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天下大平

天下大平:论秦可卿的身份之谜

[复制链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1-30 20:5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大消息,红学历史上的重大突破,秦可卿即朱由检,也就是崇拜皇帝。本人即将三论秦可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5 23:50: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论秦可卿身世之谜
                       ——谈谈秦可卿影射明末崇祯皇帝的可能

对于《红楼梦》中,秦可卿这一角色生活原型的认识,有许多种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秦可卿这个人物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有着非同一般的身份和地位。在笔者《一论秦可卿的身世之谜》和《再论秦可卿身纪之谜》两篇文章中,根据《红楼梦》一书中提供的线索,对她的来历作了初步的探究,但结论究竟是什么,笔者还不能作出肯定的回答。现在,笔者根据新的发现,对秦可卿这一角色进行大胆的假设和小心的求证,这就是本文《三论秦可卿身世之谜》的由来。
假设秦可卿这一人物影射明末崇祯皇帝,那么这种可能性有多大呢?
理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出生。
秦可卿:他父亲秦邦业,现任营缮司郎中,年近七十,夫人早亡。因当年无儿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谁知儿子又死了,只剩下女儿,小名可儿。长大时,生的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因素与贾家有些瓜葛,故结了亲,许与贾蓉为妻。
崇祯(朱由检):生于公元1611年2月6日,卒于公元1644年4月25日(农历3月19日)。祖:明神宗朱翊钧。父:明光宗朱常洛。兄:明熹宗朱由校。朱由检(崇祯)是朱由校异母弟。五岁时,母即被父杖杀,由西李抚养,后由东李抚养。朱由校(天启皇帝)死后继承皇位。年号崇祯。
从出生来看,秦可卿与崇祯非常吻合。第一,秦可卿不知父母,暗合崇祯。古时,皇帝号称天子,意思是皇帝受命于天,乃上天之子,无父无母。第二,秦邦业从养生堂抱回来的,“抱”的民间说法即捡来的娃娃。“捡”同“检”,暗合朱由检之名。第三,秦可卿有一兄,死了;朱由检亦有一兄,兄死后,他才得以继承皇帝位。

其二,“三秦”之死。
在《红楼梦》中,秦可卿一家三口,其父秦邦业,其弟秦钟相继死去,俗称“三秦”之死。“三秦”有什么寓意没有?有!三秦古时常指“帝都”即京城。杜工部有诗云“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秦可卿死于第十三回,秦邦业死于第十六回,秦钟死于第十六回。
对于崇祯来说,“三秦”之死意味着,京城失陷,皇权旁落。当时之势,李自成攻占北京,做了几十天皇帝,吴三桂便引清兵入关。李自成苍惶逃离北京,多尔衮带着满清贵族在北京城建立新的国家,国号大清。明朝一些贵族逃到金陵、福建,甚至缅甸台湾等地,建立了三个延续二十余年的小朝廷——南明。
“三秦”一死,《红楼梦》又开始一段新的风花雪月的故事。这便是书中第十六回贾元春才封凤藻宫后,贾府重修大观园,贾宝玉在大观园里与一群貌若天仙的女孩儿过着神仙一般的生活。
到底大观园生活指南明小朝廷还是指北京大清朝廷呢?这些问题将在以后慢慢分析。

其三,“赏梅”之寓意。
《红楼梦》第五回,贾母、王夫人、邢夫人,带着贾宝玉在宁府赏梅。宁府赏梅,通观《红楼梦》一书中,仅此一次。不过在荣府赏“红梅花”,众女子还写诗作赋,那是题外话,不题。
对于崇拜皇帝来说,“梅”不是吉祥物,因为李自成义军攻破北京城时,崇祯在煤山吊死。
“宁府梅花”与“北京煤山”似乎有某种寓意。作者总喜欢用这样的曲笔。

其四,贾宝玉在秦可卿房中睡觉之寓意。
这其中有这么几点值得思考的:第一,秦可卿房中摆设。在前两论中已经说得清楚,这里不再重复。第二,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香乃“群芳髓”,茶乃“千红一窟”,酒乃“万艳同悲”。第三,贾宝玉梦见《金陵十二钗》册子,有正册,副册,又副册等。第四,贾宝玉在秦可卿床上见到一美貌女子,既象黛玉,又象宝钗。第五,贾宝玉与秦可卿同游太虚幻境,走至迷津,迷津中钻出夜叉水鬼,要拉宝玉下去,宝玉大叫“可卿救我!”
相较于崇祯来说,第一,崇祯卧室摆设可参见当今故宫博物院之摆设,自然都是帝王之用物。第二,紫禁城皇宫之中无论后宫嫔妃,还是宫女,岂止成千上万?第三,王公大臣,不可胜数。岂是正册、副册、又副册写得下的。第四,大明王朝面临李自成与后金即满清袭扰,内忧交困。“谁人能救”?
分析起来,第一条摆设方面,秦可卿房中与崇祯卧室之中摆设只是一种象征意义,估计作者也没有可能亲自进入崇祯皇帝卧室一观,所以这一段文字尽是虚写,并非实证。第二,紫禁城攻破之日,岂不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那死伤宫女妃嫔自不可胜数。第三,大明王朝就算国破家亡之时,何止十二个大臣,必是最要紧的十二个大臣的命运才能上“金陵十二钗”正册的。第四,笔者曾经说过,林黛玉喻“木”,薛宝钗喻“金”。李自成之李,是“木”,后金即满清自然是“金”了。两者对大明王朝都是虎视耽耽。既象宝钗,又象黛玉,便是指代此二者。二者皆有夺“宝玉”之心。

