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744|回复: 4

天下大平:《红楼梦》人物寓意浅析

[复制链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1-28 21:3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红楼梦》人物寓意浅析
《红楼梦》开篇,作者自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自题一绝便是贯穿全书的书眼,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钥匙。
起句“满纸荒唐言”作何解?
书中第八回有“女娲练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之语。这是贾宝玉探望薛宝钗,见到“金锁”,作者所题一首七律中第一二句。意即“练石补天”已经是荒唐之举,现在又演绎出“金锁”,则更是大大的谎言。
这两句话便是告诉读者,无论贾宝玉之“玉”,还是薛宝钗之“金锁”都是谎言,即是假的。既然都是假的,那么作者真的想告诉读者什么呢?
第二句“一把辛酸泪”作何解?
写一本这么大的书当然辛苦,但辛苦用不着流泪。作者显然不是因为写作辛苦而流出辛酸之泪。那么,作者是为书中几个女子的遭遇流泪?看上去有几分道理,实在不然。因为起句就告诉读者,这满纸是荒唐之言,是迫不得已要这么写的,既然如此,也就用不着流出辛酸之泪了。
第三句“都云作者痴”作何解?
作者谓谁?通传是曹雪芹。而且全书写的都是曹雪芹家事。姑且不说历史上有无曹雪芹此人,也不说曹雪芹是否有能力写出此书,但作者为何“痴”呢?执意要写出这样冒着可能书被查封、人被杀头危险的书呢?
第四句“谁解其中味”作何解?
即便是几个不凡的女子最后遭到了不幸,这其中之味有何难解?中国千年以来,男尊女卑,女子总是不幸的,有才华的女子更是不幸的。如果作者就此而言,世人谁能解其中之味,这便是小瞧天下人了。那卷繁浩帙的历史中,为优秀女子作卷的也不在少数,有必要生出如此感叹么?
那么,作者写这本书到底想告诉读者什么事情呢?有何寓意在其中呢?
笔者试图分析一二,供读者参考,以为研究《红楼梦》者起抛砖引玉作用。
首先,笔者来分析一下宝玉和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者之寓意。
贾宝玉和宝玉。
书中写道“原来女娲练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下一块未用,便弃置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这一段文字便是贾宝玉之“宝玉”的来历。
这段文字重心在那剩下的一块。其余所谓“十二”、“二十四”、“三万六千”只是罩眼法,有人题解为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三百六十五天。那三万六千五百天也可以指一百年。
女娲练石补天之后,单单剩下的一块,便是和氏璧了。
这一段文字的来由是有典故的。笔者从修敦煌嘉峪关城墙的故事中看到过,修筑此城时,只是多了一块砖。修敦煌嘉峪关自然在《红楼梦》成书之前,作者或许受到启发,而编出这一段故事。
和氏璧只是一块玉,按照书中所说“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
笔者以为,这“石头”即和氏璧上刻的八个字即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书中贾宝玉所佩之“宝玉”上八个字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两者相比较,是不是相似呀?
贾宝玉不等同于“宝玉”。“宝玉”是玉玺,是皇权象征。而贾宝玉则是“神瑛侍者”,充其量算是一个捧玉的禁卫军卫士。
有人看不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宝玉之间的关系,笔者将详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敬请关注后文。
林黛玉。
林黛玉可以谐音为“林袋玉”。林为木,林黛玉意即用木头制成一个漂亮的盒子来盛放和氏璧。
再扯远一点,林黛玉乃贾敏所生,“敏”即“明”,意思是此木乃明朝所栽。
林黛玉六岁时进贾府,与贾宝玉吃住一起,在碧纱橱中,由袭人、鹦歌等丫环侍候。
碧纱橱太有寓意了,那玉放在木盒子中,可不要用漂亮的纱布罩着?至于袭人、鹦哥等丫环则寓意是禁卫军。
《红楼梦》中有精彩的宝黛见面一幕,常为人津津乐道。
那林黛玉初见贾宝玉时,“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以如此!”
