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4-12-12 15: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受市民广泛关注的城隍庙已于12月8日下午被全部拆散,记者了解到,城隍庙拆散后,建设单位将对建筑构件按文物保护的方法和手段,在原址抬高基础之后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按原貌恢复。
据清光绪《武昌县志》记载,“城隍庙在县大西门内,其地为宋熙宁(1068—1077年)前泮池。明洪武三年(1370年),知县孟吉建。清顺治六年(1649年),知县鹿兆图重修。嘉(庆)道(光)间(1820—1821年),马迹乡刘可勤,县市施锦龙等捐资修建。咸丰二年(1852年),贼(指太平军)毁。光绪三年(1877年),知县刘笃庆,四年,知县凌心垣相继修。”
据考证,城隍庙自建成以来,见证了许多重大历史变迁。城隍庙原是鄂州市最早的儒学,早在东晋时,征西将军庾亮镇守武昌,在此创办官学,即后来的儒学。宋熙宁年间,儒学迁建南门外,在此改建城隍庙。城隍庙原由大殿、中殿、左殿、右殿、厢房、天花宫、万年台及角楼等一进三重的群体建筑物组成,总占地面积为1087平方米。
北伐战争时期,贺龙所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北伐军独立十五师部队曾驻扎在城隍庙。1938年10月,鄂城全县沦陷,城隍庙所在区域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城隍庙被改为日军司令部,直至1945年日军投降。
1949年5月,鄂城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东路部队、武汉警备部队一五三四师四五八团驻鄂城时,均以城隍庙及其旧营房为驻扎地区。
新中国建国初期,城隍庙曾先后作为大冶专署、鄂城县人民政府所在地。1959年为县博物馆址。1961年6月,鄂城县文化馆、鄂城县图书馆、鄂城县博物馆三馆合并,仍称鄂城县文化馆,馆址迁移到城隍庙。
在明洪武三年、清顺治六年、光绪三年,城隍庙均分别进行过维修。1958年,原鄂城县人民政府曾拨款修葺。1984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记载:城隍庙“仅存后大殿(即现存大殿)、万年台。”万年台位于城隍庙西端,已被拆除。整个城隍庙建筑群仅剩后大殿,占地面积277平方米。
有关文物专家认为,鄂州城隍庙经历了明清两个王朝,见证了许多重大历史变迁,负载着历史信息的沦桑变化。在建筑艺术方面,融入了地方建筑的文化特色,建筑形制为单檐硬山,砖砌或镂空花屋脊;建筑装饰有座斗、轩棚、格扇门窗、雕梁画栋等;用材合理,陶制、木制、石制等建筑材料和谐统一;雕梁图案选题广泛,鲜活生动,内容丰富。这些建筑构件和建筑装饰,制作工艺水平较高,是研究鄂州古代建筑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记者从市文化部门了解到,城隍庙整修修缮、复建的方案已通过湖北省文化厅古建筑保护中心审定,并获省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