其五,不能不说到“焦大之骂”
书中第七回,那焦大当着宁荣两府众人骂道:“爬坡灰的爬坡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
有人据此考证说,贾珍与秦可卿有苟且之事,并且秦可卿的判词中有据“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这是读者不能理解“淫”之意,而错理解为男女之事了。“淫”原义为“多”的意思,比如淫雨霏霏,淫雨连绵。秦氏之为“情”氏,实乃有用心太过的意思。
对于崇祯来说,他还算是一个好皇帝,史家评其为“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之君”,对他的结局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不过,笔者以为,焦大之骂乃是骂王熙凤等人的。因为此书写于明朝灭亡之后,王熙凤等人花天酒地,只思淫乐,不思报国,报君父之仇,象“焦大”这样一些当年沙场老将便看不过眼,责骂几句,也相当正常。
另外,自古宫廷都是秽乱不堪的,崇祯一朝也不会例外。既是写史,自然当秉笔直书。查有关资料,崇祯之母在其五岁时,被其父仗杀。至于得罪缘由,没有找到相关资料,但笔者揣测,肯定不是轻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5 23: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六,死法。
秦可卿死于天香楼上吊。在《红楼梦》中第五回宝玉之梦中,秦可卿的画图是“高楼大厦,一美人悬梁自缢”。亦有人说,《红楼梦》原稿中原有“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节文字,后来删去。据此,有人推断说,秦可卿一定是与贾珍有了苟且之事,然后含羞上吊。如果真是这样,笔者以为,大错而特错了。历来写书人曲笔之意,那好人往往从坏里写,那坏人往往从好里写,这便是小说家的惯用手法,算不得新鲜。何况大清文字狱是最厉害的一朝,死伤人数超出秦始皇之“焚书坑儒”千百倍不止,连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都死人不少。“文字狱”是有据可查的,只是时间过去几百年,大家渐渐淡忘了,而在当时,那是何等的恐怖!再说,“天香”二字,寓意极深,因为有一句成语叫“国色天香”。
公元1644年4月25日(农历3月19日),这一天,对于崇祯皇帝来说,的确是个非常悲哀的日子,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崇祯皇帝吊死在紫禁城后面的煤山之上。煤山即现在的景山。
两者死法何其相似:那天香楼在宁府后花园中,煤山在紫禁城之后山上。
当然,古代妇女自杀者往往吊死者居多,仅从吊死一项上看不出秦可卿影射崇祯,但是如果具体到崇祯上,在当时上吊而死的皇帝却只有崇祯一人。这便是笔者以为秦可卿之死影射崇祯的一个侧面。

其七,葬礼。
首先来说说秦可卿的葬礼。古代葬礼规格非常规范,尤其是皇帝皇后妃嫔以至王公大臣。
书中写到秦可卿死后,贾珍提到棺材没有时,薛蟠便说,他铺子里正好有一块木头,叫樯木,产自潢海铁网山上,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叮当如金玉。作了棺材,万年不朽。薛蟠说道,这棺材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
崇祯自杀身亡,李自成军将其草草安葬,后大清将其移葬思陵,那葬礼,依笔者揣测,应当是“王爷”身份。
这一节文字细分析起来颇有意思。秦可卿病中之时,尤氏对王熙凤说,棺材未备。依笔者推测,大明王朝虽然内外交困,象个病人一样,但大家竟没有想到国家会亡,皇帝会死的,因而,没有准备棺材也在情理之中。而从贾珍的角度看去,为那么好的媳妇在一具好棺材也在情理之中这也是避文字狱之祸的需要。
现在来谈谈棺材之木。书中说那木头叫“樯木”。所谓樯木,即船上作桅杆之木,江湖河海中行船,那帆便是挂在桅杆之上,极具象征意义。“做了棺材,万年不朽”,更是指皇帝万岁之意。而坏了事的“义忠老亲王”暗指崇祯葬礼之地位。崇祯是亡国之君,无论是攻入北京的李自成葬他,还是大清葬他,都只会以“王爷”之礼。而那个坏了事的义忠老亲王,则是作者的虚笔,实际隐指崇祯的葬礼规格。

其八,殉葬者。
秦可卿死时,有一丫环名唤瑞珠者撞死,另一丫环名唤宝珠者,贾珍收为义女,作为孝子捧灵。
崇祯的殉葬者,那就不少了。城破之日,百姓,军兵,王公大臣,后宫妃嫔,殉葬者甚多。不可胜举。但值得一提的是,有两个太监,一个名叫“王承恩”的,正是陪着崇祯上吊而死的,另一太监不具姓名,大约是收尸的。
秦可卿两名贴身丫环,一名瑞珠,一名宝珠,名字中都有一个“珠”字,珠与“朱”同音,作者用同音字指代不同含义之事的地方太多了,就不需要多费口舌,大家都知道这个“朱”字便是指大明王朝国姓“朱”的。
国破家亡之时,死人自在所难免。但作者选取一瑞珠殉葬,一宝珠捧灵。宝珠亦算作降者。

其九,参加葬礼者。
秦可卿葬礼送葬的最高品级有“四王”,其次由“六公”,然后是“五侯”。“四王”是“东南西北,平安宁静”。六公是“镇理齐治修缮”,当日六公合“宁荣”二公则称当日“八公”,即“镇理齐治,修缮宁荣”。“五侯”有“忠靖侯”,“平原侯”,“定城侯”,“襄阳侯”,“景田侯”,其余伯爵一类不必细述。
崇祯皇帝先由李自成安葬,后由大清改移思陵,葬礼规格按“王爷”身份。那参加送葬的王公大臣自然不会少的,这也是满清入关后为拉拢大明后裔而进行的“馁靖政策”之一吧。
依笔者来看,这“六公”里面似隐有深意的。书中写到“修国公侯晓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缮国公诰命亡故,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曾来得”。修国公含“明”字,缮国公含“石”字,两者合起来有修缮“明史”的意味,或者说“明史已亡”。“石”同“史”,在《红楼梦》中也是通行的解法。
亦有人解出了“六公五侯”中十二生肖之意,笔者无此见解,故不作引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去探究。

其十,封号。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龙禁尉乃皇帝贴身禁卫军,五品官职,铭旌大书“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诰封一等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恭人之灵柩”。
崇祯逝后,清朝上谥号“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世称明思宗。
分析秦可卿的铭旌上所书“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之意,奉天,乃“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之前两字,代指皇帝。“洪建兆年不易之朝”意指明朝,明朝开国皇帝即洪武帝,次则建文帝,兆年不易意指万年不改之意。

其十一,十一月三十日冬至。
书中第十一回特意提到了这个日期。查万年历,中西历对照表可以看到,此日即公元1642年12月21日。此年即崇祯15年,正是在两年之后,崇祯17年,朱由检上吊自杀。
说到这个日期,又不能不提到贾瑞。
贾瑞何许人也?贾府远房的同姓亲属,贾府义学司塾先生贾代儒之孙。与贾珍是远房兄弟关系,当然与贾琏也是同样之关系。
书中之所以说到贾瑞,便与“风月宝鉴”有关。何谓“风月宝鉴”?其实只是一面镜子,但这面镜子非常奇妙,正面照去,是漂亮的美人,反面照去,则是一人骷髅。“风月宝鉴”之寓意自然有劝喻世人不要玩弄风月之意,贾瑞因此便丢了性命。
笔者以为,“风月宝鉴”除此一层含义之外,还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点明崇祯死去的时间,二层含义待下文再提。

