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天下大平

天下大平:论秦可卿身份之谜

[复制链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5 23:3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五,不能不说到“焦大之骂”
书中第七回,那焦大当着宁荣两府众人骂道:“爬坡灰的爬坡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
有人据此考证说,贾珍与秦可卿有苟且之事,并且秦可卿的判词中有据“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这是读者不能理解“淫”之意,而错理解为男女之事了。“淫”原义为“多”的意思,比如淫雨霏霏,淫雨连绵。秦氏之为“情”氏,实乃有用心太过的意思。
对于崇祯来说,他还算是一个好皇帝,史家评其为“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之君”,对他的结局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不过,笔者以为,焦大之骂乃是骂王熙凤等人的。因为此书写于明朝灭亡之后,王熙凤等人花天酒地,只思淫乐,不思报国,报君父之仇,象“焦大”这样一些当年沙场老将便看不过眼,责骂几句,也相当正常。
另外,自古宫廷都是秽乱不堪的,崇祯一朝也不会例外。既是写史,自然当秉笔直书。查有关资料,崇祯之母在其五岁时,被其父仗杀。至于得罪缘由,没有找到相关资料,但笔者揣测,肯定不是轻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5 23: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六,死法。
秦可卿死于天香楼上吊。在《红楼梦》中第五回宝玉之梦中,秦可卿的画图是“高楼大厦,一美人悬梁自缢”。亦有人说,《红楼梦》原稿中原有“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节文字,后来删去。据此,有人推断说,秦可卿一定是与贾珍有了苟且之事,然后含羞上吊。如果真是这样,笔者以为,大错而特错了。历来写书人曲笔之意,那好人往往从坏里写,那坏人往往从好里写,这便是小说家的惯用手法,算不得新鲜。何况大清文字狱是最厉害的一朝,死伤人数超出秦始皇之“焚书坑儒”千百倍不止,连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都死人不少。“文字狱”是有据可查的,只是时间过去几百年,大家渐渐淡忘了,而在当时,那是何等的恐怖!再说,“天香”二字,寓意极深,因为有一句成语叫“国色天香”。
公元1644年4月25日(农历3月19日),这一天,对于崇祯皇帝来说,的确是个非常悲哀的日子,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崇祯皇帝吊死在紫禁城后面的煤山之上。煤山即现在的景山。
两者死法何其相似:那天香楼在宁府后花园中,煤山在紫禁城之后山上。
当然,古代妇女自杀者往往吊死者居多,仅从吊死一项上看不出秦可卿影射崇祯,但是如果具体到崇祯上,在当时上吊而死的皇帝却只有崇祯一人。这便是笔者以为秦可卿之死影射崇祯的一个侧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5 23:3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七,葬礼。
首先来说说秦可卿的葬礼。古代葬礼规格非常规范,尤其是皇帝皇后妃嫔以至王公大臣。
书中写到秦可卿死后,贾珍提到棺材没有时,薛蟠便说,他铺子里正好有一块木头,叫樯木,产自潢海铁网山上,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叮当如金玉。作了棺材,万年不朽。薛蟠说道,这棺材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
崇祯自杀身亡,李自成军将其草草安葬,后大清将其移葬思陵,那葬礼,依笔者揣测,应当是“王爷”身份。
这一节文字细分析起来颇有意思。秦可卿病中之时,尤氏对王熙凤说,棺材未备。依笔者推测,大明王朝虽然内外交困,象个病人一样,但大家竟没有想到国家会亡,皇帝会死的,因而,没有准备棺材也在情理之中。而从贾珍的角度看去,为那么好的媳妇在一具好棺材也在情理之中这也是避文字狱之祸的需要。
现在来谈谈棺材之木。书中说那木头叫“樯木”。所谓樯木,即船上作桅杆之木,江湖河海中行船,那帆便是挂在桅杆之上,极具象征意义。“做了棺材,万年不朽”,更是指皇帝万岁之意。而坏了事的“义忠老亲王”暗指崇祯葬礼之地位。崇祯是亡国之君,无论是攻入北京的李自成葬他,还是大清葬他,都只会以“王爷”之礼。而那个坏了事的义忠老亲王,则是作者的虚笔,实际隐指崇祯的葬礼规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5 23: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八,殉葬者。
