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市匡山研讨会的发言:
古诗云:“近乡情更怯”这个“怯“是胆怯的怯,不是迫切的切。
我离开家乡多年,对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很多不了解,所以让我来发言,我怕说不到点子上,故而十分地胆怯。 我是土生土长的匡山人,匡山的日月精华、山光水气孕育了我们,匡山的宗教思想、人文氛围影响我们的世界观,决定了我们的人生方面向和价值观。 同时,我父子两代人有幸在匡山任过基层党委书记,工作过多年,为匡山的建设曾作过努力,所以,我有着深深的匡山情结。 万里牵魂是故乡。 特别是人到中年了,印证了中国人的“树高万丈,叶落归根”的固有观念,希望家乡越来越好,匡山知名度越来越高,到我家乡来朝圣、禅修,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作为匡山的子孙,为匡山的发展尽心尽力,是责无旁贷的。 离开匡山三十年,去年夏天的休假期间,我特地回到家乡,在我过去工作过的匡山走走,三十年后的匡山,森林丰茂了起来,村村通公路了,上山的路好走了,满山的翠竹摇曳,小河流水潺潺。蓝蓝的天,满目的绿色海洋,家乡竟是这样的美。 我不禁与同行的武穴市民协罗主席说:“为何不开发旅游,家乡的景色一点也不比外地差”。走过了许多山山水水的我,感到家乡的风景才是最美丽的。 一尖山古称匡山,是上古时期的匡姓的来源之一,因为宋时避赵匡胤讳,才改为大王山后来又叫太平山,匡庐奇秀甲天下,就是指长江以北的匡山和江南的庐山。
鲍照在此作了〈拟行路难〉,李白仰鲍照大名来匡山写下了:“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诗,白居易在此写了“祭匡山文”。
小的时候我们就常常说“一尖、二尖,伸手摸天”,形容一尖山之高。还有佛道同山,天生八卦在一尖。可那时,能爬到一尖山顶的机会少。 今天,当我们爬到一尖山足踏三县的界碑时,圻黄广(武穴)共敬一山的胜景就在我们脚下,多少年来文人骚客、英雄好汉和三地百姓在这高高的匡山之巅,感叹山河之俊美,世事之变幻,望着眼前玉带般飘渺的长江,发出:“古今多少事,都随东流去”的浩叹。 禅宗四祖道信的出生和传道圣地在匡山,是禅宗一脉真正落地中国,成为本土宗教的发源地,所以,当代佛教大德本涣老和尚有“中国禅宗源道信”之说,因而打造匡山的人文高峰,恰逢其时,相信不久,匡山也会成为各地佛教徒朝圣的圣地。
今天,我们非常欣喜地知道武穴市委、市政府把工作的重点放到了文化建设上来了,文化是软实力,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市委抓住了湖北省“一县一品”的机遇,抓住湖北省授予匡山为“禅宗圣山”的机会,大打匡山文化牌,这也是匡山大发展的机会。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