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江苏
- 精华
- 0
上士

- 积分
- 691
IP属地:江苏省扬州市
|
发表于 江苏省扬州市 2014-12-16 19:21: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门蒸菜 香飘天下
扬州大学副教授 马健鹰
提起陆羽,世人皆知;提其故里,知者若减。茶圣的家乡就在地处江汉平原北部的湖北天门。天门市是享有盛誉的文化之乡,除了“茶圣”陆羽之外,唐代诗人皮日休、明代竟陵派文学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和清代状元蒋立镛皆诞生于此。可见,这里自古就是一处文气蒸蒸的地方。然论其烹饪,道其地方风味,则不可不言这里的蒸菜。并非笔者多奇猜,墨客多从蒸乡来。
历史的巨笔,为天门画卷浓妆重抹,而最为夺目的色彩,竟是这里的蒸菜。
蒸菜纷呈 根在天门
天门的蒸菜,自古飘香。说到蒸,这当是华夏民族的骄傲。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我国的先民就在鼎、鬲等陶器的基础上创造出了甑——就是在鼎或鬲器上造个蒸食的笼屉,上再加盖,共同组合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蒸锅。距今6000多年前的天门石家河文化遗址就出土了这种蒸器。除此之外,这里还出土了稻种的遗留物以及鸡、鸭、豕、鱼的残骨。从考古发现可知,隶属于稻作文化圈的天门先民是很富有智慧的,他们用陶甑蒸制米饭时,在米饭上放入鸡蛋或萝卜,米饭和菜同锅蒸熟,可谓即省时间,又节能源。按照今天烹饪工艺的分类,这当是中国烹饪中最早的清蒸法。后来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讲述的清蒸的烹调方法和清蒸鳊鱼的作法,又当是天门清蒸法的历史延伸。到了三代(夏商周)时期,这里又出现了青铜甗,这是陶甑的演变,由陶质转为青铜质,蒸的速度加快了,蒸的方法也有了相应的改进。到了汉代,铁釜出现了,天门的蒸法又有了新的延续。无论饪食器具如何改变,天门的蒸总是与时俱进,因器尽善。展开天门蒸菜的历史画卷,我们感受到的是天门之蒸具有较为完整的历史延展性,它从未因为朝野变色、江山易主而步入歧途甚或销声匿迹。
天门当地曾有这样的传说,王莽代汉后,天灾频繁,民不聊生。公元十七年暮秋,王匡、王凤兄弟揭竿白湖,遭地主武装和官兵合击,被困粮绝。尽管农民多靠挖野荸荠和野菜充饥,但他们闻讯后,仍踊跃献出备度饥荒的一点粮食,以济义军。然而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于是王氏兄弟命将士们将这些粮食磨成米粉,拌合野菜甑蒸,竟使难以下咽的野菜成为可口食品。从此,这种蒸菜法四处传开,人称“匡凤菜”、“绿林菜”。可见,早在汉朝天门就有了粉蒸菜。
天门的蒸菜不仅行于市肆平民,而且也与寺院结得深缘。也许是蒸菜有着与生俱来的清淡素雅,僧人多嗜斯味。东晋高僧(公元314-366)支遁是佛教中国化时标志性人物,也是中国般若学创始人,顿悟学倡导者,他在天门驻足于西塔寺时,就对当地的蒸菜情有独钟。在他的影响下,蒸菜在寺院僧人中流行开来,可以这样说,在中国寺院菜发展史上,蒸菜当是寺院菜中最早一族。到了唐代,茶圣陆羽和他的恩师智积禅师,因长住于天门西塔寺中,朝夕与寺院旁的荷湖相伴。他们喜食湖藕,撩人的荷湖不得不使他们在湖藕上寄情用功,终于烧制成了清新爽口的藕蒸菜。从此陆羽的藕蒸菜从寺院传到民间,由素菜向荤素之间转移。
星月斗转,江河逐风。天门才子带着天门的蒸菜游流四海,天门的蒸菜随着天门才子飘香天下。现在,蒸菜遍及大江南北,人们对饮食有过理性的反思,因而对蒸菜也便有了深厚的情愫。然而,若对蒸菜寻源觅根,天门当是蒸菜最重要的一脉根源。
天门厨师 蒸腾天下
蒸,按字典解释,就是利用水蒸汽将食用原料加热致熟。立足于科学和理性,列看中国烹饪工艺煎炒烹炸等烹调诸法,唯蒸能最大限度地保全原料营养成分;唯蒸对环境能最有效地达到不致污染。可见,蒸当是保护营养、绿色环保的烹饪方法;蒸菜厨师当是最懂得营养的烹调师。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阴虚火旺,由于蒸菜制作过程是以水渗热,阴阳调济,锁住全部的维生素和水份,蒸制的菜肴清淡,不上火,女士吃了皮肤水润光滑,男士吃了身体健康,保健护胃,长期吃可起到调养食疗功效。从这个意义说,蒸菜具有养生价值。