其十二,一从二令三人木。
解读“一从二令三人木”对于认识秦可卿这个人物非常重要,但一从二令三人木却是王熙凤的判词。笔者以为,“一从二令三人木”虽然是王熙凤的判词,但那含义却是指代秦可卿的。
一从,作“自从”解;
二令,作“冷”字解;
三人木,作“秦”字解。
“一从”作“自从”解在书中可以找到依据,这便是书中第三十八回林黛玉咏菊花诗中有两句“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王熙凤的画面是“一座冰山,一只雌凤”,所谓冰山,寓意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意思是大明王朝落到国破家亡的田地,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含量有极寒极“冷”之意在内。
从书中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全然一副委以国家重任的样子,丝毫不带有侄媳妇的口气。相反,从书中后文来看,王熙凤完全违反了秦可卿的嘱咐,以致于大厦哗啦啦倾倒时,哭向金陵之祖地也无际于事了。
王熙凤在书中是执掌宁荣两府权柄的人,有很强的象征意义,秦可卿向她托梦,而且说的又是抽身退步保全祖业的话,自然两者身份应相了。甚至秦可卿更要高一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5 23:5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十三,性格。
比较秦可卿与崇祯两人的性格,亦可以找出许多相似点。
书中诸人对秦可卿的看法,从贾母起。
贾母认为: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见他去安置宝玉,自是安稳的。
其次,尤氏认为:你是知道那媳妇的,虽则见了人有说有笑,会行事儿,他可心细,心又重,不拘听见个什么话儿,都要度量个三日五夜才罢。这病就是打这个秉性上头思虑出来的。
再次,看病的张有士大夫认为:要在初次行经的日期就用药治起来,不但无今日之患,而且此时已痊愈了。据我看这脉息,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
而历史上,崇祯则是一个被普遍同情的皇帝。
李自成认为:君非甚暗(崇祯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炀灶恒多(即便他被孤立,却颇能为人民国家做出许多打击贪官污吏好事);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满清编纂的《明史》认为: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史学家:崇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
崇祯志量大,心眼小,多疑,朝令夕改。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多位宰相。征讨李自成时,换过十几任大将。他只相信他自己,不适合做一个政治家。
自我评价:
秦氏:这都是我没福,这样人家,公公婆婆当自己的女孩儿似的待,婶娘的侄儿虽说年轻,却也是他敬我,我敬他,从来没有红过脸儿。就是一家子的长辈同辈之中,除了婶子倒不用说了,别人也从无不疼我的,也无不和我好的,这如今得了这个病,把我那要强的心一分也没了,公婆跟前未得孝顺一天,就是婶娘这样疼我,我就有十分孝顺的心,如今也不能够了。我自想着,未必熬的过年去呢。
明思宗朱由检,于崇祯八年年、十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两次,等六次下罪己诏。
从语气上看,两人说话是一致的,都是一副责怪自己的口气。从历史上看,皇帝下罪己诏的有,但象崇祯下得这么多的仅此一位而已。
借用文中一句话评论秦可卿及崇祯,皆是“有命无运”之人。

其十四,死后诸方面反应。
秦可卿死后。荣宁两府反应:彼时合家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嚎痛哭者。
凤姐反应:凤姐闻听,吓了一身冷汗,出了一回神,只得忙忙的穿衣,往王夫人处来。
贾宝玉反应:(宝玉)如今从梦中听见说秦氏死了,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忍不住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
秦氏之死,无论是长一辈,平一辈,还是下一辈,都悲痛万分,有点儿举国哀悼的意思在内,如果不是皇帝去世,这么大的动静只怕难以解释。其次,特地写了两个人,一个是凤姐儿,另一个便是宝玉。显见凤姐儿和宝玉两个人是至关重要的两个人了。有人甚至以为贾宝玉与秦可卿也有苟后不清的关系,这真是不明作者之写作意图了。
对于崇祯来说,皇帝之死当然全国震惊,尤其是战争时候,那皇帝死了,国家便无主,各自为政。但这方面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内容。
史载,崇祯殉国后,诸大臣自杀者达数百人,有的甚至全家集体自杀。宫中妃嫔宫女等自杀者亦不在少数。从一定意义上说,崇祯还算是个想有作为的皇帝,但无奈生不逢时,上任之时连年灾害,赤地千里,内外交困。而他自己由于少年时多灾多难,养成多疑性格,凡事总要想个“三日五夜”的,随意诛杀大臣,造成最后无人可用。

其十五,其他方面比较。
首先来看秦可卿与贾宝玉的关系。宁府赏梅花,秦可卿将贾宝玉带到她的房中睡觉。介绍弟弟与贾宝玉一同上学,贾宝玉称秦钟为“鲸卿”。笔者说过,贾宝玉也是一种象征,象征皇帝(太子)或者“皇权”。而贾母王夫人邢夫人王熙凤等人,则应当是朝中大臣或者宫内皇太后皇后之属。
其次,贾母王夫人王熙凤三人关系很微妙,王熙凤每次看望秦可卿回来,向贾母汇报完毕,必到王夫人那里去一趟。作者没有明说去干什么,但读者可以想见,一定是去汇报她与贾母所说之事。
书中另外还有一个人,作者写到在众人眼里,她与秦可卿极为相似,这个人便是香菱。香菱之遭遇深受同情,幼年被拐骗,养到十二三岁时,便被卖,两家争抢,出了人命,抢到手的那人叫薛蟠,薛蟠却也是个不成器的花花公子。最后又闹出人命来,坐牢里去了。

其十六,秦可卿与崇祯的死亡时间之比较。
秦可卿病后,自知将死,张有士瞧病时也言她必死,合府中人皆知她必死。死于春天。
崇祯皇帝正是死于一六四四年四月二十五日(农历三月十九日),正是北京的春天之时。
两者时间上巧合得天衣无缝。
秦可卿的死亡时间当然是作者安排的,因为此时崇祯皇帝已经死了多年,这个日期是确定无疑的。所以大家推断秦可卿死于春天,便是按照崇祯的死亡时间而推断出来的。属于事后诸葛亮那种。