那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虽是小说家之笔,但寓意总是很深刻的。
俩人前世有缘呵,一个是神瑛侍者,一个是灵河岸上的降珠草。草同“木”,“木”即“林”。
林黛玉身为女子,本应工于女红,但书中却说她因身体欠佳,一年也只做两个香袋儿。她做两个香袋儿目的是什么?用途是什么?为贾宝玉装玉用的。
自始至终,林黛玉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一种象征,即为贾宝玉之玉服务。
薛宝钗。
薛宝钗佩“金锁”,寓意“金”。
薛宝钗家族是金陵“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之一。薛姨妈(即薛宝钗之母)与贾府中王夫人为嫡亲姊妹。薛家到薛宝钗这一代也破落了。哥哥薛蟠是典型的纨绔子弟,因杀了人,便携带母亲妹妹投奔京城贾府而去。
《红楼梦》中第三回,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便砸了玉。玉破了,便需“金”来补起。
这样一种写法,正符合“传国玉玺”的历史。作者肯定看过这样的掌故,便运用到他的小说中。
薛宝钗所佩金锁有八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再回头把“宝玉”“金锁”上的字与“传国玉玺”上的字对比一下,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传国玉玺上八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宝玉”上八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金锁”上八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分析:“莫失莫忘,不离不弃”,是不是应对“受命于天”?“仙寿恒昌,芳龄永继”与“既寿永昌”完全就是一模一样!
宝黛钗三人性格及命运分析。
《红楼梦》作者以“玉”喻贾宝玉,以“木”喻林黛玉,以“金”喻薛宝钗。三人性格及命运都是按照这种思维模式来展开的。下面试分析一下:
贾宝玉为“玉”。贾宝玉离不开“宝玉”。有了“宝玉”时,他便光彩照人,聪明机敏,才华横溢;离开“宝玉”时,他便垂头丧气,心灰意冷,神情萎靡。最后,完全失去“宝玉”时,他便疯疯颠颠了。
这里面的寓意太直白了。就拿现在来比,那官员有了大权在手,哪个不是耀武扬威?呼三喝四?颐指气使?摘了官帽,便如丧考妣!何况贾宝玉所佩之“宝玉”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
当贾宝玉在大观园里失去“宝玉”之后,他便疯癫了。这便是他的命运和结局。
林黛玉与薛宝钗也很有意思。
林黛玉为”木“。“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林黛玉才华过人,思维敏捷,伶牙俐齿,向来是不体恤下人的。连相貌才华与她不相上下的史湘云也说她不是。更别说那些势利的下人了。王夫人陪房周瑞家的送宫花时,林黛玉便说“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会给我”,便把王夫人身边一个很重要的人物给得罪了,那周瑞家的每天陪着王夫人,不知给王夫人说了多少林黛玉的坏话去了!贾宝玉的奶妈——李嬷嬷,她也同样得罪了。但李嬷嬷因为是贾宝玉的奶妈,所以林黛玉得罪她的时候,她却回了一句“刀子嘴”。李嬷嬷无论怎么说,都是下人,这样的语言去说主子,显见心里是极其恼怒的。而王夫人陪房周瑞家的听了林黛玉的话便是“一言不发”。两个人的身份不一样,反应便完全不同。李嬷嬷可能说过之后,也无处诉说,便当面顶撞,周瑞家的,有王夫人处可以投诉,便暗地里去害人了。
林黛玉更多得罪人的地方,在书中俯拾即是,连两个不相干的毛丫头议论的时候,林黛玉也是“躺着中枪了”。书中第二十七回,红玉与坠儿在滴翠亭议论的时候,本是薛宝钗偷听她们的谈话,结果她们却说:“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
纵观全书,林黛玉除了紫鹃一个丫环与她真心相待外,其余的下人,包括她的贴身丫环雪雁,竟无一个与她知心!相反还处处说她坏话,真是躺着也中枪。
孤傲、清高,正是林黛玉的性格特征,也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宿命。
