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寓意浅析 《红楼梦》开篇,作者自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自题一绝便是贯穿全书的书眼,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钥匙。 起句“满纸荒唐言”作何解? 书中第八回有“女娲练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之语。这是贾宝玉探望薛宝钗,见到“金锁”,作者所题一首七律中第一二句。意即“练石补天”已经是荒唐之举,现在又演绎出“金锁”,则更是大大的谎言。 这两句话便是告诉读者,无论贾宝玉之“玉”,还是薛宝钗之“金锁”都是谎言,即是假的。既然都是假的,那么作者真的想告诉读者什么呢? 第二句“一把辛酸泪”作何解? 写一本这么大的书当然辛苦,但辛苦用不着流泪。作者显然不是因为写作辛苦而流出辛酸之泪。那么,作者是为书中几个女子的遭遇流泪?看上去有几分道理,实在不然。因为起句就告诉读者,这满纸是荒唐之言,是迫不得已要这么写的,既然如此,也就用不着流出辛酸之泪了。 第三句“都云作者痴”作何解? 作者谓谁?通传是曹雪芹。而且全书写的都是曹雪芹家事。姑且不说历史上有无曹雪芹此人,也不说曹雪芹是否有能力写出此书,但作者为何“痴”呢?执意要写出这样冒着可能书被查封、人被杀头危险的书呢? 第四句“谁解其中味”作何解? 即便是几个不凡的女子最后遭到了不幸,这其中之味有何难解?中国千年以来,男尊女卑,女子总是不幸的,有才华的女子更是不幸的。如果作者就此而言,世人谁能解其中之味,这便是小瞧天下人了。那卷繁浩帙的历史中,为优秀女子作卷的也不在少数,有必要生出如此感叹么? 那么,作者写这本书到底想告诉读者什么事情呢?有何寓意在其中呢? 笔者试图分析一二,供读者参考,以为研究《红楼梦》者起抛砖引玉作用。 首先,笔者来分析一下宝玉和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者之寓意。 贾宝玉和宝玉。 书中写道“原来女娲练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下一块未用,便弃置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这一段文字便是贾宝玉之“宝玉”的来历。 这段文字重心在那剩下的一块。其余所谓“十二”、“二十四”、“三万六千”只是罩眼法,有人题解为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三百六十五天。那三万六千五百天也可以指一百年。 女娲练石补天之后,单单剩下的一块,便是和氏璧了。 这一段文字的来由是有典故的。笔者从修敦煌嘉峪关城墙的故事中看到过,修筑此城时,只是多了一块砖。修敦煌嘉峪关自然在《红楼梦》成书之前,作者或许受到启发,而编出这一段故事。 和氏璧只是一块玉,按照书中所说“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 笔者以为,这“石头”即和氏璧上刻的八个字即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书中贾宝玉所佩之“宝玉”上八个字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两者相比较,是不是相似呀? 贾宝玉不等同于“宝玉”。“宝玉”是玉玺,是皇权象征。而贾宝玉则是“神瑛侍者”,充其量算是一个捧玉的禁卫军卫士。 有人看不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宝玉之间的关系,笔者将详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敬请关注后文。 林黛玉。 林黛玉可以谐音为“林袋玉”。林为木,林黛玉意即用木头制成一个漂亮的盒子来盛放和氏璧。 再扯远一点,林黛玉乃贾敏所生,“敏”即“明”,意思是此木乃明朝所栽。 林黛玉六岁时进贾府,与贾宝玉吃住一起,在碧纱橱中,由袭人、鹦歌等丫环侍候。 碧纱橱太有寓意了,那玉放在木盒子中,可不要用漂亮的纱布罩着?至于袭人、鹦哥等丫环则寓意是禁卫军。 《红楼梦》中有精彩的宝黛见面一幕,常为人津津乐道。 那林黛玉初见贾宝玉时,“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以如此!” 那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虽是小说家之笔,但寓意总是很深刻的。 俩人前世有缘呵,一个是神瑛侍者,一个是灵河岸上的降珠草。草同“木”,“木”即“林”。 林黛玉身为女子,本应工于女红,但书中却说她因身体欠佳,一年也只做两个香袋儿。她做两个香袋儿目的是什么?用途是什么?为贾宝玉装玉用的。 自始至终,林黛玉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一种象征,即为贾宝玉之玉服务。 薛宝钗。 薛宝钗佩“金锁”,寓意“金”。 薛宝钗家族是金陵“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之一。薛姨妈(即薛宝钗之母)与贾府中王夫人为嫡亲姊妹。薛家到薛宝钗这一代也破落了。哥哥薛蟠是典型的纨绔子弟,因杀了人,便携带母亲妹妹投奔京城贾府而去。 《红楼梦》中第三回,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便砸了玉。玉破了,便需“金”来补起。 这样一种写法,正符合“传国玉玺”的历史。