综合上表所述,从出生、性格、死法、时间点推算等方面看去,作者有意将秦可卿影射崇祯皇帝,即明思宗朱由检是极有可能的。至于还是否符合其他人的一些特征,则是每个研究《红楼梦》的看法。不在笔者的讨论范围之内。
不知这样的推导方法,能给读者你一点启示不?
                                          2014-1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6 11:5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个回复,挣个工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7 00: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大发现: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的重大证据,红书中,贾琏与贾琮是贾赦之子,而乾隆第二子叫永琏,还被封为太子,第七子叫永琮。生活在乾隆朝的曹雪芹敢这样直言不讳地将贾赦影射乾隆吗?他不怕灭九族么?这个玩笑开得太大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7 00:2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大发现: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的重大证据,红书中,贾琏与贾琮是贾赦之子,而乾隆第二子叫永琏,还被封为太子,第七子叫永琮。生活在乾隆朝的曹雪芹敢这样直言不讳地将贾赦影射乾隆吗?他不怕灭九族么?这个玩笑开得太大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9 00:45:30 | 显示全部楼层
谈谈关于《红楼梦》中“冬至”和“芒种”两个节日的看法

《红楼梦》中出现了两个标志性的时间点,一个便是第十一回中出现的“冬至节”,另一个便是第二十七回所说的“芒种节”。
要了解这两个节,我们先必须了解“节气”和“二十四节气”。
什么是“节气”和“二十四节气”呢?
所谓节气,即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所谓二十四节气,即是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反映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反映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进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
按常理来说,节气本不是件稀罕事物,每年都有,甚至每月都有,一月之中至少有两个节气。然而,中国古时却以农历(俗称阴历)算节气,与现在算节气方式不一样。现在说到某个节气时间,通常都以公历(俗称阳历)为标准。那么,农历算节气有什么特别之处么?有!妙处正是在这里。打个简单的比方说,就如“冬至”节,按公历算,一般在十二月二十二日或者是二十一日,而以农历算,则不同,甚至几十年上百年,都不会在同一天。因此,当古人在书中具体以农历说到冬至节出现在某个日期时,通常是可以查到是哪一年,甚至几百年前的冬至日是哪一年都查得到!
回到《红楼梦》中,作者在第十一回提到了“冬至日”这个日期,是十一月三十日。依笔者查到的三个时间分别是:1631年,即崇祯四年;1642年,即崇祯15年;1813年,即嘉庆18年。
这三个日期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发生,然后与《红楼梦》有关呢?
有,且仅有一个,就是1642年。这一年即崇祯15年,两年后,即崇祯17年,崇祯皇帝在北京煤山上吊而亡。《红楼梦》中,秦可卿之死正是影射了这一情节。
关于秦可卿之死,笔者在“三论秦可卿身世之谜”三篇文章中讲得比较多了,这里就不再重复。
再说说“芒种节”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谈到了一个节气,就是芒种节。
书中写到“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绵纱罗叠成旄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上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笔者不辞辛苦,查阅了从1600年至1900年三百年间的万年历,发现从农历四月二十五到二十七三天交芒种节的日子有几十个之多,经笔者再三选择,选取几个四月二十六日的芒种节,列表如下:
年份        时间        年号        年度大事记
1611年        16:25        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        一,朱由检(崇祯出生)
二,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逝世
1630年        06:38        一,明崇祯三年
二,清天聪四年        一,后金(满清)陷永平;
二,明军袭击遵化;
三,农民起义军攻入山西;

1668年        11:03        康熙七年        大清禁海外贸易
1706年        15:28        康熙四十五年        传说中的贾宝玉诞辰年
1725年        05:40        雍正三年        年羹尧死。汪景祺死
1736年        21:28        乾隆元年        雍正薨,乾隆即位
1782年        00:18        乾隆四十七年        《四库全书》完成,道光出生
1820年        04:43        嘉庆二十五年        嘉庆帝死
1831年        20:31        道光十一年        咸丰帝出生
1850年        10:44        道光三十年        道光帝死,咸丰帝即位
1888年        15:09        光绪十四年        康有为上书

与未时交芒种节最为接近的是康熙四十五年,即1706年,于是许多人,包括不少红学大家们附会说,这一日是曹雪芹,即贾宝玉的生日。看上去不错,象那么回事,但如果把目光放远一点,你可以看到一个更加令人吃惊的答案,这就是1611年!这一年的2月6日,朱由检即崇祯皇帝诞生了。看到上文,如果把“大观园”三个字改成“紫禁城”,把大观园中的女子改成紫禁城中的妃嫔和宫女,是不是情形完全一样!
1611年的芒种节交节是未时之后的申时,但如同前一个日期一样,作者稍稍挪动了一点点。前者,崇祯之死是1644年,而作者点明的时间是1642年(秦可卿之病事实上也拖了两年,从小说中可以读出这一点出来)。后者,将芒种节的时辰也向前挪了一个时辰,由申时改到了未时。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躲避清朝的文字狱,不让清廷鹰犬们发现《红楼梦》竟是悼亡崇祯之书!
依笔者浅陋的见识来看,《红楼梦》中两大具体可以确定的时间,一者指向崇祯之死日,一者指向崇祯之生日,这部书便是悼亡崇祯之书,有什么疑问的呢?
可能会有读者说,你这是胡乱联系,没有丝毫证据能证明该书作者是这样的意图。对于这样的责问,笔者也只能表示遗憾。笔者能做的大概也仅只如此了。
                                 2014-1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13 18: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薛宝钗

很不想打击钗迷们,到了笔者这个年纪,再来说爱谈情的,的确有点儿不合适,但有些话放在肚子里不说出来,也不痛快。说出来,与大家共讨,无论拍砖或者掷石块,尽可以。
首先不得不承认,宝钗一出场,就是个第三者。
作者正式写二宝相会是在第八回。贾宝玉上梨香院去看薛家人,先有几处闲笔,写了荣府家事,后来到了梨香院,先问候了薛姨妈,再问候薛蟠。这也都是闲笔。正文从宝玉进入宝钗房中写起,先看到宝钗做针线活儿。这与他进入黛玉房中完全不同,黛玉在房中要么睡觉,要么看书。宝钗可是个典型的小户家庭女孩儿形象,亲自做针线活儿。
于是二人闲聊,聊什么呢?聊金锁和宝玉。
莺儿在一边便说了,这金锁和玉要配婚姻的。二宝听了这话,作何感想?尤其是薛宝钗,人大心机深,岂会不留意这些?那薛姨妈与王夫人长篇大套的说家常话,岂会不说到二人的婚姻问题?薛姨妈岂会不说金锁要等宝玉相配?

