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鲁继 于 2015-1-1 12:10 编辑
“赤壁回龙”小湘峡 南嘉古代有处“赤壁回龙”山,它位于县城的东北长江岸边,山南面林木葱蓉,草盛花茂,鸟雀密集,生态环境丽人。山北面悬崖陡壁,长江在山的脚下波涛汹湧,江面白帆百舸争流,船工号声响彻在一片江涛的蓝天上。舟行江中观山梁整貌,像南嘉的一条巨龙,直敞在长江边,由此,古代南嘉的风水师们称为“龙山”。龙山的对面是龟山,两山中间为长江峡套,也有龟蛇锁江之说。山体虽说不高,但在古代理学盛行时期,好的风水地貌是人们心目中极其向往的。所以,在嘉鱼古代出名的文臣武将还是显豁的。
“赤壁回龙”山,又名马鞍山,俗称白疋(匹)山。山势蜿蜓如飞,连绵起伏,练其江而西故名。元朝我县文豪陈从龙诗赞《白疋山》为;“百疋连绵万古看,世情翻掌此山安。断崖水落树形槁,峭壁猿吟月色寒。巨镇倚天江势转,游云归岫雨痕乾。登临峰目山何异,长啸一声天地宽。” 明朝本县县令莫震对《白疋山》迷人的景色也写下了赞美诗篇;“名山登处势凌空,石径盤盤翠几重。极浦渔丹归落照,深林樵斧响东风。苍茫城郭登临外,远近人家龟画中。对景未窮天际眼,门蘿直上最高峰。” 白疋山高海拨84米,长略3.5公里,古时长江从赤壁东流至马鞍山转向北流,所以遂有“赤壁回龙”之称。地表径流以蜀山为分水岭,东南部流入蜀茶湖,其余流入西梁湖。而且在白疋山头北侧的悬岩上刻有“赤壁回龙”四个大字,每个字直径1.5米,字体相当醒目,1956年被县成立的采石场炸掉。
赤壁回龙山元朝时山顶奇异,林木参天,雾绕仙境,水搏山崖,也是道家之佛地,沿山脊有弯曲小道、凉亭,山上还有“年华古寺”等,住有一贤人道翁,道翁在六十岁时,陈从龙还特地为道翁赠了一首《白疋山》的寿诗:“熟湖周遭山历历,诸山神秀攘石壁。石壁山上贤人隐,石壁山下蛟龙蛰。乾坤巧置山临湖,要使湖光照山色。月来影浸玻璃寒,日出烟凝苍翠湿。云乞吞吐天真真,严阿花草春深深。” 此诗虽说是寿诗,但在落笔上完全是描述南嘉《白疋山》的大好景色,山历历、诸山神秀、贤人隐、蛟龙蛰,即歌颂了白疋山独秀神奇,又称赞了贤人的隐示才华。道翁仙去,民国时有尼姑上山,将寺改为莲花庵,破“四旧”时莲花庵被毁,遗迹尚在。现在虽说是残山断臂,2005年邓美英、雷慧书等经多方筹资又重建了寺庙,名略“张王古庙”。寺庙内供有张王等多尊佛像,雷慧书先生已守庙10余年。
古时长江的洪水经流白疋山脚转弯直下向东南方向奔入蜀茶湖和西梁子湖,在白疋山东边的对面有个直立江中的高地,此处高石耸立,虽说面积不大,但临江而立,又是江中一景点,并成为过往船只的一个重要停靠码头,故称“河泊矶”。清·秀才鲁侨《过河泊矶》诗赞:“轻飞一叶过矶头, 暮云收尽几千愁. 相属匏樽浑是醉, 醉来天地一浮游.” 河泊矶后因江水冲刷,悬崖耸立更高,中有一壁崖石形似龟头,西石崖形似龟足,人们遂以其形状称为“龟山”。在龟山与白疋山的两岸边有一时的繁华闹区,两岸的低洼处中间为长江浃套,也就是现今的茅洲脑至马鞍桥,是长江行船的主干道,又俗称“小湘峡”。明朝我县大儒知名理学家李承箕(号大崖)在黄公山筑台建学,常走水路经“小湘峡”到县城或大崖山去,对小湘峡的情感产生了独钟的爱恋,并写下了《小湘峡食嘉鱼》的诗篇:“两山断处小湘峡,十月嘉鱼出水鲜。引满阿侬生日酒,徴吟空记属牛年。” 夜间从小湘峡乘船过龟山,一眼就可望到黄公山筑台的灯火,后李承箕的恩师广东陈献章(号白沙)来嘉鱼乘船过小湘峡赴黄公山时,也留下了《龟山夜月》五律美哉的诗章:“夜半龟山月,能开万顷秋。试从开处望,照公湖上楼。” 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在马鞍山南麓熊家山修筑江堤,过河泊矶,堤内低处形成湖塌,高处垦为农田,时称新堤和接龙堤, 粗成堤塍,至今已有900余年历史。后时崩时修,元皇庆元年(1312年)县尹成宣又筑,并向外徒了300步,上自马鞍山中部,下至三角铺,时名成公堤,即现在的“四邑公堤”。解放后百里长渠和马鞍河及电排站的建立,使小湘峡湖塌成为万亩良田,成为了至今取之不尽的聚宝盘。
注:(1)程从龙,字登云,号梅轩,朱砂人,幼读家熟,才略过人,不肯仕进,以教读为业,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受李英之聘掌教于湖西义学,有《程梅轩集》传世。 (2)陈献章(1428年—1500年)明代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广东新会人,字公甫,号石斋,别号碧玉老人等,授翰林院检讨,著作后被汇编为《白沙子全集》留传在世。 (3)莫震,明正统辛酉任进士,嘉鱼县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