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114|回复: 11

[文学评论] 支撑胡周红学考据理论的两根柱子已经轰然坍塌

[复制链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27 16: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红学地震:支撑胡适周汝昌考据红学理论的两根柱子轰然坍塌
笔者近日探秘《红楼梦》,发现问题多多,难以释疑,特此提供给大家参考。
其一,关于《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的问题。
笔者查阅资料,偶尔查到乾隆,乾隆有许多儿子,其中两个,一个叫爱新觉罗·永琏,一个叫爱新觉罗·永琮,都是与孝贤皇后富察氏所生。
先来说说永琏。
爱新觉罗·永琏,生于1730年,卒于1738年,虽然永琏是个短命的小皇子,但身份地位可不一般。永琏这名字是他爷爷雍正皇帝给取的,皇帝取名叫“赐”,也即是说,永琏这名字还是雍正皇帝赐给的。雍正归天后,弘历继位,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乾隆皇帝。乾隆元年,为了避免皇子争夺皇位闹出血案来,乾隆在登基之初便秘密立下太子。当然,不是由他一个人立的,还有朝廷重要大臣见证,象是公证一般。因为皇家无家事,皇家的事就是国事。立太子就是立国家未来之皇帝,事情是非常重大的,仅仅亚于新皇帝登基。这个意思不是说立太子时会把仪式搞得多么宏大壮观,象新皇帝登基一样。但一定是郑重其事的,是要举行一个仪式,让大家知道,现在太子已经立下了,只是太子是哪个则是秘密,而不是立太子的行动也是秘密的。
永琏立太子时只有六岁,但他九岁时就死了,用过去的话来说就叫早夭,或者叫殇。
太子虽然死了,但那地位还在,尊严还在,因为这尊严代表皇家。
再来说说永琮。
爱新觉罗·永琮,生于1746年,卒于1747年。永琮更是一个短命的皇子,不到三岁也早夭了。乾隆很喜欢这个儿子,正想把他立为太子,不想他却早死了。到了嘉庆朝,在嘉庆四年三月还追封他为哲亲王。
这就说明皇家还是没有忘记这个早夭的皇子的。
乾隆的这两个儿子与《红楼梦》有什么关系呢?
不仅有关系,还大有关系。
大家知道,《红楼梦》中有一个主要人物叫贾琏。论辈份来说,贾琏是贾府“玉”字辈;论亲缘关系来说,贾琏是贾赦的儿子,是贾赦嫡妻所生,但由于书中没有交待贾赦的嫡妻是谁,因而贾琏的生母是谁,并不清楚,但不是邢夫人那是肯定的。贾琏算起来还是贾母的嫡亲长孙,也是书中另一个重要人物——王熙凤的老公。论家庭地位来说,贾琏的地位很重要,虽然书中并没有写他决定哪些大事,但他是荣府的外主管。打个简单的比方说,他就象现在省里“常务副省长”一般。贾府日常事务、开销都由他负责。他与凤姐儿一起,“双剑合壁”,一个主外,一个主内。
所以说,贾琏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角色。
《红楼梦》还有一个小角色,就是贾琮。不细心的读者可能没有注意到贾琮这个人物,但这个贾琮的确在书中存在,并且在贾府中的地位还不低。
贾琮在书中出现第一次是在秦可卿死后,是以名字出现的,书中这样写着:
彼时贾代儒、贾代修、贾敕、贾效、贾敦、贾政、贾琮、贾(王扁)、贾衍、贾(王光)、贾琛、贾琼、贾、贾蔷、贾菖、贾菱、贾芸、贾芹、贾、贾萍、贾藻、贾蘅、贾芬、贾芳、贾兰、贾菌、贾芝都来了。(说明,有几个名字是生僻字电脑打不出来,但不妨碍本文论证,故略去。)
贾琮在书中出现是在第二十四回,书中这样写着:
(宝玉)见了贾赦,不过是偶感些风寒,先述了贾母问的话,然后自己请了安。贾赦先站起来回了贾母话,次后便唤人来:“带哥儿进去太太屋里坐着。”宝玉退出,来至后面,进入上房。邢夫人见了他来,先倒站了起来,请过贾母安,宝玉方请安。邢夫人拉他上炕坐了,方问别人好,又命人倒茶来。一钟茶未吃完,只见那贾琮来问宝玉好。邢夫人道:“那里找活猴儿去!你那奶妈子死绝了,也不收拾收拾你,弄的黑眉乌嘴的,那里像大家子念书的孩子。”
贾琮在书中第三次出现是在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书中这样写着:
里边香烛辉煌,锦幢绣幕,虽列着神主,却看不真切。只见贾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展拜毯,守焚池。青衣乐奏,三献爵,拜兴毕,梦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
从家祭的情形看去,贾琮在贾府地位并不低,排位在贾宝玉之前。
综上所述,乾隆有两个儿子,永琏和永琮,贾赦也有两个儿子,贾琏和贾琮,这种影射是不是太明显了?如果将贾赦看作乾隆,乾隆心里会怎么想?
在《红楼梦》中,贾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他是贾母的长子,也算是荣府的长房,荣公世袭的爵位由他承袭,到他这一代,他承袭的爵位在第三回说得明白:一等将军。但贾赦显然是一个不怎么好的角色,书中有两处写到他的“事迹”,一处是想娶母婢鸳鸯作妾,一处是利用贾雨村逼石呆子交出祖传二十把宝扇,闹出人命,还祸及贾琏,贾赦把贾琏痛打了一顿。