依笔者推断,宝钗进入贾府应在十四岁,因为第二年元春省亲之后,贾母给宝钗做生日,宝钗满十五岁,正是过去女孩儿的及笄之年。
十四的女孩儿不同于十三岁的男孩子。十四岁的女孩儿已经知道怀春了。何况又是薛宝钗这样一个聪明灵慧的女子。正因为宝钗会怀春,而金锁又有如此寓意,她岂会不时时留意宝玉的行为、思想及有关爱情方面的想法?一看到黛玉与宝玉那么个情形,还敢明着追求宝玉么?一旦显露这样的形迹,贾母便会早早地打发了她!还会留着她?

在宝黛钗三个人中,宝玉心里装着黛玉,断不至于对宝钗心存瞎想。而黛玉虽有那么一点防宝钗之心,但她也不知该怎么去防,于是只顾和宝玉使性子,吸引宝玉的注意力。而宝钗看上去是局外人,好象是无辜的,但实则心机颇深。在人前,好象是不经意的样子,时时取笑宝玉和黛玉两个,但在只有她和宝玉两个人的时候,显露出的那种关切之态,也不禁令宝玉动容。令读者心动。

有据可依。
其一,开诗社时,宝钗给宝玉取了两个名字,一个叫无事忙,一个叫富贵闲人。这两个名字,却都是宝玉深深痛绝的。宝钗看似无心,实则有意。这是人前,宝钗对宝玉看上去漠不关心。
其二,宝钗和宝玉谈论金锁和宝玉的金玉良缘之时,那一份温情,凡男人有几个不淘醉于其中?这便是人后,即背人处,宝钗多么温情!
其三,宝玉挨打时,宝钗送一味药,虽然没有说那药的名字,但宝钗似乎也只有“冷香丸”可送。冷香丸之寓意相信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不用我多费口舌。
其四,宝钗送药时,只说了半句话,宝玉便想到为这些人死了也甘心。可见这半句话也是感天动地的。
其五,最让人惊心动魄的一个场面便是,宝钗坐在袭人的杌子上替袭人绣肚兜。这一幕想起来真是感人至深,非有大爱不能作如此之事,非有至情不能作如此之事,但你看看作者轻描谈写,似是宝钗无意偶然的便坐了上去。这便是作者惯用的用轻谈之笔描写重大之事的寓意了。
宝钗明知自己是第三者,仍然插足于宝黛之爱情之中,你以为宝钗是冷美人,笔者却不会这么看,这女孩儿心机深似海!

下面继续。
看出宝钗心机的地方还有多处。我再举出一例来。
袭人烦莺儿打络子,不过是打一些小巧的玩艺儿。宝钗便让莺儿打络子把玉络上。这络子是有寓意的,相信看过红楼梦的人都会明白这个道理。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只有林黛玉打过装玉的东东(名字我忘记了,便用这个俗不可耐的称呼),宝钗叫莺儿也打络子把玉装上,这是明摆着要与黛玉争抢。如果你看不出红楼梦中这一点,你也白看了。
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每天要戴在身上,从前只有黛玉打络子装玉,现在宝钗横插一杠子,要打络子把玉装上。那贾宝玉看到莺儿打的装玉的络子,岂会不想起宝钗而去想莺儿?凡男女情到深处,才会给对方买内衣内裤的,一般朋友,最多送件外套之类的衣服就了不起了,那送衣服的还不是一般的一般朋友。
宝钗的用心还不在于此处,凡是宝玉身边的一举一动,她皆悉数了解。也许钗迷们看到此处,便会愤愤不平了,以为笔者简直要把宝钗说成是阴谋家野心家了。
先且不急,听笔者慢慢说完。

看到书里有一段专叙滴翠亭之事的。有人不明白宝钗为何要拉上黛玉。如果你看到笔者的论述,就知道宝钗为何要拉上黛玉了。
依笔者看来,宝钗所做的,与黛玉皆针锋相对。
举例说明。
史湘云从小与黛玉宝玉三人一处长大,从袭人之语里可知。湘云最初回贾府,是与黛玉住在一起的,一张床上睡觉的。细心的读者自能看出这一点。
史湘云是一个很关键的人物,虽然她不能决定到底木石前盟好,还是金玉良缘好,但宝钗却没有放过她,只用几篓子螃蟹,便把她拉拢过去了。最后也写到史湘云有所回味,明白宝钗决不是和她一路人,于是便与黛玉在凸碧宫里联诗。
宝钗所做的一切,便是要与黛玉相反。黛玉伶牙俐齿,她便显得口拙舌笨。黛玉不体恤下人,她便要小恩小惠笼络,扩大“群众基础”。

书中有一回写到,黛玉对宝钗的行为不满,而宝钗深然不觉。这是作者的曲笔。宝钗岂会浑然不觉?简直心知肚明,明白如镜,知己知彼,凡是可以用来知晓对方状况的词都可以用在这个地方。
回头来说说滴翠亭的事。
既然说到宝钗对宝玉的一切身边人身边事都有所关心,那滴翠亭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滴翠亭中,红玉和小丫环坠儿在滴翠亭中议论手帕的事,放在黛玉来说,她才不会关心丫环们的事呢。可是宝钗便不一样,红玉和坠儿都是宝玉的丫环,把亭子关着,便是要议论见不得人的事情。这一幕恰好被留心的宝钗看到了。你别人为宝钗是无意中看到的呵,这样想,你就被作者骗过了。作者如果直白地写宝钗跟着两个丫环,去听听她们说悄悄话,这样的文章有意思吗?符合薛宝钗的身份吗?
宝钗既知两个丫环说悄悄话,听到第一句,便可以悄悄离开,用不着再听第二句,但她不是这么做的,而是坚持听完,听到不是说宝玉的事情时便大失所望。而此时里面两人恰恰意识到可能有人偷听——当然是作者最先意识到的,便打开窗口。宝钗的脱身之计,便是陷害黛玉。
黛玉生性孤傲,不喜与下人接触,偶尔心情好的时候,也抓两把钱给丫环们,但黛玉自己也只有那几个月钱,怎么可能象宝钗一样出手大方呢?贾府中人两只势利眼,一颗富贵心,见了有钱的,便会巴结,见了没钱的,打翻在地,再踏上一脚,也是正常的。