蒸的过程在中医学上叫湿热灭菌,菜肴在蒸的过程中能最大程度清除菜品原料的有害成份,餐具也得到蒸汽消毒,避免了二次污染的机会。在烹饪的过程中,蒸不会产生煎炒炸熘诸法所产生的浓烈油烟,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从这个意义上说,蒸菜安全卫生。
食物在进行高温煎炸烹调时使得食用油被氧化,在体内产生有害的自由基,而自由基会加速人体的衰老,加剧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天门蒸菜没那么多的油脂成份,据专家统计,蒸菜比炒菜的食用油用量要少一半以上,这就特别适合“三高”人群和亚健康人群食用。另外,蒸菜时菜品保持原有水份不流失,所以蒸出来的美味比较松软,鲜嫩,进入胃中更容易被消化吸收,有止胃痛、中和胃酸治疗胃炎的药物功效。从这个意义上说,天门蒸菜可保健防疫。
蒸从方法上保证了菜品的原汁原味,蒸菜的用油量非常少,而天门蒸菜对配料的择用又很有限,这就不会使蒸菜的原始滋味被分解代替,食客能从中细细品味到纯本天然的菜品滋味,从而体悟出归真的快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天门蒸菜天生丽质。
天门蒸菜的造型主要有传统造型(如肉圆、鱼圆等)、艺术造型(如南瓜盅、西瓜盅、凤凰展翅、孔雀开屏等)、刀功造型(如粉蒸凤凰鱼等)和盛具造型(如梅花型、五角星等)四种。这四种造型手段使天门蒸菜呈现出千姿百态、不落俗套的造型艺术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说,天门蒸菜造型优美。
天门蒸菜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制作方法,归纳起来可分八类,即粉蒸、清蒸、炮蒸、包蒸、封蒸、扣蒸、酿蒸、造型蒸。这八类蒸菜方法,充分地体现了天门蒸菜已形成了完备而成熟的蒸制体系,这是其它区域无法比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天门蒸菜技法高妙。
天门蒸菜的诸多好处,实得益于烹饪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天门厨师把蒸菜推行于天下,使天下蒸道大行,这不仅利于人们的健康长寿和美味享受,也是对传统烹饪一些弊端的有效改良。
从这个意义上说,天门厨师,蒸腾天下。
天门之胜 茶饮食蒸
天门是茶圣陆羽的故里,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正是在他的故里,蒸菜横出,誉彻天下。天生机缘,茶与蒸菜皆有很高的养生价值,皆有纯正的真朴个性,皆有浓厚的文化内涵。这使得天门更象是一处饮食养生之地,看似饮食的妙合,实则历史的选择。
早在唐朝陆羽之前东晋时期,中国的佛茶之祖支遁大师就曾落足于天门龙盖寺(西塔寺前身)。东晋初时,玄学之风大开,期间多出茶人。他们“终日清谈,必与水泉有关,中国饮茶之嗜好,亦当盛于此时,而清谈家当尤倡之。”(邓子琴《中国风俗史》)。至晋后期,佛学之风渐起,致使佛玄趋于合流,当时很多茶僧以玄学语言解释佛理,从而导致佛学渐盛、玄学渐衰。当时即有“北有道安,南有支遁”之说。支遁不但对般若学作出了独到的贡献,他的即色论开当时佛学一宗,他讲《庄子》名震天下,被时人称为“支理”。他亦道亦佛亦儒,是全国揉合、沟通玄佛的顶尖代表人物,为东晋佛教的繁荣及佛教中国化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正因为支遁在当时的影响力极大,所以他在龙盖寺设坛布道,凿井开泉,此泉为神童、茶童陆羽开茶启蒙,又可能是历史惊人的巧合。支公尽管没有写《茶经》谱《茶歌》,但是他可以说是“中国茶道”的精神领袖。唐代著名诗人裴迪在竟陵(天门古名)游览时看到支遁开凿的三眼井曾作诗一首:“竟陵西塔寺,踪迹尚空虚。不独支公住,曾经陆羽居。草堂荒产蛤,茶井冷生鱼。一汲清泠水,高风味有馀。”此诗神韵般讲述了支遁与陆羽的茶脉源远。可以说由于支遁开凿的文学泉水质优良,茶脉久远,深受历代茶人的推崇。而陆羽就从中得出许多体悟,并撰出世界第一部茶学的科学专著《茶经》。
从《庄子》的道家学说看,清心寡欲、归真返朴对东晋玄学的影响甚重;从支遁对《庄子》的理解看,支公的淡空理念在客观上支撑着人们追求真朴自然的人生信念,这也必然地波及到天门的蒸菜文化;从《茶经》看,陆羽的以茶养生之道沿袭了《庄子》与支遁的归真返朴、追求自然之道,茶道可谓深矣。后世的天门蒸菜因其自然纯朴和固有的养生价值而盛行天下,这可以看作是茶人与厨师、茶道与蒸技在天门之地形成妙合的结果。
茶饮与蒸食,使天门成了养生的胜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