薛宝钗则不同。薛宝钗喻“金”,请问世人,哪个不爱金钱?尤其是那些缺钱,为钱而卖工出力的穷丫环、穷婆子!宝钗家里有钱,平时小恩小惠笼络人心,那些下人为宝钗说话,自然而然。就是史湘云也不例外。
宝钗属金,天生便从娘胎里带出一种热毒,需要“冷香丸”来解。
所谓热毒,依笔者来看,这的确是天生的,从“娘胎”里带出来的。因为任何金子,都不是自然成金,而是必须经过烈火煅炼。人们常说的“烈火练真金”“真金不怕火炼”就是这个道理。
有人把薛宝钗的“热毒”看成是年青人天生的冲动及热血来解,便失去了薛宝钗为“金”的寓意了。
“冷香丸”是一味药,是一种解热毒的药。这种药很有意思,有意思的不仅是名字,还有组成,及炮制过程。为了读者看起来方便,笔者还是将药方及炮制过程原文抄录一遍。
药方: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再加十二针蜂蜜,十二钱白糖。(平时我们都说荷花就是芙蓉花,但书中原文夏天开荷花,秋天开芙蓉花。)
炮制过程:将花蕊与药末子一起研好,混着四样水和蜂蜜、白糖,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瓷坛内,埋在花根底下。
服用:发了病时,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
这样一味药,除了文学象征意义,还能有什么实践意义么?如果硬要捡出一点现实意义,只能说作者太博学了,药中一些成份的确是清热解毒的。
炼金必须烈火,金的火毒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作者需要一种药给薛宝钗降火,否则,薛林二人针尖对麦芒,那每天不是要吵得不可开交么?只有用“冷香丸降火,宝钗明里处处让着黛玉,暗里却收拢了人心,这心机可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
宝黛钗三者关系。
贾宝玉指代“玉”,林黛玉指代“木”,薛宝钗指代“金”。按五行来说,金克木。宝钗必然战胜黛玉。
按玉玺来说,和氏璧摔破之后,便用金补了起来,显然,金附着在玉上,而盛装的盒子是另外的。
《红楼梦》前四回讲宝黛钗的由来,从结构上来说,是全书的引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1-28 21:38:24 | 显示全部楼层
                             炼金必须烈火,金的火毒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作者需要一种药给薛宝钗降火,否则,薛林二人针尖对麦芒,那每天不是要吵得不可开交么?只有用“冷香丸降火,宝钗明里处处让着黛玉,暗里却收拢了人心,这心机可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
宝黛钗三者关系。
贾宝玉指代“玉”,林黛玉指代“木”,薛宝钗指代“金”。按五行来说,金克木。宝钗必然战胜黛玉。
按玉玺来说,和氏璧摔破之后,便用金补了起来,显然,金附着在玉上,而盛装的盒子是另外的。
《红楼梦》前四回讲宝黛钗的由来,从结构上来说,是全书的引子。

其次,来分析一下秦可卿、袭人这两个人物。
《红楼梦》前四回交待宝黛钗之后,便说到了秦可卿,袭人是第三回说到的。
秦可卿是个什么人物呢?书中说,她本是营缮郎从养生堂抱养的一个孤儿,然后因与贾府有了瓜葛,而结了亲。
笔者以为,秦可卿是大有来头的,作者隐瞒了秦可卿的真实身份。依笔者看来,如果《红楼梦》暗线写的是国家兴亡之大事,那么秦可卿则是一位大将军,而不是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一位弱女子,甚至是一位淫妇。关于秦可卿的身世问题,笔者的一篇文章《论秦可卿身世之谜》专门谈到,这里就不重复了。
袭人就是花袭人。花袭人的家世很平凡,原名花珍珠。贾宝玉给她改名“袭人”,取自古人诗句“花气袭人知昼暖”之意。
袭人本是一个丫环,服侍贾母的时候,心里便只有贾母;服侍宝玉的时候,心里便只有宝玉。袭人对贾宝玉的忠心是没有人会怀疑的,以至于一些人说“她是封建的卫道士”,是扼杀宝黛爱情的刽子手。其实,这是冤枉袭人了。依笔者看来,袭人不仅忠心为主,最后,还是她掌握着一项重大的秘密。当然,这秘密是什么,现在看来并不重要,因为事情已经过了数百年了,但探讨一下,还是挺有意思的。
当然,袭人也不是没有缺点的,她喜欢在贾宝玉面前做表现工作,把贾宝玉当成是她一个人的“财产”,还喜欢在王夫人面前打小报告,间接害死另一个丫环——晴雯。这些都是另外的话题,暂且不提。
那么现在说什么呢?
