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地震:支撑胡适周汝昌考据红学理论的两根柱子轰然坍塌 笔者近日探秘《红楼梦》,发现问题多多,难以释疑,特此提供给大家参考。 其一,关于《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的问题。 笔者查阅资料,偶尔查到乾隆,乾隆有许多儿子,其中两个,一个叫爱新觉罗·永琏,一个叫爱新觉罗·永琮,都是与孝贤皇后富察氏所生。 先来说说永琏。 爱新觉罗·永琏,生于1730年,卒于1738年,虽然永琏是个短命的小皇子,但身份地位可不一般。永琏这名字是他爷爷雍正皇帝给取的,皇帝取名叫“赐”,也即是说,永琏这名字还是雍正皇帝赐给的。雍正归天后,弘历继位,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乾隆皇帝。乾隆元年,为了避免皇子争夺皇位闹出血案来,乾隆在登基之初便秘密立下太子。当然,不是由他一个人立的,还有朝廷重要大臣见证,象是公证一般。因为皇家无家事,皇家的事就是国事。立太子就是立国家未来之皇帝,事情是非常重大的,仅仅亚于新皇帝登基。这个意思不是说立太子时会把仪式搞得多么宏大壮观,象新皇帝登基一样。但一定是郑重其事的,是要举行一个仪式,让大家知道,现在太子已经立下了,只是太子是哪个则是秘密,而不是立太子的行动也是秘密的。 永琏立太子时只有六岁,但他九岁时就死了,用过去的话来说就叫早夭,或者叫殇。 太子虽然死了,但那地位还在,尊严还在,因为这尊严代表皇家。 再来说说永琮。 爱新觉罗·永琮,生于1746年,卒于1747年。永琮更是一个短命的皇子,不到三岁也早夭了。乾隆很喜欢这个儿子,正想把他立为太子,不想他却早死了。到了嘉庆朝,在嘉庆四年三月还追封他为哲亲王。 这就说明皇家还是没有忘记这个早夭的皇子的。 乾隆的这两个儿子与《红楼梦》有什么关系呢? 不仅有关系,还大有关系。 大家知道,《红楼梦》中有一个主要人物叫贾琏。论辈份来说,贾琏是贾府“玉”字辈;论亲缘关系来说,贾琏是贾赦的儿子,是贾赦嫡妻所生,但由于书中没有交待贾赦的嫡妻是谁,因而贾琏的生母是谁,并不清楚,但不是邢夫人那是肯定的。贾琏算起来还是贾母的嫡亲长孙,也是书中另一个重要人物——王熙凤的老公。论家庭地位来说,贾琏的地位很重要,虽然书中并没有写他决定哪些大事,但他是荣府的外主管。打个简单的比方说,他就象现在省里“常务副省长”一般。贾府日常事务、开销都由他负责。他与凤姐儿一起,“双剑合壁”,一个主外,一个主内。 所以说,贾琏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角色。 《红楼梦》还有一个小角色,就是贾琮。不细心的读者可能没有注意到贾琮这个人物,但这个贾琮的确在书中存在,并且在贾府中的地位还不低。 贾琮在书中出现第一次是在秦可卿死后,是以名字出现的,书中这样写着: 彼时贾代儒、贾代修、贾敕、贾效、贾敦、贾政、贾琮、贾(王扁)、贾衍、贾(王光)、贾琛、贾琼、贾、贾蔷、贾菖、贾菱、贾芸、贾芹、贾、贾萍、贾藻、贾蘅、贾芬、贾芳、贾兰、贾菌、贾芝都来了。(说明,有几个名字是生僻字电脑打不出来,但不妨碍本文论证,故略去。) 贾琮在书中出现是在第二十四回,书中这样写着: (宝玉)见了贾赦,不过是偶感些风寒,先述了贾母问的话,然后自己请了安。贾赦先站起来回了贾母话,次后便唤人来:“带哥儿进去太太屋里坐着。”宝玉退出,来至后面,进入上房。邢夫人见了他来,先倒站了起来,请过贾母安,宝玉方请安。邢夫人拉他上炕坐了,方问别人好,又命人倒茶来。一钟茶未吃完,只见那贾琮来问宝玉好。邢夫人道:“那里找活猴儿去!你那奶妈子死绝了,也不收拾收拾你,弄的黑眉乌嘴的,那里像大家子念书的孩子。” 贾琮在书中第三次出现是在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书中这样写着: 里边香烛辉煌,锦幢绣幕,虽列着神主,却看不真切。只见贾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展拜毯,守焚池。青衣乐奏,三献爵,拜兴毕,梦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 从家祭的情形看去,贾琮在贾府地位并不低,排位在贾宝玉之前。 综上所述,乾隆有两个儿子,永琏和永琮,贾赦也有两个儿子,贾琏和贾琮,这种影射是不是太明显了?如果将贾赦看作乾隆,乾隆心里会怎么想? 在《红楼梦》中,贾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他是贾母的长子,也算是荣府的长房,荣公世袭的爵位由他承袭,到他这一代,他承袭的爵位在第三回说得明白:一等将军。但贾赦显然是一个不怎么好的角色,书中有两处写到他的“事迹”,一处是想娶母婢鸳鸯作妾,一处是利用贾雨村逼石呆子交出祖传二十把宝扇,闹出人命,还祸及贾琏,贾赦把贾琏痛打了一顿。 如果将乾隆影射成贾赦这样一个人物,在“文字狱”疯狂的乾隆时代,作者曹雪芹也真敢写? 有位学者说过,综观清朝文字狱,那是古往今来最疯狂的,是真正的史无前例。 清朝文字狱,从顺治开始,然后康熙、雍正,及至到了乾隆,则更加疯狂。小举几例: 顺治朝:一,广东和尚案。二,毛重倬案。 康熙朝:一,明史案。二,黄培诗案。三,朱方旦案。