宝钗拉黛玉做个垫背的,有居多因素在内。
一是,黛玉生就是个尖牙利嘴的。红玉们便一下子上了当,这矛盾从宝钗身上一下子转到黛玉身上了。红玉们唯恐自己“东窗事发”,哪里还想得到是喝了宝钗的洗脚水呢?
二是,更进一步加深了黛玉在怡红院姑娘们心里的不好印象。那袭人自不必说了,有一回不管不顾的当着黛玉的面发脾气,一点儿也没有把黛玉这半个主子看在眼里。那晴雯,更是不给黛玉开大门,让黛玉站在外面哭了好半天的。真是替黛玉委屈呵。
提起黛玉,贾府上下,只有怜悯,没有喜欢。提起宝钗,只有敬重,没有轻视。
谁知道宝钗却是个大大的滑头哩。
三是,黛玉凡得罪人的地方必与宝玉身边人有关,从周瑞家的,到李嬷嬷,再到袭人、晴雯、红玉这一干丫头。只有一个人因为得了两把钱,才说了黛玉一个好字。这是红楼梦中唯一一个说过林黛玉好的人。读者不可不明白作者的用心。
相反的是,宝钗讨好的必是王夫人丫环,宝玉身边丫环。那个叫靓儿的丫环,不知是哪个的,叫宝钗一顿喝斥,吓得跑远了,相信读者细细品味,自有一番道理可以品得出来的。
一下子说了这么多,给钗迷们添堵了。
其实,现实生活中,如宝钗者甚众,圆滑,世故,老于谋算,以小恩小惠笼络人,挖人墙角,不达目的不罢休。
只是到了最后,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算来算去一场空。
提到算,红楼梦里最会算的就是宝钗,读者不可不注意这一点。不妨多说两句。
一处是帮湘云算酒账,一处是帮探春算大观园账,还有一处是帮惜春画画算材料账。
用“算计”二字概括宝钗这个人物形象是最合适的。精于算计的人便要头脑清醒,宝钗有一味神奇的药物“冷香丸”时时提醒着她,要保持头脑清醒。
最后再提醒读者一点,宝钗一出场就是第三者,这一点非常关键,你看不到这一点,就无法理解宝钗的行为和思想。也不算看懂了红楼梦。
OK!笔者现在说得差不多了,你们大家都说说吧?
                             2014-12-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15 17: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薛宝钗的角色定位与“钗黛合一”的虚伪性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向来不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笔者也是有这种想法的,因为心底良善,所以遇事到处碰壁,但从来都只是埋怨自己不会做人,而不去怨别人对自己不善。
经过这几天在红吧里聊天发文情况来看,我发现我真是错了,一些人的行径达到了无法令人容忍的地步!那种恶意的攻击实在让人惊讶,却还不知道原因为何?且论述如次:
《红楼梦》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部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其中涉及人物众多,据有关人士统计,从王爷、公侯到乞丐、道人,从贵妃、小姐到丫环、仆妇,总共有八九百之数,而且每个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是以引起从钟情的少年到怀春的少女、从诗书满腹的学者到头发苍苍的耄耋老人的浓厚的兴趣,用“家喻户晓”“人手一本”这样的词汇来形容《红楼梦》的流行盛况,丝毫不以为过。
笔者不是书商,当然不是谈论《红楼梦》发行事务的。笔者只是一个《红楼梦》的爱好者,拿现在的时髦话说,就叫“红迷”或者“红粉”。笔者论及红楼梦,纯属是一种闲谈聊天的方式,并非要树立什么权威,甚至成为依靠红楼梦吃饭的红学家什么的。怀着这样的心境在红楼梦吧里发了几篇文章,但遭到的攻击,却令人意外。但笔者却不是个别人一击便会倒地的纸糊人儿,也会反击,更不会害怕什么学刊、会长之类的权威人士。他们所说的,也只能代表他们看完红楼梦后凭大脑思维所得出的观点,而笔者,既然大脑与他们不一样,自然也能思维,自然也能得出自己的观点来。如果说笔者的观点与他们不一样,那便是笔者独立思考所得出的学术成果,如果有雷同,那也纯属巧合。
首先必须承认,《红楼梦》是一部小说。虽然笔者现在读出了一点历史的味道来,但在本文,还是按照小说的模式来论说。既然红楼梦是一部小说,那么作者对书中人物的设计便有一个定位问题,尤其是主要人物的定位问题。
写过小说的尤其是写过长篇小说的人都知道,在小说动笔之前,先要设计人物,包括人物的性格、身材、相貌、学识水平、主要经历、家庭成员、社会关系,等等各个方面。细致的作者会把这些设计写在纸上,象书法家写楷书时,先要画格格,然后才动手写字。而对全书胸有成竹的作者来说,也会在脑子里打一个粗稿,亦如书法家写草书时,虽然不打格子,但也要看一下那纸张大小,要写的字数多少,大概在哪里起笔,在哪里收笔,然后在哪里落款,在哪里钤印。总之,写长篇小说,离不开作者对书中所描写人物的定位问题。
对于《红楼梦》来说,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宝黛爱情”,一条是“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败落历史。在本文中,只讨论“宝黛爱情”这一条线索的问题。
作者在“宝黛爱情”这条线中涉及到的人物也很多,但主要人物只有三个,一个是贾宝玉,一个是林黛玉,一个是薛宝钗。既然是宝黛爱情,怎么会涉及到三个人物呢?那这第三个人物算什么呢?如果说薛宝钗也是名正言顺地要和贾宝玉谈爱情,那必然是“宝黛钗爱情”了,如果笔者这样一说,不仅读者要骂笔者,就是红楼梦作者在地下有知,也会跳起来把笔者骂个狗血淋头的。
既然大家都承认“宝黛爱情”,那么主角自然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了。
先来说说贾宝玉的角色定位。
纵观《红楼梦》,贾宝玉无疑是书中的主角,也是“宝黛爱情”的主角。书中全方位对贾宝玉的衣食住行、相貌、年龄、性格、品行、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等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描绘,相信在大家心目中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固定的形象,他有漂亮如女孩子一般的外表,有如演说家一般机敏的谈吐,有如诗人一般似傻如狂的激情,有富贵人家公子哥儿使钱撒漫的习气,除了这些,他还有一颗懂女儿识女儿的心!