说一说秦可卿的命运。
秦可卿的命运在笔者的《论秦可卿身世之谜》中略有论述。依笔者来看,秦可卿不是女人,更不是一个淫妇,而是护国大将军。是一个在敌方卧底的护国大将军。
《红楼梦》第五回到第十六回,写秦可卿从出场到死亡,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先来回顾一下这几回书的主要内容。
第五回,贾宝玉在宁府睡觉,,而且睡在秦可卿房中。
第六回,刘姥姥进大观园。
第七回,宝玉会秦钟。
第八回,宝黛钗相会。
第九回,顽童闹学堂。
第十回,秦可卿生病。
第十一回,宁府庆寿辰。
第十二回,贾瑞戏熙凤,正照风月鉴。
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五品官,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级别。
第十四回,贾宝玉见北静王。
第十五回,王熙凤弄权。
第十六回,秦鲸卿夭折。
这十三回文字主要写秦可卿出现到死亡的过程。排除文字游戏即遮人耳目的罩眼文字,读者可以看到,宝玉在秦可卿房中睡觉之后,便梦到十二钗的结局。第五回的文字与第四回没有必然的联系,与第六回的文字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完全是后来根据需要而多加的一章。也许,这一章是全书完成之后加上去的。
第五回的文字是挺有意思的,贾宝玉在秦可卿房中睡觉便梦到了十二钗的结局,为何他在自己房中睡觉没有这样的梦呢?姑且存疑。警幻仙姑是罩眼文字,十二钗结局才是史实。
贾宝玉是神瑛侍者,那玉才是“命根子”。玉即“玉玺”。每到一处,便要严加看护。于是便到了秦可卿房中,秦可卿是荣府派往宁府卧底的护国大将军,自然荣府贾母诸人都放心得很。神瑛侍者当然也不是普通人,而是与玉玺打交道的人,出门便要带着玉玺的人,那自然是皇帝了。贾宝玉一出生,便口中衔玉而来,自然也是“受命于天”,莫失莫忘,不离不弃,也就自然而然了。
但是宁府——笔者假设的敌方——贾珍等人却不高兴了,但此时却不动声色。
王熙凤再次带着贾宝玉来到宁府,并且对秦可卿之弟秦钟也非常友好的时候,贾珍便开始怀疑。秦钟、贾宝玉在朝堂(即学堂)上打架,一个叫“金荣”的大臣打输了,还被贾瑞、李贵(贾宝玉跟班,此处可指代朝廷禁卫军)等逼着向秦钟磕头,于是愤愤不平,回家向母亲——“金寡妇”诉说了。金寡妇“无意中”又向小姑——”璜大奶奶“说了,而璜大奶奶正是宁府贾珍的人。贾珍看到璜大奶奶有很有意思的描写,先装作无所谓,只是留她吃饭,然后让尤氏问她情况,待她走后,贾珍便撵出来询问璜大奶奶来干什么。能来干什么呢?分明是来告密的嘛!
于是贾珍自然就把秦可卿大将军囚禁起来了。
也许秦可卿的身份在当时历史中人人皆知,所以作者必须用曲笔把这样的故事写出来。当然,这只是笔者的推断,信不信由你。
古来争战双方对间谍的处罚都是极为严厉的。贾珍自然也不例外。于是秦可卿禁食。这是从贾蓉的语言里得到的信息。然后就瘦,脸上肉全干了——这是从王熙凤的眼里得到的信息。
秦可卿对王熙凤说了几句话,可见她是抱了必死的决心的。王熙凤首先将这一消息告诉了贾母,然后对王夫人也说了。贾母与王夫人都是荣府的最高决策者。但她们也是有矛盾的,所以王熙凤必须向两人都进行汇报。