秦可卿死时,有一丫环名唤瑞珠者撞死,另一丫环名唤宝珠者,贾珍收为义女,作为孝子捧灵。
崇祯的殉葬者,那就不少了。城破之日,百姓,军兵,王公大臣,后宫妃嫔,殉葬者甚多。不可胜举。但值得一提的是,有两个太监,一个名叫“王承恩”的,正是陪着崇祯上吊而死的,另一太监不具姓名,大约是收尸的。
秦可卿两名贴身丫环,一名瑞珠,一名宝珠,名字中都有一个“珠”字,珠与“朱”同音,作者用同音字指代不同含义之事的地方太多了,就不需要多费口舌,大家都知道这个“朱”字便是指大明王朝国姓“朱”的。
国破家亡之时,死人自在所难免。但作者选取一瑞珠殉葬,一宝珠捧灵。宝珠亦算作降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5 23: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九,参加葬礼者。
秦可卿葬礼送葬的最高品级有“四王”,其次由“六公”,然后是“五侯”。“四王”是“东南西北,平安宁静”。六公是“镇理齐治修缮”,当日六公合“宁荣”二公则称当日“八公”,即“镇理齐治,修缮宁荣”。“五侯”有“忠靖侯”,“平原侯”,“定城侯”,“襄阳侯”,“景田侯”,其余伯爵一类不必细述。
崇祯皇帝先由李自成安葬,后由大清改移思陵,葬礼规格按“王爷”身份。那参加送葬的王公大臣自然不会少的,这也是满清入关后为拉拢大明后裔而进行的“馁靖政策”之一吧。
依笔者来看,这“六公”里面似隐有深意的。书中写到“修国公侯晓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缮国公诰命亡故,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曾来得”。修国公含“明”字,缮国公含“石”字,两者合起来有修缮“明史”的意味,或者说“明史已亡”。“石”同“史”,在《红楼梦》中也是通行的解法。
亦有人解出了“六公五侯”中十二生肖之意,笔者无此见解,故不作引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去探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5 23:4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十,封号。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龙禁尉乃皇帝贴身禁卫军,五品官职,铭旌大书“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诰封一等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恭人之灵柩”。
崇祯逝后,清朝上谥号“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世称明思宗。
分析秦可卿的铭旌上所书“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之意,奉天,乃“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之前两字,代指皇帝。“洪建兆年不易之朝”意指明朝,明朝开国皇帝即洪武帝,次则建文帝,兆年不易意指万年不改之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5 23:4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十一,十一月三十日冬至。
书中第十一回特意提到了这个日期。查万年历,中西历对照表可以看到,此日即公元1642年12月21日。此年即崇祯15年,正是在两年之后,崇祯17年,朱由检上吊自杀。
说到这个日期,又不能不提到贾瑞。
贾瑞何许人也?贾府远房的同姓亲属,贾府义学司塾先生贾代儒之孙。与贾珍是远房兄弟关系,当然与贾琏也是同样之关系。
书中之所以说到贾瑞,便与“风月宝鉴”有关。何谓“风月宝鉴”?其实只是一面镜子,但这面镜子非常奇妙,正面照去,是漂亮的美人,反面照去,则是一人骷髅。“风月宝鉴”之寓意自然有劝喻世人不要玩弄风月之意,贾瑞因此便丢了性命。
笔者以为,“风月宝鉴”除此一层含义之外,还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点明崇祯死去的时间,二层含义待下文再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5 23:4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十二,一从二令三人木。
解读“一从二令三人木”对于认识秦可卿这个人物非常重要,但一从二令三人木却是王熙凤的判词。笔者以为,“一从二令三人木”虽然是王熙凤的判词,但那含义却是指代秦可卿的。
一从,作“自从”解;
二令,作“冷”字解;
三人木,作“秦”字解。
“一从”作“自从”解在书中可以找到依据,这便是书中第三十八回林黛玉咏菊花诗中有两句“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王熙凤的画面是“一座冰山,一只雌凤”,所谓冰山,寓意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意思是大明王朝落到国破家亡的田地,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含量有极寒极“冷”之意在内。
