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0
下士

- 积分
- 103
IP属地:广东省东莞市
|
一段时间以来,众多网友热议广水市乐城寨发现清同治年间寨碑。翻阅地方史志,方知应山(今广水市)山寨文化久有盛名。同治《应山县志》记载:清咸丰、同治年间应山大修寨堡,“始事于兴旺寨,继起于牢城山”,一口气修了99寨,现存宋代山寨就有9座。山寨的兴建、守卫和维护与民生息息相关,山寨内外演绎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乐城寨(即牢城寨)果真发现同治年间古碑,这对了解广水市的山寨建设起源、发展、衰败及其功能衍生意义十分重大,因为在广水市众多的山寨中还没有发现哪个山寨有碑文记其事。金秋十月,正是梓叶红遍、山果飘香时节,我约“千万里”等网友收拾行囊登山访寨,探幽寻古。X
从广水市区向东,沿107国道与京珠高速连接线前行约十分钟,就到了广水市与大悟县的交界处乐城地段。车停路边小店,问乐城寨何在?小老板扬手一指:那不是?顺手望去,路北群山之巅一围寨墙、一幢房屋清晰可见,一条蜿蜒的小道向深山延伸,路的尽头就是乐城寨。有期望在胸,有轻风拂面,有蓝天白云养眼,伴雨后清凉天气,由小路走山脊向乐城寨进发,户外人心驰神往,步伐格外轻快,正午时刻,一行人驻足乐城寨下。
乐城寨海拔457米,位于桐柏山和大别山余脉交汇处的相对高峰之上,寨北是茂密山林和陡峭山峰,寨南交通便利,视野开阔,便于秣马厉兵,在历史上,作为军事守备重地发挥过重要作用。乐城寨始有城墙和99间房舍,占地面积300余亩。为抵抗“发鬼”等乱军骚扰,清朝同治7年重建(据碑文记载),现遗存寨墙、炮台、练兵场、拦马城和大量残垣断壁。
久无战事,山寨顶峰的东寨墙已经垮塌,踏成人行便道,我们由此入寨。寨墙宽处一米有余,全是石条、石块垒成,蛇行于峭壁之上,高处不下十余米,古朴雄风犹在。山顶平台约有一亩面积,建有寨房一幢,门庭为仿古翘檐,材料却是水泥砖石,寨房为典型的上世纪中原农村一堂二厢一院格局,显然是现代产物。引人关注的那块石碑,静静地立在院内正堂左侧的旮旯里。石碑所处位置既不显要,又不符合规制,看来,应当是树碑在前,寨房后建。石碑高一米五左右,宽不足一米,厚约二寸有余,碑石材质为普通青灰色石,碑面虽经打磨仍显凹凸不平,刻制较粗糙,碑文书写也嫌不工。碑首“乐城寨”三字横排,碑文竖排,计358字,有剥落,辨析颇费周折。挽一把青枝绿叶清理碑面,那文字立刻凸现出来,我们逐字逐句辨认,又用相机拍下照片在电脑上细心揣摩,大致可以理解为:咸丰二年,匪情四起,到同治元年更加猖獗。为防匪患,大家商议当地居民按人出工,按田出资,造兵器,修山寨,选定统领常年分段防守(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深挖洞,高筑墙,广积粮,备战备荒”)。旧墙改新资金不足,大家提议将积谷卖钱补足,于是,将藏匿的粮食开仓卖给某人,余四百多串购置田地,立碑为证,以释猜疑。下文是购买田地的具体位置和面积。网友“古今同月”、“飞行客”、“失语者说”、“正义的呼声”等形象地把它理解为古代的“村务公开”还是很贴切的。
碑文颇有古风,内容也无不妥,但竖碑年代存疑。乐城寨规模宏大,寨墙坚固,设施齐全。从遗迹看,过去的议事厅、演兵场、储藏间、防火或饮水井依稀可见,特别是还有数十间建设有序的房屋遗址(据当地老人讲,当年山寨还有集市,实际上是一座功能齐全的小城),说明这是一个人数众多的团体聚集地,最接近的猜测应当是曾驻过军。就是说这个建筑应当是国家或地方政府工程;从建筑规模和精细程度看,如此庞大和坚实的工程,显然不是一年二年可以建成,也不是一个民间组织可以协调完成的。但碑文所载没有以上内容,碑的材质为平常青灰石,无论碑文文字还是行文格式,刻制相当随意,分析此碑非当年政府所立;关键是碑文几处使用了简化汉字,如碑文开篇“尝思遇变之时”“尝”应为“嘗”,“变” 应为“變”,积(積)谷(穀)的“谷”字,应是括号中的写法,碑文字体呈现出简化字颁布后的印刷体特色等等。简体字应是1956年新中国第一次公布《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出版《简化字总表》)后才使用的,而“乐城寨”碑落款为“同治七年八月十八日公局令”。下游的犊牛搅不浑上游的河水,今年出生的羊羔不会吃了邻家去年的庄稼。由此看来,乐城寨碑应是新中国成立后而不是同治年间所立。碑中记事可能确有其事,但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是山寨建设史上的一个片段而不是全部事件综述。我想,也许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山寨确有同治年间石碑,由于清政府无力确保民众安居乐业,民间组织在原有山寨基础之上,用较长时间建设和完备乐城寨,并以碑文记载了这件大事,但因年久,古碑损坏,为了传承历史,当地人仿古碑另刻制了一块,置于原位,只是限于文字水平和制作工艺没有做到“修旧如旧”,才露了马脚。不管事实如何,驴友们探索发现,求真务实的精神是真挚的。发现乐城寨碑的消息在互联网上传出后,辩认乐城寨碑的帖子得到数千人的探讨回应。大到修建山寨的时代背景,有的网友将同治二年、七年的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贴出供研究者参考;小到一段文、一句话、一个字的辨析,如碑文中“议将积谷开葬埋给□□”中的“葬”字,有人说“葬”字作“仓”,即“开仓卖粮”;有人说“葬”字作“藏”,即“将埋藏的粮食卖给□□”等等,态度相当认真,说明户外活动者正在实现由“玩”而“学”的跨越,驴友的品味在文化的熏陶中不断得到提升,文化真正成为凝聚民族精神的强大动力。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