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105|回复: 3

诗词与书法的异同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6

66

主题

191

帖子

379

积分

中士

Rank: 3Rank: 3

积分
379

IP属地:湖北省恩施州

发表于 湖北省恩施州 2014-12-25 19: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词.书法异同初探
黄光前
诗词和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支奇葩,他们各自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屹立在中国传统大文化的背景之中。即或在物欲横流的当下,虽不能说欣欣向荣,但他们仍然热而不衰,仍有那么一群人对他们孜孜以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文化的传承推动了诗词与书法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诗词与书法本身的魅力吸引了一大批人文人墨客去关注.学习,研究他们。这些人通过诗词与书法这种独特的形式去表达他们对生存,对环境,对社会的认知以及自己在当下的喜,怒,哀,乐。这无疑是诗词与书法能够在当下盛而不衰的重要所在。
诗词与书法既是独立的两门学科,而又有很多相同之处,他们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在传统文化中齐放异彩。比较他们的异同,无疑对传承和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那么他们到底有什么异同呢?
首先诗词与书法都是能够表达情感的艺术,就诗而言,不管是咏景还是咏物的诗,无不都是作者对物象与意像的情感表达。“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这首诗虽是写暮春之景,也有惜花之意,但情调清新,洋溢着生活的欢乐和情趣。又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赏柳之人轻快愉悦的心情跃然纸上。再看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 <苏轼>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 “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前者气势磅礴,后者“怎一个愁字了得”。不管是低沉呻吟也好还是高声呐喊也罢,他们都是作者对自己心灵深处的一种宣泄
书法也是一种表情达意的艺术,历史上最经典的书法艺术作品给“表情达意”这一现象作出了很好的诠释。《兰亭序》《祭侄稿》分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和“天下第二行书”,这两件作品都是作者打的草稿,我们观察到,作者在打草稿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是随着文意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就是说,作者只在注重文意而没有注重技法。就书法技法层面而言,是在一种不经意间完成了这两件伟大的杰作。传说,王羲之后来拟重写《兰亭序》均找不到初稿时的那种气韵了。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就是书法的一大特点:不可重复性。同样的人,同样的内容,同样的工具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心性下是不可能写出如出一辙的作品的,这就是孙过庭在《书谱》中“五乖五合”的具体体现。我们可以想见,《祭侄稿》如果事后再让颜公书写,一定还原不了初稿时的心性,天下第二行书的名头可能也会被改写。
我们再看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开篇就就指出“词以意境为上”可以说意境是诗词的灵魂,不难想象没有意境的诗词一定是空洞乏味的。王国维先生并且断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凡是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长期的探索和研究,最终凭借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创造出来的。这既是人生的大境界,也是诗词的大境界。书法何偿不是如此,书法的境界是通过“取法乎上”得来的,这里的“法”不仅仅表现为技法,更深层次的是指意境,不管你的审美情趣是流美,还是拙美,仰或是以丑为美。只要你的意境高远了,你都能创作出既符合自己的情趣又符合时代审美的书法作品来。
诗言志是诗的特长,这种特长表现在抒情,而抒情贵乎言未尽而意无穷。这里的“意”重于“言”形象大于思维。诗词的“虚”与“实”是诗词的两大特点,有时虚比实更可贵,实是景象,虚是空灵。虚中有实,实中藏虚。如《琵琶行》,诗人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写月亮的目的却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感情。“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分别之时凄凉的心境。“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出琵琶声美妙动人,引人入胜的效果。“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又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两句诗字面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是抒情。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是虚。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寓理的写法。
书法中的虚实表现在黑白分布和大章法上,蒋和谓“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笪重光曰“匡廓之白,手布均齐;散乱之白,眼布匀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轮廓的空白,动手布置匀齐;零乱的空白,眼力布置匀称。认为“眼”重于“手”“散乱”高于“匀称”主张黑白的分布不以均齐为美,而应以“散乱”为美,这里的散乱,当然不是说乱成一团乱麻,是在平衡之中求变化;在矛盾之中求平衡。黑白的分布不仅体现在每个字中,更体现在大的章法之中。不仅如此,书法的虚实还表现在墨色的浓淡.枯湿上。一幅上乘之作,一定是枯湿相间,浓淡相宜的。沈鹏先生有一句名言说:“虚实是一种美学境界,进入美学境界的黑白才是真正的黑白”
