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540|回复: 0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38

主题

66

帖子

95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95
QQ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 2014-12-31 09: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央视《新闻调查》播出的《网瘾之戒》节目中,我认为,家长们的表现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第一条在这里的表现是:当家长把孩子送到网戒中心时,他们的孩子在这里虽然没有受到生命的威胁,但孩子长期上网的行为方式让家长感到十分痛苦。这使他们感到,如果不把孩子送到这里,他们孩子的人生就会一片黑暗,而且他们的家庭也全无希望可言。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们就会时时感到来自于网络的威胁。
第二条在这里的表现是:在杨主任的“治疗”后,孩子行为的改变使家长们看到了某种希望。
第三条在这里的表现是:家长们看到的情景是杨主任愿意让他们看的,家长们了解的事情是杨主任想让他们了解的。但是,杨主任并没有让家长们充分地知道这种行为治疗的后果和危害,以及这种行为治疗实施者应有的资质。的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们的信息已被人为地筛减掉了。
第四条在这里的表现是:只有这里可以救他们的孩子,离开这里一切就全完了。
因为以上四个条件在临沂网戒中心都具备,所以“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也就在家长群体里不断地泛滥着。也就出现了别人伤害了自己的孩子,家长们却异口同声地不断为施暴者叫好这种不可思议的情况!
其实要想改变这点并不难,那就是要让家长们从这四个条件中走出来,看到更多的内容。首先就是要让家长看到孩子喜欢上网,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时代的趋势,所以孩子喜欢上网不是这个家庭的完结点,也不是孩子人生的毁灭点。在这个问题上,家长们需要的既不是给孩子扣上网瘾的帽子,也无需对网瘾这几个字产生恐惧,而是对自己进行网络知识及运用的扫盲!
关于第二条,应该帮家长看到,在杨主任的“治疗”下孩子们所产生的行为改变,不是一个真实的成长,而是一种高压下的欺骗。在这点上,前面我已分析过,这里不再缀述。此外,如果去柴静的博客里读一下她所写的《掌声----《网瘾之戒》采访手记》这篇博文,就可以从中知道,在这个网戒中心,有的孩子已是七进七出,仅从这一点上来看,杨主任的所谓治疗就是失败的,因为这个孩子的网瘾没有被戒断,而家长送孩子进网戒中心的心瘾却产生了。当家长明白这其中的真实时,第二条的治疗效果的神话也就随之破灭了。
关于第三条,应该帮助家长认识到,在把孩子送到这样的网戒所之前,他们可以通过一些渠道——比如网络或向其他专业人士咨询,对这种治疗有大致了解,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而不是把孩子送到网戒中心之前与之后,对这种电刺激治疗全无了解,一切都听这里工作人员的安排。要知道在实施电刺激类厌恶疗法时,对实施者是有严格规定的:首先要求实施者具有行为治疗的心理治疗师资格证,光有精神卫生执业医师证是不够的;其次还要求专业机构对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培训。这些要求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早已明文规定,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被治疗者的权益,也是对精神卫生领域医护工作者的权利和义务的进一步规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