如果将乾隆影射成贾赦这样一个人物,在“文字狱”疯狂的乾隆时代,作者曹雪芹也真敢写?
有位学者说过,综观清朝文字狱,那是古往今来最疯狂的,是真正的史无前例。
清朝文字狱,从顺治开始,然后康熙、雍正,及至到了乾隆,则更加疯狂。小举几例:
顺治朝:一,广东和尚案。二,毛重倬案。
康熙朝:一,明史案。二,黄培诗案。三,朱方旦案。四,《南山集》案。
雍正朝:一,年羹尧案。二,谢济世案、陆生楠案。三,吕留良案。四,屈大均案。五,“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案。六,“维民所止”案。
乾隆朝:乾隆时期文字狱共发生一百三十余案。一,伪稿案。二,王锡侯《字贯》案。三,徐述夔《一柱楼诗集》案。四,“古稀罪”案。五,“糊涂罪”案。六,贺世盛案。七,《续三字经》案。
其他如此类涉及到“明”“清”字眼的案件,多不胜数。如:
江苏兴化人李驎《虬蜂集》中有“杞人忧转切,翘首待重明”;“日有明兮,自东方兮,照八荒兮,我思孔长兮,夜未央兮”句,被认为故意影射,定为叛逆大罪。
张缙严在给刘正宗诗稿作序中有一句“将明之才”等,皆被定为逆案。
杭州卓长龄著《忆鸣诗集》,“鸣”与“明”谐音,被指为忆念明朝,图谋不轨。乾隆帝对卓氏一家深恶痛绝,称他们“丧尽天良,灭绝天理,真为复载所不容”。判决如下:“仁和县监生卓长龄著有《高樟阁诗集》,伊子卓敏、卓慎等人亦著有《学箕集》等项诗稿,伊族人卓轶群写有《西湖杂录》等书均有狂妄悖逆之语,该五犯俱先后病故,侥逃显戮,应仍照大逆凌迟律剁谁其尸,枭首示众。卓天柱系卓长龄之孙,卓天馥系卓慎之子,均依大逆缘坐律,拟斩立决。卓连之收藏逆书不行首缴,依大逆知情隐藏律,拟斩立决。陈氏、高氏,王氏并卓天馥二岁幼子均解部给发功臣之家为奴。”
安徽歙县生员方国泰收藏的其祖方芬《涛浣亭诗集》内有“征衣泪积燕云恨,林泉不共马蹄新”、“乱剩有身随俗隐,问谁壮志足澄清”、“蒹葭欲白露华清,梦里哀鸿听转明”,乾隆帝认为有反清复明之心,罗织成罪。
纵观乾隆一朝,比起前面三朝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六十年的帝王生涯中,竟创造了130多起酷刑“文字狱”,创造了比此前中国历史上“文字狱”总和还多一倍多的空前奇迹。
在这样一种恐怖状态下,生活经历主要在乾隆时代的曹雪芹难道说不清楚么?
我们来看看《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当然都是胡适考据的结果。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小说家,祖籍辽阳。曹雪芹是内务府汉军旗人,出身“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
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从康熙二年至雍正五年,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亲曹顒、叔父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六十多年。织造专为宫廷采办丝织品和各种日用品,官阶虽不高,但却是肥缺,一般而言非皇帝亲信万不能充任。但“忽喇喇似大厦倾”,在先后几次宦海风波中(其中最后一次甚至查不出原因),曹家衰落,曹雪芹饱尝人世间的辛酸。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这是从互联网上搜集到的一份资料,应当说是现在通行的得到大家认可的有关曹雪芹的最可靠的信息。
从上述曹雪芹的简历中可以看到:曹雪芹生于1715年,永琏出生时,他已经十五岁,乾隆登基时,他已经二十岁(乾隆登基时间是公元1735年,1736年为乾隆元年)。永琮出生时,曹雪芹已经三十一岁,也就是说,曹雪芹没有动笔或者说刚刚开始动笔写《红楼梦》时,他应当十分清楚乾隆有这么两个儿子。如果说曹雪芹知道乾隆有这么两个儿子,还要坚持这样写,那目的是什么呢?难道他就不想要脑袋?他有三头六臂不成?
有人说,在那个时候,小说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没有人在乎小说。
这种解释看上去有几分道理,但实际上牵强得很。因为这毕竟不是一般的影射,而是直接射到皇帝那儿去了,而且这个皇帝还是乾隆!
乾隆是什么人?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是自诩为有“十大武功”“十全老人”的古往今来唯一的皇帝!
有句话叫什么,那意思是鸟儿非常爱惜自己的羽毛。乾隆对自己的名声都不重视,有人把他喻为贾赦那样的人他也不在乎,那他就不是乾隆了。
另外,如果将《红楼梦》的作者看成是曹雪芹,那么书中有一处写到薛蟠说到唐寅画春宫的时候,将“唐寅”二字认成是“庚黄”。曹雪芹这不是拿着祖父的名讳开玩笑么?还是用春宫一类的事情开玩笑。
综上所述,曹雪芹既不避国讳,是为不忠,又不避家讳,是为不孝。不忠不孝,在中国讲“忠孝节义”的氛围下,是不是有点儿说不过去了?而且《红楼梦》本身就有避讳的说法,比如林黛玉念到“敏”字,红玉为了避宝玉和黛玉之“玉”字讳而改名小红。
因此,笔者以为出现这种状况有这么几种可能:
一是,《红楼梦》的成书年代不是乾隆朝。因为无论作者是谁,都不可能这样直接去影射,而且影射到乾隆皇帝头上去。
二是,曹雪芹的生卒年代考证有误。也就是说《红楼梦》中所写的曹雪芹不是胡适他们所考证出来的曹雪芹。曹雪芹也不是曹寅的孙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27 16:5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第一条,《红楼梦》成书年代不是在乾隆朝,笔者没有直接的证据,所以留待以后有直接证据时再论。那么现在来说说第二条,也就是曹雪芹的生活年代考证有误。
根据胡适、周汝昌两位老先生所建立的考据红学的理论基础分析,他们全部的基础来源于两个人,一个叫爱新觉罗·敦敏,一个叫爱新觉罗·敦诚。两人是亲兄弟,都喜欢写诗,而且都有写关于曹雪芹的诗。两人的诗里所写的曹雪芹是关于曹雪芹生活过或者说存在过是最有力的证据。这两兄弟算得上是胡适老先生和周汝昌老先生的考据学的两根柱子,今天,在这里,笔者以为这两根柱子要坍塌了。下面慢慢说来。
爱新觉罗·敦敏,生于1729年,卒于1796年,即从雍正七年至嘉庆元年,著有诗集《懋斋诗抄》。也即是说,敦敏幼年生活在雍正朝,青年和老年都生活在乾隆朝。主要创作当然也是在乾隆朝。
爱新觉罗·敦诚:生于1734年,卒于1792年,即雍正十二年至乾隆五十七年,享年59岁。著有《四松堂集》一书。也即是说,敦诚记事时就生活在乾隆朝,一直到他去世。他的创作时间完全在乾隆朝。
曹雪芹: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即康熙五十四年至乾隆二十八年,享年49岁。著有《红楼梦》一书。
从年龄上来说,曹雪芹大敦敏十四岁,大敦诚十九岁。敦敏敦诚二人与曹雪芹能成为要好的朋友,也算是忘年之交了。
敦敏和敦诚两兄弟据胡适考证,他们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二个儿子阿济格的五世孙。阿济格生前被封过英亲王,但这个人脾气不好,志大才疏,在父亲努尔哈赤、哥哥皇太极、多尔衮等一干重要亲属死后,便没有人在意他了,惹了众怒,顺治先是把他关了起来,谁知他在牢里一样不思“好好改造,重新做人”,顺治便把他给赐死了。阿济格死后,他这一族便败落下来。几十年后,雍正念及阿济格功勋,便将阿济格四世孙爱新觉罗·普照袭了辅国大将军一爵。敦敏和敦诚算得上是普照的近房侄儿。
敦敏敦诚一族虽然过不上亲王一般的奢侈生活,但比普通官僚的生活还是要强了许多的,一来他是旗人,旗人在清朝都是不用种田耕地的,国家分封有田地,还有赏赐。二来,毕竟还是属于皇族,那生活待遇还是很优越的。尤其是到乾隆年间,乾隆为了缓和族人之间的矛盾,还是将许多族人恢复爵位、供养起来了。
因此,敦敏和敦诚过的还是贵族式生活。两人能上学,能读书,从他们能写诗的情况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来。
这些,都不是笔者此文所要说的重点。
笔者想说的是,胡适老先生和周汝昌老先生所依据的二敦之诗来证明曹雪芹存在是有很大漏洞的,因为,依笔者看来,这两本诗集有重大的作伪嫌疑。何以得见呢?
还是从避讳问题说起。
如果读者以为避讳问题并不重要,那么,你就不用再往下看了,如果你认为重要,便继续往下看下去。
前面说到,曹雪芹一不避国讳,二不避家讳,那么这个避讳真的那么重要么?
其实,避讳问题,作为一个现代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但生活在古代皇权之下的人却不得不避讳。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平时说话,还是给孩子取名字,或者是写诗作文,时时都应想到避讳一事。避讳,就是一条高压线,谁也触碰不得,如果犯了,轻则坐牢,重则砍头,更重的可能就是全家砍头、充军之类的酷刑了。
说到古人避讳,可以做一篇很大的文章了,笔者也只能长话短说。
顺治名叫爱新觉罗·福临,要避的讳便是“福临”两个字,但顺治朝刚在中原立足,如果要避“福”字讳,中原习俗,过春节时便要在门上贴“福”字,那就得取消这个习俗了,于是满清政府采取怀柔政策,假惺惺地说道,不能使朕一人有福,而使天下无福。于是便不用避“福”字讳了。
到了康熙朝,自然不用避顺治的讳,但却要避康熙的讳了。康熙名叫爱新觉罗·玄烨,这该避讳的二字便是“玄烨”。
到了雍正朝,雍正的名字叫爱新觉罗·胤稹,这该避的讳便是“胤稹”二字了。据说胤稹的兄弟们为了避讳,将“胤”字改为“允”字了。比如十三爷胤祥就改名“允祥”了。还有一个例子,清朝诗人王士祯,原名叫“王士稹”,为了避雍正的讳,便改名“王士祯”。
到了乾隆朝,乾隆本名爱新觉罗·弘历,那该避讳的二字是“弘历”。为了避“弘历”之讳,乾隆将他父亲所作的“永宪历”都改成了“永宪书”,便是明证。
身为皇室宗亲的敦敏敦诚两兄弟不可能不注意到避乾隆讳的问题,但笔者居然从《四松堂集》里找到了不避乾隆讳的文字,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重大发现。
【敦诚-170】佩斋墓上同人哭酹
凌辰出郭门,驱车西南原。
行披荆榛路,历尽荒凉村。
故人一抔土,遥遥屹松根。
宿草日以远,哭声能无吞。
衔哀劝絮酒,犹似当时樽。
故态俨在目,渺焉絶清言。
九原自瞑漠,日暮空招魂。