从书中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全然一副委以国家重任的样子,丝毫不带有侄媳妇的口气。相反,从书中后文来看,王熙凤完全违反了秦可卿的嘱咐,以致于大厦哗啦啦倾倒时,哭向金陵之祖地也无际于事了。
王熙凤在书中是执掌宁荣两府权柄的人,有很强的象征意义,秦可卿向她托梦,而且说的又是抽身退步保全祖业的话,自然两者身份应相了。甚至秦可卿更要高一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5 23: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十三,性格。
比较秦可卿与崇祯两人的性格,亦可以找出许多相似点。
书中诸人对秦可卿的看法,从贾母起。
贾母认为: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见他去安置宝玉,自是安稳的。
其次,尤氏认为:你是知道那媳妇的,虽则见了人有说有笑,会行事儿,他可心细,心又重,不拘听见个什么话儿,都要度量个三日五夜才罢。这病就是打这个秉性上头思虑出来的。
再次,看病的张有士大夫认为:要在初次行经的日期就用药治起来,不但无今日之患,而且此时已痊愈了。据我看这脉息,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
而历史上,崇祯则是一个被普遍同情的皇帝。
李自成认为:君非甚暗(崇祯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炀灶恒多(即便他被孤立,却颇能为人民国家做出许多打击贪官污吏好事);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满清编纂的《明史》认为: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史学家:崇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
崇祯志量大,心眼小,多疑,朝令夕改。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多位宰相。征讨李自成时,换过十几任大将。他只相信他自己,不适合做一个政治家。
自我评价:
秦氏:这都是我没福,这样人家,公公婆婆当自己的女孩儿似的待,婶娘的侄儿虽说年轻,却也是他敬我,我敬他,从来没有红过脸儿。就是一家子的长辈同辈之中,除了婶子倒不用说了,别人也从无不疼我的,也无不和我好的,这如今得了这个病,把我那要强的心一分也没了,公婆跟前未得孝顺一天,就是婶娘这样疼我,我就有十分孝顺的心,如今也不能够了。我自想着,未必熬的过年去呢。
明思宗朱由检,于崇祯八年年、十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两次,等六次下罪己诏。
从语气上看,两人说话是一致的,都是一副责怪自己的口气。从历史上看,皇帝下罪己诏的有,但象崇祯下得这么多的仅此一位而已。
借用文中一句话评论秦可卿及崇祯,皆是“有命无运”之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5 23: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十四,死后诸方面反应。
秦可卿死后。荣宁两府反应:彼时合家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嚎痛哭者。
凤姐反应:凤姐闻听,吓了一身冷汗,出了一回神,只得忙忙的穿衣,往王夫人处来。
贾宝玉反应:(宝玉)如今从梦中听见说秦氏死了,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忍不住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
秦氏之死,无论是长一辈,平一辈,还是下一辈,都悲痛万分,有点儿举国哀悼的意思在内,如果不是皇帝去世,这么大的动静只怕难以解释。其次,特地写了两个人,一个是凤姐儿,另一个便是宝玉。显见凤姐儿和宝玉两个人是至关重要的两个人了。有人甚至以为贾宝玉与秦可卿也有苟后不清的关系,这真是不明作者之写作意图了。
对于崇祯来说,皇帝之死当然全国震惊,尤其是战争时候,那皇帝死了,国家便无主,各自为政。但这方面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内容。
史载,崇祯殉国后,诸大臣自杀者达数百人,有的甚至全家集体自杀。宫中妃嫔宫女等自杀者亦不在少数。从一定意义上说,崇祯还算是个想有作为的皇帝,但无奈生不逢时,上任之时连年灾害,赤地千里,内外交困。而他自己由于少年时多灾多难,养成多疑性格,凡事总要想个“三日五夜”的,随意诛杀大臣,造成最后无人可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