作者肯定看过这样的掌故,便运用到他的小说中。 薛宝钗所佩金锁有八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再回头把“宝玉”“金锁”上的字与“传国玉玺”上的字对比一下,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传国玉玺上八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宝玉”上八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金锁”上八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分析:“莫失莫忘,不离不弃”,是不是应对“受命于天”?“仙寿恒昌,芳龄永继”与“既寿永昌”完全就是一模一样! 宝黛钗三人性格及命运分析。 《红楼梦》作者以“玉”喻贾宝玉,以“木”喻林黛玉,以“金”喻薛宝钗。三人性格及命运都是按照这种思维模式来展开的。下面试分析一下: 贾宝玉为“玉”。贾宝玉离不开“宝玉”。有了“宝玉”时,他便光彩照人,聪明机敏,才华横溢;离开“宝玉”时,他便垂头丧气,心灰意冷,神情萎靡。最后,完全失去“宝玉”时,他便疯疯颠颠了。 这里面的寓意太直白了。就拿现在来比,那官员有了大权在手,哪个不是耀武扬威?呼三喝四?颐指气使?摘了官帽,便如丧考妣!何况贾宝玉所佩之“宝玉”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 当贾宝玉在大观园里失去“宝玉”之后,他便疯癫了。这便是他的命运和结局。 林黛玉与薛宝钗也很有意思。 林黛玉为”木“。“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林黛玉才华过人,思维敏捷,伶牙俐齿,向来是不体恤下人的。连相貌才华与她不相上下的史湘云也说她不是。更别说那些势利的下人了。王夫人陪房周瑞家的送宫花时,林黛玉便说“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会给我”,便把王夫人身边一个很重要的人物给得罪了,那周瑞家的每天陪着王夫人,不知给王夫人说了多少林黛玉的坏话去了!贾宝玉的奶妈——李嬷嬷,她也同样得罪了。但李嬷嬷因为是贾宝玉的奶妈,所以林黛玉得罪她的时候,她却回了一句“刀子嘴”。李嬷嬷无论怎么说,都是下人,这样的语言去说主子,显见心里是极其恼怒的。而王夫人陪房周瑞家的听了林黛玉的话便是“一言不发”。两个人的身份不一样,反应便完全不同。李嬷嬷可能说过之后,也无处诉说,便当面顶撞,周瑞家的,有王夫人处可以投诉,便暗地里去害人了。 林黛玉更多得罪人的地方,在书中俯拾即是,连两个不相干的毛丫头议论的时候,林黛玉也是“躺着中枪了”。书中第二十七回,红玉与坠儿在滴翠亭议论的时候,本是薛宝钗偷听她们的谈话,结果她们却说:“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 纵观全书,林黛玉除了紫鹃一个丫环与她真心相待外,其余的下人,包括她的贴身丫环雪雁,竟无一个与她知心!相反还处处说她坏话,真是躺着也中枪。 孤傲、清高,正是林黛玉的性格特征,也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宿命。 薛宝钗则不同。薛宝钗喻“金”,请问世人,哪个不爱金钱?尤其是那些缺钱,为钱而卖工出力的穷丫环、穷婆子!宝钗家里有钱,平时小恩小惠笼络人心,那些下人为宝钗说话,自然而然。就是史湘云也不例外。 宝钗属金,天生便从娘胎里带出一种热毒,需要“冷香丸”来解。 所谓热毒,依笔者来看,这的确是天生的,从“娘胎”里带出来的。因为任何金子,都不是自然成金,而是必须经过烈火煅炼。人们常说的“烈火练真金”“真金不怕火炼”就是这个道理。 有人把薛宝钗的“热毒”看成是年青人天生的冲动及热血来解,便失去了薛宝钗为“金”的寓意了。 “冷香丸”是一味药,是一种解热毒的药。这种药很有意思,有意思的不仅是名字,还有组成,及炮制过程。为了读者看起来方便,笔者还是将药方及炮制过程原文抄录一遍。 药方: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再加十二针蜂蜜,十二钱白糖。(平时我们都说荷花就是芙蓉花,但书中原文夏天开荷花,秋天开芙蓉花。) 炮制过程:将花蕊与药末子一起研好,混着四样水和蜂蜜、白糖,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瓷坛内,埋在花根底下。 服用:发了病时,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 这样一味药,除了文学象征意义,还能有什么实践意义么?如果硬要捡出一点现实意义,只能说作者太博学了,药中一些成份的确是清热解毒的。 炼金必须烈火,金的火毒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作者需要一种药给薛宝钗降火,否则,薛林二人针尖对麦芒,那每天不是要吵得不可开交么?只有用“冷香丸降火,宝钗明里处处让着黛玉,暗里却收拢了人心,这心机可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 宝黛钗三者关系。 贾宝玉指代“玉”,林黛玉指代“木”,薛宝钗指代“金”。按五行来说,金克木。宝钗必然战胜黛玉。 按玉玺来说,和氏璧摔破之后,便用金补了起来,显然,金附着在玉上,而盛装的盒子是另外的。 《红楼梦》前四回讲宝黛钗的由来,从结构上来说,是全书的引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