秦可卿按书中所写来推理,病得很蹊巧,但死得并不蹊巧,因为人人都知道她病成那个样子,而且自己也抱定了死的打算,死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书中却写道“彼时合家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依笔者来看,这是作者的曲笔,也就是所谓的“春秋”之笔。让读者在这里多想一下。
秦可卿死了之后,贾珍风光大葬。那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规格之高,在红楼梦中的死人中,她是最高的。有哪些王公大臣前来呢?四王六公六侯。六公与宁荣二公合起来是八公。八公在中国古书中有很多,象薛仁贵当年有“八总兵”,岳飞有“八大锤”,满清有“八旗”。寓意相当浅白。四大王则是“东西南北,平安宁静”。
秦可卿死前有一段托梦给王熙凤的故事。从书中看上去,是闺房之话,但依笔者来看,却是军机大事的,怎么布置兵力,怎么安排退路,怎么相见行事,都是有所指的。
总之,笔者认为,读《红楼梦》必须理解秦可卿这个人,只有理解她,才能理解王熙凤,也才能理解《红楼梦》。
秦可卿死后不久,秦钟亦死,姐弟俩香消玉殒。
但如果把秦可卿比作大将,把秦钟比作贵妃,也是另有一番可说的话的。“哥哥”在外战死,“妹妹”自然不得势,或者忧郁而逝。
自秦可卿死后,荣府格局便大为变动,这便是贾元春归省,贾府建大观园。
贾宝玉从进大观园,到失玉大婚冲喜迁出大观园,是很长一段文字,也是他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刻,在偏安一寓的地方,他和一群女孩儿没日没夜戏耍,既象是东晋南宋等朝代,又象是南明小朝廷。
如果秦可卿是大将,那么袭人自然是贴身侍卫了。
袭人的结局抛开儿女之情不说,有寓意的在三个方面。
一,袭人首先是贾母的人,然后跟了宝玉,算是宝玉的人,但是跟着宝玉期间,却被王夫人“策反”,成为王夫人安排在贾宝玉身边最得力的“间谍”。晴雯之死多半是袭人之功劳。这很象是“二士争功”。晴雯争不过,便丢了命。
二,提到袭人之结局,不能不说到蒋玉函。蒋玉函何许人也?一戏子也。本是忠顺亲王府里的戏子,因与贾宝玉相识相交,贾宝玉便把袭人给他的一条腰带(即书中汗巾子)赠给了蒋玉函,而蒋玉函也把自己系的汗巾子赠给了贾宝玉。注意,蒋玉函的汗巾子是红色的。
笔者以为,《红楼梦》作者有把物当成人来写的习惯,也有把人当成物来写的习惯。这蒋玉函正是物,作者却是当人来写的。
蒋玉函其实就是一封书信,或者说一份机密文件。那重要文件都有束腰,束腰可不正是红绳绳?
贾宝玉偷到了忠顺王府的那份机密文件,并把他藏在“东郊城外二十里的紫檀堡”。紫檀堡,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一个黑洞洞,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紫檀木做的盒子。
贾宝玉慑于忠顺王府的淫威,便将秘密和盘托出。贾政大怒,便狠狠打了贾宝玉一顿,差点儿打死。
三,“宝玉”丢失之后,即贾宝玉失去权力,蒋玉函对于忠顺王府来说就不重要了,秘密不再是秘密。此时贾宝玉疯颠出家,成为“疯颠僧人”或者“空空道人”。但他却希望袭人找到那个秘密,也即是那份机密文件,并把他传给后世。
袭人最后的结局是终身看守那份过时的机密文件——蒋玉函。
以上分析,哪个人物的分析最符读者你的想法呢?
