主角是什么人?韦小宝。韦小宝是什么人?就不用笔者多说了吧。韦小宝娶了七个美女,看上去很不错,那七个美女看上去都喜欢韦小宝,但那是爱情么?不过是金钱与肉欲罢了。能与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相提并论么?
如果作者将贾宝玉也写成这种烂情的人,那有什么意义呢?纵然写得天花乱坠,在思想性艺术性等方面,便要打一个大大的折扣!称得上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么?还能吸引这么多的读者么?
当然,作者也许并没有想到自己的书可以流传千古,引起那么多人的兴趣的,但作者心里,一定不会将“钗黛合一”这种无聊的话题放进书里变成文字的。
总之,所谓“钗黛合一”就是一个虚伪的命题。
2014-12-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