再来说说林黛玉的角色定位。
林黛玉便是“宝黛爱情”的女主角。如同贾宝玉一样,作者在书中对林黛玉的衣食住行、相貌、年龄、性格、品行、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等等,各个方面也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描绘,相信在大家心中,对于林黛玉有这样一种印象,相貌美丽,身材婀娜,才华出众,多愁善感,伶牙俐齿,寄人篱下而愁闷无着,让人怜惜让人疼爱。
为了显示宝黛爱情的“合法性”,作者开篇就用了一段玄幻之文,将贾宝玉描拟成灵河岸上的神瑛侍者,而林黛玉是灵河岸边的绛珠草。在前世,神瑛侍者对绛珠草有灌溉之恩,在今世,林黛玉便要用一生的眼泪来酬还。注意,是用眼泪酬还灌溉之恩,而不是以身相许。泪尽而逝,便是林黛玉的结局。
“宝黛爱情”注定是一个悲剧结局,这是不以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至于作者为何一定要将宝黛爱情写成悲剧结局,而不象众多的历史上的言情小说一样,写成喜剧结局,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如果要讨论下去,那么用一本书来考证,也可能是不够的。
既然结局已定,那么作者怎么行文来把这个结局表达出来呢?
这里必然要说到薛宝钗了。
在“宝黛爱情”中,薛宝钗无疑是第三者的角色。这个第三者,可能刺激了一些人的感官,于是对笔者进行口诛笔伐,但笔者依然坚持用第三者来描述薛宝钗这个角色。
在《红楼梦》中,作者借贾母之口,对旧小说和戏曲弹词中的爱情故事进行了评击,说到那些古往今来的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无不出于一辙,才子看到佳人便倾心相爱,佳人看到才子便不顾家庭阻力,硬要与才子死活一起,旁边还必须有一小人挑拨,但最后必然还是大团圆结局。利用贾母之口,作者有心想破这个“陈腐旧套”,但笔者以为,这样的“陈腐旧套”却不是那么容易破的。却是为何呢?
如果将宝黛爱情故事搬到现代社会来,大家便很容易理解薛宝钗这个角色了。用现在的话来说,薛宝钗整个儿就是一个“第三者”!
红楼梦之所以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与作者有超前意识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作者具有超前于他生活的时代的意识。只有具备这样素质的作者,才能写出这样一部振烁千古的优秀作品来!
有的人便说了,古代没有第三者之说。
笔者也相信,古代没有第三者一说。但为何还要用此一词呢?听笔者慢慢说来。
从贾母口中得知,过去大户人家小姐那身边必得有几个丫环伏侍,还有婆子一大堆人物环伺,小姐们看到才子的机会也没有,岂能与才子通个什么信息,表达一下爱慕的情感?就拿贾府中的迎探惜三个小姐来说,那迎春的丫环有司棋、绣橘,这是两个大丫环,还有几个没交待名字的小丫环,婆子包括奶妈更是一大堆;探春的丫环有侍书、翠墨,还有几个没有交待名字的小丫环,婆子包括奶妈也是一大堆;惜春的丫环有入画、彩屏,外加没有交待名字的小丫环,奶妈、婆子一类的人也是一大堆。她们深居闺中,连出门的机会都很少,即使出门,那闲人岂能近身?更别说要发生眉目传情、私订终身之类的事情了。
但笔者说,这只是贾母的一厢情愿,更是作者形式上不落俗套而实质上落入俗套的借口之词。
为何?
抛开贾府三位小姐且不谈,因为贾宝玉毕竟也是贾府中人,与迎探惜是嫡亲的兄弟姊妹关系,不可能贾宝玉与迎探惜三人谈情说爱撒。
且说大观园中,那外来女孩子有多少?
从最初的林黛玉算起,然后薛宝钗、薛宝琴、李绮、李纹、邢岫烟、妙玉,少说也有七八个了。贾母所说的大户人家小姐与外面接触甚少,不可能与才子有勾搭,作者便说到那才子佳人的戏曲、小说、弹词都落入俗套,而事实上呢?贾宝玉与女子谈恋爱需要出大观园么?那女子都送上门来了,还是源源不断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这一番不落俗套的话便有破绽的。且不说这个。
林黛玉五岁丧母,六岁进入贾府,与贾宝玉一个桌子吃饭,一个床上睡觉,至少过了三四年才分开,但还是在贾母的住处,不过房间分开了而已。在一个近乎封闭的空间里,两个少男少女,那心里萌生情愫,难道不是正常的?而在林黛玉的世界里,在她情窦初开的时候,更只有贾宝玉一个男孩子,她还有其他选择吗?爱上贾宝玉,岂不是名正言顺的事情!
而贾母这些人却还装作浑然不觉,还要去破什么才子佳人的陈腐旧套?那才子佳人的戏就演绎在她的眼皮子底下了。
然而,这场宝黛爱情并没有因此而变成大团圆结局,这不,拨乱的来了。谁?当然是薛宝钗。
有人觉得薛宝钗是无意于插于宝黛的爱情之中的,然而这种开脱之词实在经不起推敲。翻开《红楼梦》第八回,作者正面第一次写二宝相会,那薛宝钗便搬出“金锁”来给贾宝玉看,并且也欣赏了贾宝玉所挂的“通灵宝玉”。一向不敢在宝钗面前说话的莺儿——宝钗的贴身丫环——便说了这金锁要与宝玉配婚。这里,作者已经用非常明确的信息告诉读者了,薛宝钗知道贾宝玉有玉,并且自己有金锁,金锁和宝玉合在一起,就是“金玉良缘”。
如果说有人不懂作者这个明确无误的信息的用意,笔者也只能说,《红楼梦》白读了。如果知道,但不承认,或者假装不承认,那便是另外一回事了,不在笔者此文讨论范围之内。
仅此一点,便可证明宝钗一出场,便是第三者的角色。宝钗自己心头明镜似的,而我们的钗迷们还装作很无辜,很受伤,不作承认的姿态,岂不是笑话!
薛宝钗,不过是红楼梦中的一位人物,是作者用来衬托宝黛爱情悲剧的工具,如果没有薛宝钗,作者同样还会制造出“张宝钗”“李宝钗”之类的人物出来。总之,薛宝钗在红楼梦中的角色定位就是第三者。
至于薛宝钗这个人物的刻画,让读者喜欢,甚至形成钗粉钗迷,当然是另外一个话题,本文只讨论作者在书中对薛宝钗这个人物的定位问题,而不是怎么去塑造她的问题。关于作者怎么去塑造薛宝钗这个人物,留待以后再论。

