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中線通水 近億人受惠
2014-12-13 香港文匯報
在完成了世界水利移民史上強度最大的移民搬遷、世界規模最大的U型輸水渡槽工程、世界難度最高的穿越江河技術後,歷時11年建設的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昨日正式通水。當日下午2時32分,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開關」淅川陶岔引水閘三孔閘門緩緩升起,清澈的丹江水噴湧而出,困擾華北地區幾十年的水資源匱乏問題得到極大改善,惠及近億人。
北方黃淮海流域工農業極為密集,人口和GDP約佔全國三分之一強,而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屬於世界上極度缺水地區。這影響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線工程主要解決京、津、冀、豫四省(市)的嚴重缺水問題。
6,000萬人同飲漢江水南水北調規劃確定了南水北調東線、中線、西線三條調水線路。中線一期工程從大壩加高擴容後的丹江口水庫引水,沿線開挖渠道直通北京,渠道全長1,277公里;天津幹渠自河北省徐水縣總幹渠上分水向東至天津外環河,全長155公里。工程分兩期實施,目前正在建設的一期工程年調水量95億立方米,相當六分之一條黃河,其中河南省37.7億立方米,河北省34.7億立方米,北京市12.4億立方米,天津市10.2億立方米,京津冀豫6,000萬人未來將喝上漢江水。二期工程建成後調水量增加至130億立方米。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和環保部早前聯合通報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質保護情況,目前庫區和入庫河流水質整體為優。
中線工程具里程碑意義中線在整個南北調中具有里程碑意義,它包括開鑿中國現代最大人工運河,即南水北調中線引江濟漢工程。河南鄭州以西30公里處的中線穿黃工程難度最大,工人們用了8年時間,在黃河底下打通了兩條4,000多米長的隧洞,實現江水從黃河南岸輸送至北岸。
據了解,此次中線正式通水沒有官員參加儀式,也沒有慶祝活動。有消息稱,未來幾天各中線工程參與省份還會分別舉行各自的通水儀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