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新闻网讯 9日,记者走进莱克集团淡水产品加工车间,只见鲜活的白鲢输入传送带,经过一道道生产流水线,最后变成鱼糜包装后进入仓库准备进入各地市场。该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集团紧紧围绕小龙虾系列产品开发这一主线,深入挖掘淡水渔业资源。目前,正值小龙虾越冬之际,集团把重点放在了淡水鱼加工上,仅该车间每天可生产鱼糜200吨供应市场。
记者随后来到位于运粮湖管理区新场办事处团结队大棚泥蒿种植基地,棚里的泥蒿长势正旺。该基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片泥蒿基地有260亩,440个大棚,全程节水滴灌,是全市最大的泥蒿种植基地,年产泥蒿260万斤。目前,是第二茬泥蒿,还有半个月即可上市,主要供应沙市两湖市场和本地市场,收益不错。
莱克淡水产品加工和运粮湖泥蒿种植基地是我市大力探索新型种养模式和农产品加工模式的一个缩影。 天时地利品质卓越
我市境内地势平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我市成为国家商品粮、优质棉、特种水产、速生丰产林、瘦肉型生猪、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创汇七大基地,是湖北省重要的粮食大县、棉花大县、油料大县、畜禽大县、水产大县。全市粮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00万亩以上,总产50万吨以上,是湖北省粮食主产区之一;棉花单产、总产稳居湖北省前二位;油料总产位居湖北省第五位;生猪出栏100万头以上,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小龙虾加工出口货值占湖北省60%以上,被授予“中国小龙虾之乡”和“中国小龙虾加工出口第一市”称号;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高产农田建设稳步推进,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8%;标准化种养规模占农产品生产总量的70%以上,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76个、绿色食品9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2013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09.2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17元。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400.02亿元,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18家,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
今年,预计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15亿元,同比增5.22%;农业增加值70亿,同比增7.69%,农民人均纯收入11220元,同比增12%。全年粮食面积116.46万亩,比上年增5.35万亩,增幅4.82%;总产55.59万吨,比上年增3.59万吨,增幅6.91%,实现了自2004年以来连续第十一年增产。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势喜人。截至10月底,全市实现加工产值436亿元,同比增长23.6%,实现销售收入396亿元,同比增长24.6%。前三季度出口创汇1.75亿美元。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预计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可达30家,其中莱克水产、华山水产预计可过20亿元。特色农产品精品名牌增多。
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是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近年来,按照“因地制宜、政策扶持、产业引导、龙头带动、市场运作、科技指导”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有力促进了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虾稻共作已成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典范。
作为全国虾稻连作的发源地,从2010年开始,我市在原有模式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探索,历经3年科技攻关,创新发展出虾稻共作生态种养高效模式。虾稻共作能充分利用稻田资源,将水稻种植、小龙虾养殖有机结合,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农药用量,达到小龙虾、水稻同步增产,产品、品质同步提升的目的,实现了“一田两季、一季双收、一水两用、一举多赢、高产高效”的目标。2013年,全市虾稻共作平均亩产小龙虾200公斤、稻谷626公斤,比单一种植中稻增收3000元以上,比虾稻连作增收1800元以上。
目前,全市高标准建设了10万亩虾稻共作基地,建成万亩以上的基地5个、千亩以上的基地20个,同时投资3亿元建设3000亩的国家级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 特色产业独领风骚 充足的资源为龙头企业提供充足的加工原料。我市现有小龙虾加工企业13家,年加工能力20万吨,莱克集团、华山公司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莱克集团集小龙虾、淡水鱼等系列产品开发、加工和销售及冷链物流于一体,年加工能力20万吨,辐射基地面积30多万亩。集团产品畅销国内各大主要市场以及出口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德国、英国、瑞典、丹麦、日本、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小龙虾加工量和出口创汇连续9年保持全省同行业第一,占全省小龙虾出口总额的50%以上。2014年集团工业总产值突破30亿元,销售收入达18亿元,出口创汇1.5亿美元。目前,该集团通过建设30亿尾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项目,带动小龙虾良种选育、苗种繁育,有效解决了小龙虾苗种问题。
华山公司是一家加工出口淡水小龙虾、鮰鱼等淡水产品以及甲壳素、氨基葡萄糖盐酸盐等甲壳素衍生制品的民营企业。该公司从精深加工入手,加快甲壳素及其衍生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进一步延伸了小龙虾产业链,提高了小龙虾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拓展了小龙虾精深加工产品海外市场。2013年出口创汇7413万美元,已先后通过美国、欧盟、俄罗斯和韩国卫生注册,获得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和英国BRC认证,是国内仅有的三家获得输美通关绿卡的鮰鱼加工厂之一。该公司年加工水产品能力6万吨,年处理废弃虾壳能力10万吨,产品出口到欧洲、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市现有“虾乡稻”大米加工企业5家,年加工能力30万吨,虾乡食品公司、喜颂集团、江汉油田粮油加工厂已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大米加工企业把虾稻共作“优质、生态、无残留”理念融合到品牌宣传、包装设计中,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进一步拓展虾稻共作的发展空间,提升小龙虾、“虾乡稻”大米品牌档次,促进虾稻共作快速发展。 设施蔬菜发展迅猛 与此同时,我市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蔬菜产业发展成效显著。2013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3.5万,同2010年比增7.6万亩,增47.8%;总产量68.3万吨,增8.2万吨,增13.6%;总产值14.9亿元,增4.6亿元,增40.7%。我市大棚设施蔬菜生产经历了10年的缓慢发展,近三年来发展速度加快,年均增加4000亩,到2013年达到2万亩。
全市现有规模连片基地60个,面积6.5万亩,其中30亩以上连片大棚基地30个、面积1.5万亩,主要有:浩口镇南湾村1500亩竹木大棚基地,竹根滩镇彭洲村400亩钢架大棚基地等;500亩以上连片露地基地30个、面积5万亩,主要有:总口管理区北东泓办事处3000亩瓜菜基地,熊口管理区东大垸办事处2000亩供港蔬菜基地等。全市从事蔬菜生产加工的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主要有湖北原野蔬菜公司、绿亿园农产品公司、瑞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尝香思食品公司、绿海宝生物技术公司等10家,年加工量20万吨。如原野蔬菜公司年生产供港鲜菜1万吨。绿亿园公司订单带动面积2000亩,年加工量可达到5万吨,产业化经营有力促进了我市蔬菜产业发展。(潜江日报记者 刘同斌 通讯员 涂涛 周忠泉 杨永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