                                         2014-11-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1-30 20: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大平:再论秦可卿身世之谜

在《论秦可卿的身世之谜》一文中,根据《红楼梦》第五回所提供的情节,笔者对秦可卿的身份进行了论证,按笔者的设想,秦可卿应当是一位朝廷武将,而且负有守护“宝玉”的责任。后来由于“内奸”告密,秦可卿被“敌方”杀害。这个内奸,笔者从书中推断出是金荣、金寡妇、璜大奶奶。这个敌方则是贾珍为代表的宁府。
金荣,是一位朝廷大臣。金寡妇,即金荣的母亲。璜大奶奶,即金荣的姑姑。
《红楼梦》中第九回有一场顽童闹学堂的场面:秦可卿与“香”“玉”有染,金荣“捉奸”,于是双方对打起来。最后,李贵——贾宝玉的跟班——和学堂代理负责任人贾瑞逼迫金荣向秦钟下跪认错。金荣愤愤不平,回到家里将这些事情跟母亲说了,母亲“无意中”又与璜大奶奶说了,璜大奶奶便进宁府告秦可卿的状。于是秦可卿便得了莫明其妙的病,而且一病就不起,最后死了。
贾珍和尤氏为何是秦可卿的“敌方”?因为在书中,秦可卿是贾珍和尤氏的儿媳妇,也就是贾蓉的老婆。有人信誓旦旦地说,作者是要将秦可卿写成淫人,这是有很多证据的。而且秦可卿之死是因为与贾珍这个公公有苟且关系,按书中焦大的说法就是“爬灰”。
依笔者看来,这都是作者的罩眼法而已。作者之所以要写这本“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小说,并不是要写几个奸夫淫妇的,而是一本“家亡血史”(贾王薛史),即国破家亡的血泪史!用闺阁笔墨写国家大事,也是中国古代文人为避文字之祸而惯用的手法,算不得什么稀奇事儿。只不过作者这部书写闺阁之事写得太好了,以致于读者完全忽视了作者的本意,就象那个什么“买椟还珠”的成语所预示的一样。
笔者以为,所谓爱之愈深,恨之愈切,在作者心里,他是非常尊重秦可卿这个人物的,但因秦可卿之人之事在当时是人尽皆知的,所以他的身份隐藏是最深的。也唯有解读出他的真实身份,才能解开全书的迷宫。
秦可卿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书中第八回有所叙说,即:他父亲秦邦业,现任营缮司郎中,年近七十,夫人早亡。只因当年无儿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谁知儿子又死了,只剩女儿,小名唤可儿,长大时,生的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因素与贾家有些瓜葛,故结了亲,许与贾蓉为妻。那秦邦业至五旬之上方得了秦钟。因去岁业师亡故,未暇延请高明之士,只得暂时在家温习旧课。正思要和亲家去商议,送往他家塾中,暂且不致荒废,可巧遇见了宝玉这个机会。又知贾家塾中现今司塾的是贾代儒,乃当今之老儒,秦钟此去,学业料必进益,成名可望,因此十分喜悦。只是宦囊羞涩,那贾家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眼睛,容易拿不出来,为儿子的终身大事,说不得东拼西凑的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亲自带了秦钟,来代儒家拜见了。
引用上述书中原文,想说明什么呢?表面上看:
其一,秦可卿之曰:秦邦业。职务营缮司郎中。
其二,秦可卿出身普通,只是秦邦业从养生堂抱养的一个女孩儿。因与贾家素有瓜葛,才结了亲。
其三,秦可卿非亲生之弟曰:秦钟。
其四,二十四两银子贽见礼。
仔细分析起来:
其一,秦邦业,邦业乃“安邦立业”之意,即指国家而言。“营缮”,则是经营管理之意。这句话意思便很明显了,秦父是经营管理国家大业的人。所以,秦父应是王爷或者大臣之类管理国家重要职位的人,而非泛泛之辈。
其二,秦可卿乃男人,是国家大将,派往“敌方”卧底的。
其三,秦钟是朝廷内大臣,也可以是“贵妃”一类的人。
秦邦业,秦可卿,秦钟,合起来称“三秦”。“三秦”有什么隐含的意思吗?有!杜工部有诗云“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这三秦之意原指帝都,此处代指汉人江山,即大明江山。三秦失去,意即大明江山失去。
《红楼梦》中,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去,死因是得了莫明其妙的病;第十六回,秦邦业死,原因是秦钟勾结水月庵的小尼姑智能,秦邦业把秦钟痛打一顿,自己气死了。秦钟挨了打,然后病死了。
几乎是前后脚,那秦家三口便相继死去。排一下书中死人,第一便是贾敏,第二是冯渊,第三是秦可卿,第四是贾瑞贾天祥,第五是秦邦业或者说秦业,第六便是秦钟。
如果将书中第一回到第四回作一个故事来看,正是《石头记》。
如果将书中第六回到第十六回作一个故事来看,正是《风月宝鉴》。
如果将书中第十七回(含第十六回部分内容)到第九十七回,作一个故事来看,正是《金陵十二钗》。
第九十七回之后的文章,则是飞鸟各投林。
那么第五回算什么呢?
