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yht 于 2014-12-3 11:41 编辑
补衣女(文/张才富) 当你走在热闹的街角巷口,不经意间会发现那些朴素的衣着,抹着围裙,坐在矮凳上,正埋头给顾客缝补衣服的女人。地上破旧的彩条包里,装有各色零头布和针线,脚下摆有几扎长短不一的拉链。她们用心缝合着每一件破碎的衣服,送顾客一个个满意的笑容。一年四季相守日子,一针一线编织生活,人们亲切地称她们为“补衣娘”。 补衣娘!我很喜欢听人们对补衣女这种的称呼。“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寒泉之思我的母亲,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给我们做鞋补衣服,长长短短的针,在母亲的头发上划磨着,用牙齿去咬断一根根索线头,时而也用针去挑拨一下灯花。由于姊妹多,母亲总有做不完的针线活。 补衣娘,你多像我温婉贤惠的娘亲!你脚下装满布头的彩条布包,仿佛就是我母亲用过的针线笸子。 我是农村人,对补衣服不仅熟悉,自己也会些,如衣服上的扣子掉了,找几颗钉上,裤裆脱了线,找针线去绞一下,还会载被子,打简单的扣盘子等。但会的这做针线活,比起我慈爱的母亲来,也只是皮毛,差十万八千里都不止。在我的人生岁月里,对母亲的怀念镌刻于心。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质朴善良,把无私的母爱,奉献给了她的儿女;她心灵手巧,能做出一手出色的女红。 女红(gōng),多么古老的名词。信息时代,在采用电脑绣花的今天,当有人偶然提到女红,年长者一定恍若隔世,而年轻人或许会不知所云。女红所指的是纺织、刺绣和缝纫、编结、剪纸等手工艺技术的统称。江汉平原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做女红独具一格,尤为流行。 被称为“母亲的艺术”的女红,属于传统手工艺制作,一般都是由母女或婆媳世代传袭而来。旧时,社会对女性的评价,都以“德、言、容、工”来作为标准来衡量,其中的“工”即为做女红活计,从某种意义上说,会做女红是女子才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老沔阳,城乡绣花、剪花样比较普遍。绣花是在不同的底布上,去飞针走线,将彩色的花线,美丝线等连成寓意不一的花纹、图案或文字,如缎面绣花鞋子、绣花垫子、绣花枕头、绣花门幔子,罩映子、小孩的斗篷、涎兜子、帽子等,当然还有那些男女相恋、见物思人的定情物,如绣花香囊、绣荷包。剪花样是沔阳剪纸艺术中的的一种,花样是为绣花提供榜样。丰富多彩的图案纹样,取材包括花鸟鱼虫和历史典故与民间传说。 女红是讲究天时、地利、材美与巧手的一项艺术,老沔阳民间,突出“红配绿,看不足”,是女红的主要靓点。 在我小的时候,常常看到母亲在绣花时所用的工具有花线针、油皮纸做成的书包里,夹着各式各色的花线和花样子,还有一物件就是那圆形的竹绷子。母亲的绣花水准,虽然达不到“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那般神奇,但她能自画,自剪,自绣,一双缎面绣花鞋,在整好鞋底的情况下,要不了几天,她就做好了。 绣花成为母亲在那个饥困的时代一种快乐。回想起小时候母亲做鞋补衣服的情景来,往事历历在目,让我感慨万千!脚下一双双舒适之鞋,身上一件件暖体之衣,无不凝聚着母亲的辛勤和能干。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偏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唐代诗人秦韬玉的《贫女》,诉说她处境悲惨和难言苦衷,诗最后“为他人作嫁衣裳”一句广为流传,是人所共称的佳句。 街角巷口的补衣女,寻自己的生路,找自己的市场,为他人作嫁衣裳。顾客新买来裤子,给人绞边;衣服破了,给人缝补;拉链坏了,给人换上;扣子掉了,给人钉齐……总之,她们做的是铲细米草的生意,但给人以方便,同时也获得报酬。她们在缝缝补补中感悟着生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补衣女用瓶盖改装成的“绷子”, 缝补衣服的破洞时,神情专注,一手拿着用瓶盖绷紧破洞的衣服,一手操弄针线,一针一线的来去,哪是缝补,而是编织。不一会儿就完好如初,很难看出破损的痕迹,让人以整旧如新之感。 俗话说:“穿着连,逗人嫌;穿着绕,让人恼。”补衣女多以收零活为主,有不少顾客是打工族,上班时间紧,况且又不会针线活,补衣女在早上和中午把衣服收后,等顾客晚上下班来取。有时也把未缝补好的衣服带回家去,利用晚上时间去缝补。补衣女为人诚信,心安无愧。 黯然,忙活;寂寥,守望。补衣女在露天下干活,日晒雨淋的,风雨无阻,日复一日。夏天,烈日炎炎,酷热难耐,口渴了,喝几口自来水;冬天,大雪纷飞,寒气逼人,手僵了,烧起小火炉。 笔者在写《补衣女》这篇文章前,口袋里藏着照相机,在我谋生城市的某一巷口,与一名来自四川的补衣女搭话交谈。正值冬日的北方,虽说是在天晴午后,室外的温度依然是零下十几度,让人感觉刺骨寒冷,巷口里,地上积雪结冰,补衣女将马扎放在冰地上坐着,埋头忙着手中的活计,有时也抬头环顾巷子里,那些来往的过路人。臃肿的旧羽绒服穿在身上,北风吹乱了她蓬松的头发,铁皮小火炉冒着白烟,不时地烘着她冻僵的双手,脚上一双被火烧成洞的棉鞋,破旧不堪。 在我打开照相机正要去捕捉这精彩的瞬间时,却被补衣女婉言谢绝。我诚恳地对她说,我想把你的补衣之事,在都市报《生活写真》栏目去发图文,帮你做宣传,也许你今后的生意会更好一些。她回答我,干我们这一行的,网络上什么报道都有,世态炎凉,并不会有什么好的影响。 补衣女,她们是一群被人知晓,但又被忽略的人。当我离开时,又来了一位年轻的顾客,说了几句,扔下衣服走了。他们彼此很是熟悉,看来是回头客。 还宣传报道!我又何德何能 ?于是,自责起自己多此一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