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中士
 
- 积分
- 401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
一些媒体或专家经常由于对一些经济指标概念不理解或理解错误,发表一些常识性的错误观点或见解。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财政收入增幅是GDP增幅的2倍
有媒体发文质疑税负过重,使用的一个例子就是财政收入增长远远高于GDP增长,说2010年中国财政收入增幅是GDP增幅的2倍以上(GDP增长10.3%,财政收入增长21.3%)。
其实,这种比较是错误的,因为财政收入用的是名义增幅,也就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增幅,包含物价因素;而GDP增幅是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实际增幅,剔除了物价因素。两者的统计口径不一样,不能这样简单进行比较。如果按照当年价格计算,2010年GDP的增幅是16.7%,仅比财政收入增幅低4.6个百分点。
其次,财政收入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而GDP是一个估算数值,会随着资料来源的增多和经济普查被多次修订,因而其名义增幅和实际增幅也会随着变化。
此外,随着新的税种开征和税收征收力度的加强,与往期相比,也会显得增幅较大。
2. 美日为保密不公布国民生产总值
有专家说,尽管日本GDP被中国超越,但其国民生产总值世界第一,并且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当被问及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具体是多少时则说美日为了隐藏其海外资产巨大的秘密,所以不公布国民生产总值。
这里有几个错误,首先,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并不是世界第一,而是和世界第一差距悬殊。国民生产总值世界第一是美国,2009年为142653亿美元,日本仅为51683亿美元。
其次,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速基本还要低于其国内生产总值,不管名义还是实际,根本达不到10%以上,从1980年至今,其名义增幅最高不过7.9%,实际增幅最高不过7.3%。
再次,美日每年都会公布其国民生产总值,日本是和GDP同时公布,美国则要比GDP晚近2个月左右,2010年美国GDP初步数据是2011年1月28日公布,其国民生产总值则要到3月中旬才公布。由于从联合国1993年SNA开始,国民生产总值(GNP)被改称为国民总收入(GNI),并且由于GDP上升为核心指标后被将为附属指标,所以其重要性大大不如以前。
3. 中国M2占GDP的比重世界第一
有专家为了论证中国货币超发严重,使用的例证就是中国M2占GDP的比重世界第一。该专家犯的错误是不知道各国银行业务名称不尽相同,同一名称的业务内容也不尽相同。
至于各个符号所包括的内容,由于各国银行业务名称不尽相同,同一名称的业务内容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只有M0和M1两项大体相同。例如,日本的M3 大致相当于中国的M2,其占GDP的比重就高于中国。
4. 中国货币超发43万亿元
该记者使用当年M2余额减去当年GDP得出中国货币超发43万亿元这个爆炸新闻。这个就属于完全无知了,M2是货币和准货币的历年存量,而GDP是一年新增加值的流量,使用存量减流量得出这个结论实在是荒唐。
5. 中国由于外资比重巨大不敢公布国民生产总值
有人说中国不公布国民生产总值是因为GDP一半以上都是外资,国民生产总值不到GDP的三分之一,如果公布国民生产总值,那么领导的政绩就没有了。
这个错误也是显而易见的。每年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库中就有国民总收入的数据,只是自实行联合国1993年SNA核算体系后,国民总收入变成了GDP的一个附属补充指标,不如GDP那么重要了。
有人说国民总收入不是国民生产总值,因为国民总收入是一个收入概念,而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其实这也是认识误区,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国民生产总值虽然含有“生产总值”,但却是一个收入概念,它是指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初次分配的成果,等于所有常住单位或所有常住机构部门初次分配收入的总和。所以到了联合国1993年SNA核算中,就改称为国民总收入了。联合国统计委员会1993年通过的SNA修订稿指出:“以市场价格计算的国民总收入,在1953年的SNA中被称为国民生产总值,它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不是一个增加值概念,而且表现为原始收入”。
1993年到2004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低于国内生产总值,但两者差距并不到,最高不过1.6个百分点。2005年开始,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开始超过国内生产总值,但也没超过多少,不到1个百分点。
2009年外资在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比重27.8%,其中港澳台资企业就占9.5%,在外商投资企业中,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企业占了2.7%。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才39.7%,规模以上大概30%多一点,以此测算,工业外资在GDP的比重不超过9%。
就算是中国进出口总值一半以上由外资企业创造,但是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在GDP的比重不过才4.4%(2009年初步核实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