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5 23: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十三,性格。
比较秦可卿与崇祯两人的性格,亦可以找出许多相似点。
书中诸人对秦可卿的看法,从贾母起。
贾母认为: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见他去安置宝玉,自是安稳的。
其次,尤氏认为:你是知道那媳妇的,虽则见了人有说有笑,会行事儿,他可心细,心又重,不拘听见个什么话儿,都要度量个三日五夜才罢。这病就是打这个秉性上头思虑出来的。
再次,看病的张有士大夫认为:要在初次行经的日期就用药治起来,不但无今日之患,而且此时已痊愈了。据我看这脉息,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
而历史上,崇祯则是一个被普遍同情的皇帝。
李自成认为:君非甚暗(崇祯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炀灶恒多(即便他被孤立,却颇能为人民国家做出许多打击贪官污吏好事);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满清编纂的《明史》认为: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史学家:崇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
崇祯志量大,心眼小,多疑,朝令夕改。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多位宰相。征讨李自成时,换过十几任大将。他只相信他自己,不适合做一个政治家。
自我评价:
秦氏:这都是我没福,这样人家,公公婆婆当自己的女孩儿似的待,婶娘的侄儿虽说年轻,却也是他敬我,我敬他,从来没有红过脸儿。就是一家子的长辈同辈之中,除了婶子倒不用说了,别人也从无不疼我的,也无不和我好的,这如今得了这个病,把我那要强的心一分也没了,公婆跟前未得孝顺一天,就是婶娘这样疼我,我就有十分孝顺的心,如今也不能够了。我自想着,未必熬的过年去呢。
明思宗朱由检,于崇祯八年年、十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两次,等六次下罪己诏。
从语气上看,两人说话是一致的,都是一副责怪自己的口气。从历史上看,皇帝下罪己诏的有,但象崇祯下得这么多的仅此一位而已。
借用文中一句话评论秦可卿及崇祯,皆是“有命无运”之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