四,《南山集》案。 雍正朝:一,年羹尧案。二,谢济世案、陆生楠案。三,吕留良案。四,屈大均案。五,“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案。六,“维民所止”案。 乾隆朝:乾隆时期文字狱共发生一百三十余案。一,伪稿案。二,王锡侯《字贯》案。三,徐述夔《一柱楼诗集》案。四,“古稀罪”案。五,“糊涂罪”案。六,贺世盛案。七,《续三字经》案。 其他如此类涉及到“明”“清”字眼的案件,多不胜数。如: 江苏兴化人李驎《虬蜂集》中有“杞人忧转切,翘首待重明”;“日有明兮,自东方兮,照八荒兮,我思孔长兮,夜未央兮”句,被认为故意影射,定为叛逆大罪。 张缙严在给刘正宗诗稿作序中有一句“将明之才”等,皆被定为逆案。 杭州卓长龄著《忆鸣诗集》,“鸣”与“明”谐音,被指为忆念明朝,图谋不轨。乾隆帝对卓氏一家深恶痛绝,称他们“丧尽天良,灭绝天理,真为复载所不容”。判决如下:“仁和县监生卓长龄著有《高樟阁诗集》,伊子卓敏、卓慎等人亦著有《学箕集》等项诗稿,伊族人卓轶群写有《西湖杂录》等书均有狂妄悖逆之语,该五犯俱先后病故,侥逃显戮,应仍照大逆凌迟律剁谁其尸,枭首示众。卓天柱系卓长龄之孙,卓天馥系卓慎之子,均依大逆缘坐律,拟斩立决。卓连之收藏逆书不行首缴,依大逆知情隐藏律,拟斩立决。陈氏、高氏,王氏并卓天馥二岁幼子均解部给发功臣之家为奴。” 安徽歙县生员方国泰收藏的其祖方芬《涛浣亭诗集》内有“征衣泪积燕云恨,林泉不共马蹄新”、“乱剩有身随俗隐,问谁壮志足澄清”、“蒹葭欲白露华清,梦里哀鸿听转明”,乾隆帝认为有反清复明之心,罗织成罪。 纵观乾隆一朝,比起前面三朝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六十年的帝王生涯中,竟创造了130多起酷刑“文字狱”,创造了比此前中国历史上“文字狱”总和还多一倍多的空前奇迹。 在这样一种恐怖状态下,生活经历主要在乾隆时代的曹雪芹难道说不清楚么? 我们来看看《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当然都是胡适考据的结果。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小说家,祖籍辽阳。曹雪芹是内务府汉军旗人,出身“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 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从康熙二年至雍正五年,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亲曹顒、叔父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六十多年。织造专为宫廷采办丝织品和各种日用品,官阶虽不高,但却是肥缺,一般而言非皇帝亲信万不能充任。但“忽喇喇似大厦倾”,在先后几次宦海风波中(其中最后一次甚至查不出原因),曹家衰落,曹雪芹饱尝人世间的辛酸。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这是从互联网上搜集到的一份资料,应当说是现在通行的得到大家认可的有关曹雪芹的最可靠的信息。 从上述曹雪芹的简历中可以看到:曹雪芹生于1715年,永琏出生时,他已经十五岁,乾隆登基时,他已经二十岁(乾隆登基时间是公元1735年,1736年为乾隆元年)。永琮出生时,曹雪芹已经三十一岁,也就是说,曹雪芹没有动笔或者说刚刚开始动笔写《红楼梦》时,他应当十分清楚乾隆有这么两个儿子。如果说曹雪芹知道乾隆有这么两个儿子,还要坚持这样写,那目的是什么呢?难道他就不想要脑袋?他有三头六臂不成? 有人说,在那个时候,小说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没有人在乎小说。 这种解释看上去有几分道理,但实际上牵强得很。因为这毕竟不是一般的影射,而是直接射到皇帝那儿去了,而且这个皇帝还是乾隆! 乾隆是什么人?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是自诩为有“十大武功”“十全老人”的古往今来唯一的皇帝! 有句话叫什么,那意思是鸟儿非常爱惜自己的羽毛。乾隆对自己的名声都不重视,有人把他喻为贾赦那样的人他也不在乎,那他就不是乾隆了。 另外,如果将《红楼梦》的作者看成是曹雪芹,那么书中有一处写到薛蟠说到唐寅画春宫的时候,将“唐寅”二字认成是“庚黄”。曹雪芹这不是拿着祖父的名讳开玩笑么?还是用春宫一类的事情开玩笑。 综上所述,曹雪芹既不避国讳,是为不忠,又不避家讳,是为不孝。不忠不孝,在中国讲“忠孝节义”的氛围下,是不是有点儿说不过去了?而且《红楼梦》本身就有避讳的说法,比如林黛玉念到“敏”字,红玉为了避宝玉和黛玉之“玉”字讳而改名小红。 因此,笔者以为出现这种状况有这么几种可能: 一是,《红楼梦》的成书年代不是乾隆朝。因为无论作者是谁,都不可能这样直接去影射,而且影射到乾隆皇帝头上去。 二是,曹雪芹的生卒年代考证有误。也就是说《红楼梦》中所写的曹雪芹不是胡适他们所考证出来的曹雪芹。曹雪芹也不是曹寅的孙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