第五回是《红楼梦》总纲,是全书完成之后另加上去的。从文意来看,第五回与第四回没有内容上的衔接关系,与第六回没有内容上的启下关系。即使切去第五回,也不影响整部书的结构。但正因为有了第五回,整部《红楼梦》才象迷宫一样让人捉摸不透。这其中当然有传抄过程中可能抄录者的失误,以至于大家一直纠结于具体的文字细节而不能自拔。
举例说明,笔者看到两个版本的贾府对秦可卿死时的看法的文字,其中一个版本是“彼时合家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另一个版本则是“彼时合家无不纳闷,都有些伤心”。到底哪一个版本更正确,笔者不能确定。笔者能够确定的是,两个版本的文意相距万里!
因此,笔者以为,《金陵十二钗》中判词可能在传抄过程中失误也总是有的。笔者暂且不对十二钗判词作过多解读,待分析完全书,再作总结。
回到秦可卿的身世论证的正题上来。前文说过,依笔者之见,秦可卿不是女子,而是男子,并且是宫廷禁卫军统领一类职务的大将军。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供佐证:
其一,秦可卿出场时间:贾母、王夫人、邢夫人去宁府赏梅花。北方梅花开时应在二三月份。但第六回刘姥姥进荣国府时却写的是秋尽冬初。两回书时间上无法衔接。这种时间上的矛盾也佐证了笔者的推论,即第五回是后加上去的。赏梅花应是有寓意的,按笔者理解,应是“谈判”过程。“梅”通“媒”。
其二,秦可卿房间摆设上寓意深刻,在《论秦可卿身世之谜》一文中已经有所论述,这里就不再重复。
其三,贾宝玉睡到秦可卿房中便做梦,而且梦到十二钗结局。那十二钗中,秦可卿是最后一位,但他却是最先有结局的。
其四,贾宝玉看那帐中一位美人,“其鲜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宝钗和黛玉在这里只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两方势力,要争夺“宝玉”。
其五,贾宝玉在秦可卿房中睡了一晚,次日与她携手游园,走至迷津。只见荆榛遍地,狼虎同群,一道黑溪阻路,并无桥梁可通。警幻说:“此即迷津也。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只有一个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不受金银之谢,但遇有缘者渡之。尔今偶游至此,设如堕落其中,则深负我从前谆谆警戒之语矣!”此时,迷津内水响如雷,竟有许多夜叉、海鬼将宝玉拖将下去。宝玉便喊:“可卿救我!”
这一段文字依笔者看来,更是秦可卿护“玉”而行,一路过关斩将。是一段春秋笔法的文字,并不是梦境,而是影射现实。
其六,王熙凤请示王夫人,带着贾宝玉前往宁府。游乐完毕回荣府,宁府让焦大送王熙凤与贾宝玉回荣府。焦大是什么人?宁府死心塌地的奴才,曾经跟宁府祖上出生入死的。
这一段文字更是蒙蔽世人,都以为焦大是骂宁府之文。笔者以为,这都是作者的罩眼法而已。焦大之语,句句针对王熙凤而言。当然也包括秦可卿和“宝玉”。“红刀子进白刀子出”,则是激烈的打斗场面。
其七,有了上面两场戏,秦可卿的身份便暴露无遗。书中后面还有荣府对秦钟的关心,及顽童闹学堂,金寡妇透露消息,璜大奶奶告密,更是印证了这一点,于是秦可卿便遭囚禁。不给吃喝,最后还将其吊死在天香楼。
其八,秦可卿死后,葬礼是非常隆重的,体现在二个方面:
第一,其棺材之好,不是一般人能享用的。书中说那木头“叫樯木,产自潢海铁网山上”,“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叮当如金玉”,“作了棺材,万年不朽。”这棺材是薛家的,原是为“义忠亲王”备用的。现在让秦可卿用上了,言下之意,秦可卿是按“王爷”规格葬的。
有人解读红楼梦时,一直纠结于“义忠亲王”,甚至要从清朝的亲王中要找出这个亲王出来,依笔者看来,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亲王,作者这书还敢写下去么?不是很明显影射清廷历史么?因此,笔者以为,用子虚乌有的犯了事的“义忠亲王”没用的棺材,不过是想来表达秦可卿的葬礼规格之高即暗示秦可卿的身份而已。
第二,祭奠者规格之高,也为红楼梦中所有死人中仅见。有四王六公六侯。四王是“东西南北,平安宁静”,六公是“镇理齐治修缮”,加“宁荣”二公,则是当日所谓八公。作者写到八公之时,也玩了一个小花招,即“镇理齐治修”五公皆有名有姓,独缮国公无名(明),缮国公应当姓石,其孙石光珠。珠可通“朱”。细看六公,修国公侯晓明这个名字,似乎太俗气,象现代人的名字一样,比如“黄晓明”之类。但因名字中含了一个“明”字,是以后面缮国公才会无名(明),但巧的是他却姓石,石通“史”。修缮之意是极易理解的,如果作写历史讲,缮国公有“史”无“明”,修国公则是有“明”无“史”。清时康雍乾三朝开始的明史案,则是史上惨绝人寰“文字狱”。这两个国公的名字是不是包含了这层意思呢?这只是笔者的猜测,无法论证,孤且存疑。按笔者想来,作者将许多信息放在人的姓名中了。写过小说的人都知道,那故事容易编,那人物姓名最难编了。有时候为了一个角色的名字,往往比写一段文字还要烦难。