诗词在表现手法上不仅有虚实之分还有含蓄,空灵之说。也就是言未尽意无穷。如: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昌绪.春怨》书法同诗词在这一点上也是相通的也需要做到“字已尽而意无穷”;“笔已尽而意无穷”在有限的空间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如我们读张旭的《草书四帖》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满纸如云烟缭绕,趣味无穷。
文似看山不喜平,诗词的起伏跌宕表现在起承转合上,如“寒雨秦游夜泊船,南湖新涨水连天。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渔洋高邮雨泊》这首诗就是以第三句为主,第四句宕开去,只作情景加以演绎,不明确表达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把想象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而书法的起伏跌宕是通过书家笔下的提按顿挫表现出来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也就是说作书时宁追求古拙而不能追求华巧,应追求一种大巧若拙、含而不露的艺术境界。宁可写得丑些甚或粗头乱服,也不能有取悦于人、奴颜婢膝之态,寻求内在的美。宁追求松散参差、崩崖老树、也不能有轻佻浮滑,自然潇疏之趣,远胜品性轻浮之相。宁信笔直书、无需顾虑,也不要描眉画鬓,装饰点缀,有搔首弄姿之嫌。如黄庭坚的诸上座帖,书者纵横驰骋,大开大合,时而像脱缰的野马放荡无羁,时而又像涓涓溪流温文尔雅。气势豪迈,超凡脱俗。极尽雄放奇肆之能事。悟到深处无不令人拍案叫绝。
诗词的源头是歌,是符合韵律要求的。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他的句式是按2~2~32~2~3.2~2~32~2~3.这样的节拍组成的。这就是诗词的节奏美。朱光潜先生以“的当·嗤当·嗤当·晃”微调中的锣,说明节奏与韵。有了节奏诗才有生命。而书法的韵律是通过线条来表现的,“一波三折”就是书法中的节奏美,这里的一波三折并不单指捺画,它几乎包揽了整个书法运笔的全过程。书法作品由一笔开始就有节奏,由一笔到一字,再到一幅,节奏在展开,在丰富。例如黄庭坚《诸上座帖》怀素的《自叙帖》他们都像时间中进行的交响乐,浩荡跌宕,前呼后应,高潮迭起。书法完全按照自己的美学观念以书法的自身规律运行无阻。
从宏观上看诗词和书法之因为有这么多相同的地方,是因为他们都同归属于中国传统美学的范畴,是出自一个源头,如一对孪生兄弟,他们留着一样的血,有一样的精气神,但他们又有不同的体魄,不同的人生。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他们的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诗词的语言表达方式是文字,无论是律诗还是绝句,无论是婉约词还是豪放词,不管是新诗还是旧体诗,他们都是通过文字这一特定的元素去表达诗的情与景的。离开了文字诗词就不可能传承。这是诗词的本质特征。而书法的语言表达形式却与诗词有本质的区别。书法的表达形式是线条,虽然书法也以文字为载体,但这个载体只是书法语言表达的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一个书家在创作一幅书法作品时除用很少的心思关注创作的内容以外,更多的是创作者自身的情感变化,这种情感变化直接通过线条的形式无一遗漏的表现了出来。而这种情感变化与创作者的学识,性格,以及创作时的环境甚至创作时的气候等等都有关联。创作的文字内容仅仅就是充当了一种“素材”而已。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韵律”上找到答案,前面我们说了诗词与书法都讲究韵律,诗词的韵律一般都是,2~2~3,或2~3~4.书法如果按照这个节拍进行创作,从创作的角度说根本是不可能的,书法的韵律只能按照自己的美学观念以书法的自身规律运行。那些所谓的书法与音乐的有机结合,从理论和实践上讲都是不可能的,除了哗众取宠,我想没有其他的解释了。或许有人要问,按照你的说法那《兰亭序》《祭侄文稿》又作何解释呢?其实我们只要认真地思考一下马上就可以得到答案:前者极度愉悦后者极度悲伤,极度愉悦者用极度愉悦的线条去表达极度愉悦的情感,极度悲伤者用极度悲伤的线条去表达极度的悲伤。这不正是与书法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相吻合的吗?当然,我们说书法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不是说书法就不要文字了,前面我们说的书法是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字为传播文明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从历史上看文字的书写与书法的传播几乎是同步的。这是不可分辨的事实。
诗词和书法的第二大不同在于,诗词可以描绘出具体的形象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句一景,句句都可以通过画家画出具体的物象来。而书法则不能,书法只有意像存在,意像是一种在一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性的集合体,意像是形而上的,他只能通过审美者自行去品味。去理解。
诗词和书法各自以各自的特点屹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林,并且以各自的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亲睐他们的人们。他们既互相独立又互相影响。所以一个书法家如果能读点诗或作点诗,并且通过这种形式去了解诗词深层次蕴含的意境无疑对书法创作是有极大的裨益的,同样诗人如果能懂一点书法,能够通过书法这一艺术形式把自己的诗作的意境与书法有机的结合而表达出来,又何尝不是一件令人心情愉悦的快事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0

3037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28344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4-12-26 09: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都是相通的。。。。。。。。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百度 现代印象 到达本人主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6

66

主题

191

帖子

379

积分

中士

Rank: 3Rank: 3

积分
379

IP属地:湖北省恩施州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恩施州 2014-12-26 19:58:55 | 显示全部楼层
苏白 发表于 2014-12-26 09:09
艺术都是相通的。。。。。。。。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