下面,笔者再来说说“钗黛合一”的虚伪性。
明着讲赞成贾宝玉与薛宝钗相结合是大团圆的结局的人目前还很少,至少笔者没有看到,但通过中庸之道来讲所谓“钗黛合一”的人,为数还真是不少,并且振振有词地说,这是作者的原意。
依笔者看来,这种人用“无耻”两个字来形容是最恰如其份的。其实还有更柔和的词,比如曲解之类,笔者不想这么柔和的,因为这种曲解作者原意实在让人愤慨,并且有误导读者之嫌,只能用“无耻”来回敬这类人。
有人说,作者原意,你也不懂,怎么知道别人就是曲解,就是无耻呢?
虽然笔者承认,作者对于薛宝钗这个角色的塑造是很成功的,她最后也成为悲剧结局让人扼腕叹息,有些人便想让“钗黛合一”成为一个大团圆结局,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笔者认为,这种想法显然是幼稚的,是违背了作者原意的。
“宝黛爱情”是以悲剧为结局,即绛珠草要用一生的泪水来还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而不是以身相许!这是作者开篇就讲定了的,也即是说,我们看红楼梦,只要看到第一回目便知道故事的结局,为何还要往下看呢?就是因为我们想知道这个结局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结局!
那些讲“钗黛合一”的人未必没看到第一回所写的,而只顾往后面看去,但为何还要讲“钗黛合一”这样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话呢?
他们的理由是,作者在写黛玉和宝钗的判词时,总是合在一起写的,还有,宝钗代表所谓德,黛玉代表所谓才。
以这种理由来曲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实在是幼稚至极!笔者连辩驳的兴趣也没有。笔者只能说,如果钗黛能合一,便不会有宝黛悲剧,也不会有红楼梦了。
作者所处时代,并不是一夫一妻制。贾宝玉完全可以效法舜帝娶娥皇女英之故事,将宝钗和黛玉全都娶回家,两人不分大小,或者依年龄论姐妹,多好!便是三个人都保全了,都是喜剧结局,何必弄得一个在潇湘馆垂泪,一个在怡红院长叹,更有一个在蘅芜院伺机而动呢?
如果贾宝玉愿意,他甚至可以将李纹李绮邢岫烟妙玉等全部娶回家,也不违反当时的婚姻法的。那么,这样一来,还是红楼梦么?岂不是与后来那个什么续书“绮楼重梦”相吻合了?
这样一种想法,难道不是曲解作者之原意,反而是符合作者之原意,岂不是天大的笑话!真不知提出“钗黛合一”的人脑壳里装的是什么?
可以这样说,所谓“钗黛合一”完全是现代一些无聊文人的遐想。他们想着自己找一个老婆,既有黛玉的美貌和才华,又有宝钗的善解人意和朴素持家的本领,既上得厅堂,又下得厨房。用一句不好听的话来说,这叫以自己的小人之心去度红楼梦作者君子之腹!
宝黛之恋中,宝玉和黛玉是知己,是心心相通,这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从内心里发出的对对方的一种情愫!他们可以恼了吵、吵了好、好了再恼、恼了再吵、吵了再好,可以一起葬花,可以一起看西厢,说不尽的浓情蜜意,叹不尽的绮丽眷恋!对于宝玉来说,三千弱水,只取一瓢!对于黛玉来说,前生注定,要用眼泪还灌溉之恩!岂能有其他可以选择的机会?
你能想象宝玉和宝钗这么吵这么闹吗?你可以想象宝钗和宝玉一起葬花,一起看西厢记么?
而在宝钗看来,她也认定了金锁和宝玉是“金玉良缘”。不过,在贾宝玉的眼里,她纯粹是亲戚关系,是后来者,以至于梦里都喊出来:“我不要金玉良缘,我只要木石前盟。”这句话,宝钗都听到了,难道钗迷钗粉没有听到?
用第三者来定位宝钗,丝毫不会错位的。这是作者写书时设置角色而预定的,不以哪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你看不到,或者忽略了这一点,只能说没有看懂《红楼梦》。
说句题外话,任何长篇小说,在塑造人物时,都以缺陷为美。也就是说,作者写长篇小说时,不会把一个主角塑造得十分完美,必须留下一定缺陷才是最高境界。这个缺陷,可以是身体上的,家庭上的,爱情上的,精神上的,生活本领上的……总之,是多方面的,读者自可看书的时候细心领会。对于黛玉和宝玉来说,两个人的缺点是非常明显的,黛玉的尖酸刻薄,贾宝玉的没有男子气概。而宝钗,则近乎一个完美的人。作者将宝钗塑造成一个完美的人显然是有意识的。有缺陷的人在众人看起来,更接近于真实,而完人,则显得虚伪。并且有缺陷美的东西一旦毁灭,更让人揪心!
这一点,还可以从其他作者所写的书中得到印证。
比如,著名武侠作家金庸先生写过多部武侠书,也写过那些侠客的爱情故事,其中不乏三角恋情的。比如说《射雕英雄传》里郭靖、黄蓉、华筝之间,如果郭靖将两个美女都娶回家,岂不是皆大欢喜?比如《天龙八部》中,乔峰如果在阿珠死后,顺便把阿紫给娶了,也不会有人说闲话的,也不至于最后两人都是悲剧收场。还有,《倚天屠龙记》、《雪山飞狐》等书,也有三角爱情故事,但男主角最后无不从一而终。金庸先生也写过一部书,那男主角娶过七个美女的,读者会齐声说,是《鹿鼎记》。对了,是《鹿鼎记》,但那男主角是什么人?韦小宝。韦小宝是什么人?就不用笔者多说了吧。韦小宝娶了七个美女,看上去很不错,那七个美女看上去都喜欢韦小宝,但那是爱情么?不过是金钱与肉欲罢了。能与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相提并论么?
如果作者将贾宝玉也写成这种烂情的人,那有什么意义呢?纵然写得天花乱坠,在思想性艺术性等方面,便要打一个大大的折扣!称得上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么?还能吸引这么多的读者么?
当然,作者也许并没有想到自己的书可以流传千古,引起那么多人的兴趣的,但作者心里,一定不会将“钗黛合一”这种无聊的话题放进书里变成文字的。
总之,所谓“钗黛合一”就是一个虚伪的命题。
                            2014-12-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