这四王八公六侯的名字有何寓意,如果大家有兴趣,不妨猜测一番,权作好耍的事情。
其九,秦可卿死后封为“龙禁尉”,官居五品。“龙禁尉”是皇帝的贴身侍卫,这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有人说,龙禁尉是封给贾蓉的,不是封给秦可卿的。如果你硬要这样说,我也没有办法,只能请你看看章回的题目了,书中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其十,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完全是一副交重担的样子,哪里象是侄儿媳妇对婶娘的话!何况宁荣两府虽是贾姓一家,但早已分开另过,作为宁府媳妇不去找贾珍媳妇尤氏说话,却找荣府媳妇王熙凤托梦,岂不是多管闲事!
事实上,秦可卿对王熙凤所说的都是军国大事。这里,笔者给大家分析一下。
秦氏道:“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祖、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也没有典卖诸弊。便是有罪,己物可以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的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若不早为后虑,只恐后悔无益了!”
这一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钱粮,二是家塾。
秦氏让王熙凤在祖坟地附近多置田地,并建立学堂。依笔者分析,当然是按军国大事来分析。其一,将军队收缩至金陵一带,搞好军事布防;其二,部署信息网络,对清军部署展开侦查。或者,可以理解为加强军队训练之类。
无论从闺阁话中还是从军国大事上,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的一段话都不象是侄儿媳妇给婶娘说话,更象是上级对下级说话。因而,秦可卿这段话也是大有深意的。
其十一,秦可卿的死法也相当不平凡,一个病势沉重的女子,抱着必死的决心,为何偏偏要上吊而死呢?大明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便是吊死的。笔者以为,这里显然也有影射的意思。
从历史上看,大明王朝至崇祯帝在煤山上吊便灭亡了。大明一些贵族逃到江南甚至云贵缅甸一带建立了偏安的小王朝,从此开始了一段风花雪月的历史。
红楼梦中,秦可卿死后,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元宵节归省,贾府修建大观园,从此,贾宝玉在大观园中过了一段神仙般的日子。整天与一群貌若天仙的女孩子缠绵不已,直到失玉,成为一个疯癫之人,才搬出大观园。“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贾宝玉失玉,便失去了命根子,换句话说,就是失去了玉玺,失去了权力。
大观园里的故事正如东晋、南宋等偏安小朝廷生活类似。
综上所述,秦可卿显然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人物,她看上去有崇祯皇帝的影子,睡着为王爷准备的棺材,享受着内廷禁卫军五品职位的名号,因而绝对不是我们所看到的淫妇那么简单,决不可等闲视之。
是以笔者再论秦可卿的身世之谜。论证方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找出符合逻辑的推论。论证资料,则是从书中所获,以及公开的历史资料,比如崇祯皇帝在煤山吊死。
如果本文能对你理解红楼梦有所启发,那便是意外之想了。

                                       2014-11-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1-30 20:5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大消息,红学历史上的重大突破,秦可卿即朱由检,也就是崇拜皇帝。本人即将三论秦可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1-30 20: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大消息,红学历史上的重大突破,秦可卿即朱由检,也就是崇拜皇帝。本人即将三论秦可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