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上士

- 积分
- 733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4-11-30 13: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年度全国城市与资本市长论坛: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格局保障国土生态系统安全
我们投入这么多灰色基础设施,这么多水泥、钢筋,试图一夜之间把水排干,中国的国土是处于饥渴的国土,需要让每一寸土地留下每一滴水,才能解决水的问题。让绿地变成海绵,吸收雨水,把雨水降下来,全部留在绿地里,而不是把它排掉,这是天津的例子,也是利用雨水,在我们土地上恢复我们土地的生机,过滤净化完之后补充地下水,这是绿色海绵的内涵,在天津,在全国任何一个地方实现。
另一个例子,城市要形成水系统,这个系统应该是绿色海绵,这是在西部城市综合解决水的问题,从河道到我们雨水井,到绿色廊道,到后花园都应该利用起来。市民砸灰色基础设施,还土地一个绿色基础设施。“十八大”精神建立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建立覆盖全国的绿色海绵系统。
俞孔坚:让雨复活吧
小时候的雨落到地上,消失在路边的草丛或是长满庄稼的地里,滋润着地上的草木。连续的降雨之后,路边、河边的草滩便开始像海绵一样,吸纳着雨水,然后缓慢释放,流入池塘。经历漫长旱季的池塘登时充满了生机,青蛙从四周汇聚,蛙鸣在雨后响起……
因此,我要呼号,快让那天外来雨复活吧!不要再用钢管和水泥捆绑那柔软的雨水了,让她重见阳光和绿荫,给她留下可以回归土地的草滩,可以流向河湖的绿道,可以滞留与净化的洼地,还有那大大小小的湿地,接受她那滋润万物的善良和温存。
利用景观滞留和净化雨水来起到海绵的作用,是常规市政工程以外的,能对城市雨洪水管理发挥很大作用的很好途径。刚获得2012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杰出设计奖的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就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实例,它整合了大尺度雨洪景观管理和城市乡土生境的保护、地下水补充、居民休想和审美体验等多种功能,对综合而明智地解决城市雨洪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景观作为生态基础设施
请不要误会,俞孔坚不是无为主义者,更不是在否定人类的当代文明,他是在呼唤更富智慧、更文明和更能系统地整合自然与人文过程的新型的基础设施—生态基础设施。也就是将景观作为基础设施,来系统地解决当代城市的种种病症,包括区域和局地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和土壤的污染、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居民日常出行的困难、对自然的疏离、环境体验的枯燥、社区认同感的淡薄、精神世界的匮乏等。这样的生态基础设施和生态化的基础设施将给我们带来新的城市图景:丰产、节约、基于自然系统而不乏人类智慧的创造、弹性的和充满诗情画意的新桃源;这样的新型基础设施将为我们带来低碳、智慧、生态的新生活;这样的基础设施将推动我们创造新的文化,引导我们走向新的文明,即生态文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