这首诗里赫然有“行披荆榛路,历尽荒凉村”!当笔者看到这个“历”字时,还以为自己看错了,但在网上一搜,这首诗真的记在敦诚《四松堂集》里。
笔者不能想象敦诚不懂得避讳,那样去想,是藐视敦诚了,那么可能原因只有一个,这本《四松堂集》是作伪的。
如果敦诚不避“历”字讳,那么不仅他要受到处罚,还有接受赠诗的人也会遭遇牢狱之灾的。
如果《四松堂集》作伪,那么建立在《四松堂集》基础之上的胡适和周汝昌两位老先生的考据红学,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以二敦为擎天之柱的胡、周考据红学岂不是要坍塌了?
有的读者可能会说,你这是小题大作了,一首诗里出现一个“历”字就否定了整本书,岂不是太儿戏了?
不!绝不!
笔者再三说,生活在现在的人是无法理解古人避讳的重要性的,何况还是避国讳,弄得不好,真是要砍头的,何况《四松堂集》还是皇室宗亲敦诚的作品。
有的读者可能会说,敦诚故意写的,他就是不避讳,他找死如何?
但笔者说,如果你硬要这样说,也是一条理由,但这条理由显然是站不住脚跟的,因为在《四松堂集》中,避讳的时候也多的是。比如说到南明弘光朝时,为了避“弘”字讳,将“弘光”改成“宏光”了。
比如:

【敦诚-010】偶阅宏光南朝事跡为赋四绝
狗尾貂蝉殿陛纷,南朝旧事不堪云。
怀宁法曲君王宴,博得维扬阁部坟。

区区四镇自戈矛,天下江山入帝州。
聊壮残军余一叱,阵前只有靖南侯。

大江天堑据长流,(大兵抵南京城马士英犹有长江天堑之对)元日笙歌金殿头。
犹有梨园佳者嘆,未应天子又无愁。

高烧椽烛春难晓,细写吴綾夜未央。
莫更远寻江令宅,祖堂寺里又斜阳。(阮大鋮度曲处)

【说明:编号、文中标点是笔者所加,小括号里的文字是作者所注。】

从上面可以看到,作者为了避讳,将“弘光南朝”改为“宏光南朝”了。
不仅敦诚诗中有这样的避讳,敦敏的《懋斋诗抄》中也有这样的避讳。比如:
【敦敏-005】宏善寺题壁兼赠昙瑞上人即和壁间惺存居士韵四首

衣尘抖擞见真宗,禅室从敎一榻容。
见说清谈兼妙法,座中诗句鉢中龙。

郊园落日怅西风,荒草芊绵曲径通。
一瓣禅龛何处所,上方清磬一灯红。

载酒闲看古寺花,探幽静院絶尘哗。
诗人老去空遗迹,坏壁龙蛇势整斜。

梦幻惊从莲座傍,蒲团香火坐僧房。
石坛影落归途晚,今古钟声一夕阳。

【说明:题目编号、文中标点是笔者所加。】

笔者查了一下资料,北京没有“宏善寺”,却有“弘善寺”,显然敦敏也是为了避乾隆讳而将“弘善寺”改为“宏善寺”了。只是过了乾隆朝,不用避“弘”字讳了,寺名又改了过来,依旧是“弘善寺”。

《四松堂集》的破绽还不止此一处,但有此一处,便足以证明《四松堂集》是伪作无疑的了。
试举两例:
其一,年号错误。干支纪年只有“戊戌”,而没有“戊戊”,但《四松堂集》中便赫然有“戊戊”二字。
【敦诚-142】送周导之扶立翁先生柩归滇南二首

寒天侵晓出都门,万里衔悲向故园。
孽子孤孙泣冰雪,素车白马度朝昏。
山河有梦归箕尾,蘅芷无人弔楚魂。
二十年前同此恨,榆关旧事泪声吞。
(丁丑先慈殁於榆关榷署)


岂是轻於別故岑,(先生于乙未归里戊戊復北上)重来辛苦意何深。
青山不冷埋愁骨,白髮空悲报国心。
古驛荒邮停夜月,蛮烟瘴雾下寒林。
从今不上西州路,听雨楼空石壁沉。

【说明:题目编号、文中标点是笔者所加,小括号内注解是作者自注。】


文中小括号里有一句:“先生于乙未归里戊戊復北上”,从中可以看到“戊戊”纪年。这无疑是一个错误的纪年方式,正确的则是“戊戌”。
其二,《四松堂集》中还有大量错漏文字,经常用将“酒”写成“洒”,比如“被酒”写成“被洒”,“披酒”写成“披洒”。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总之大概有十多处。
其三,敦敏的《懋斋诗抄》自注中也的错漏,比如将王维的诗当成杜甫的诗。“花枝欲动春风寒”是王维《酌酒与裴迪》诗中之句,不是杜诗。
开始看到这些现象时,笔者也不以为意,便依据文意将洒字改回了酒字,但越来越多的错误引起了笔者的兴趣,最后又看到了“历”字,便相到这本《四松堂集》的真伪问题。
又联想到一件事情,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那上面说作伪者一般也留下记号,这是作伪者的“职业道德”使然,如果观者辨别不出,那便不管作伪者之事,如果能分辨真伪,自然便是个中高手,这高手便有点儿象古懂、古字画的鉴定师了。
中国历来象古懂、古字画、古藉之类膺品数不胜数,一本《四松堂集》作伪根本不算什么,但由于《四松堂集》关系到一个重大人物——曹雪芹的考据问题,所以才显得非常重要。
自从胡适找到《四松堂集》的几十年来,看过《四松堂集》的人不计其数,令笔者奇怪的是,居然没有人对此提出疑问?是见到了不愿提,还是视而不见呢?
这些问题暂且不论,笔者既然看到了,便不能不提出来。《四松堂集》既然是作伪品,那么建立在《四松堂集》基础之上的胡适、周汝昌两位老先生的考据岂不是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是以笔者叹曰:红学地震,胡适周汝昌两位老先生考据红学理论所倚仗的两根柱子(二敦)轰然坍塌矣!
                                         2014-12-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25

391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36850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 2014-12-27 18: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学迷人,接着欣赏揭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27 18:2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敦诚原文附录在此:



  佩斋墓上同人哭酹
凌辰出郭门驱车西南原行披荆榛路歷尽荒凉村故人一抔土遥遥屹松根宿草日以远哭声能无吞衔哀劝絮酒犹似当时樽故態儼在目渺焉絶清言九原自瞑漠日暮空招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7

567

主题

4592

帖子

5757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5757

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14-12-27 20: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了一点见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27 23:2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晶苑 发表于 2014-12-27 18:16
红学迷人,接着欣赏揭秘、

谢谢公主呵。提前祝你新年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27 23: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非大版客气了。小说写完,没事看书,看着看着,便想写点儿读后感。呵呵,让你见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9

92

主题

4141

帖子

5125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5125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4-12-28 23: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蛮严谨的。拜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
精华
20

436

主题

6282

帖子

6689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689

IP属地:重庆市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4-12-29 10: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修村 发表于 2014-12-28 23:36
蛮严谨的。拜读。

谢谢观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25

391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36850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4-12-29 13:3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大平 发表于 2014-12-27 23:28
谢谢公主呵。提前祝你新年快乐!

谢谢,也祝先生新年万事如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