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鲁继 于 2015-1-2 14:41 编辑
南嘉名片—大崖山文化 大崖山, 南嘉第一山, 为嘉鱼众山之祖,在嘉鱼东南部文庙山、白云山、马鞍山、牛头山、蜀山等三十九座山丘中海拔最高,所以被称为“南嘉第一峰”。位于嘉鱼城西南18公里的高铁与官桥(舒桥)的交界地段,东近梅山,北对峡山, 南临琅当湖, 西与九陇山对峙。山有三峰, 北峰为主峰, 海拨高程243米, 名大崖,峭削如壁,岿然矗立, 又称为大崖峰, 俗称石壁,在石壁岩上刻有“南嘉第一峰” 五个醒目的大字, 南面有两峰, 东南一峰名东峤,西南一峰名西峤,东西二峤现在合称阮家山。 东峤山峰下有个石室洞, 名称“仙人洞”,刻于石壁, 洞高8米, 宽9米, 长度80米, 比江西芦山仙人洞的宽、大、深要胜过一筹。洞中有前门和后门, 天窗和平台组成,平台可举办千人盛会场。元至顺间有一名儒(1330-1332)在山上建有铁桥,桥上有铁桥亭。桥下有两泉,分别为牛眼泉、洗耳泉。古代的大崖山滨临长江,江水环绕山脚,更显高峻陡峭,山顶多巨石,外窍中虚,古洞深宥,而悬崖峭削如壁,比诸崖特大,山腰及脚下古柏奇松,林木葱郁,青翠欲滴, 幽静峡谷, 云遮雾绕,风景优美丽人。就在这座山的怀抱中, 明代时就人文蔚起 , 至少走出五名进士, 若干名举人, 其中李承箕、李承芳以理学知名天下,在我国史册上名扬千古,人称“嘉鱼二李”;进士出身的朝廷名臣,三步尚书李承勋也是出自大崖山之子, 他同我县的工部尚书吴廷举(号东湖)和兵部尚书方蓬时(号金湖)等都为大崖山留下了重墨名篇。三位名臣虽不在同期为官,觉在当时被荣称为“嘉半朝”的美名。后来还吸引了很多的文人墨客、帝王将相都对大崖山羡慕而至, 纷纷磨墨敬诗, 感慨万千。
最有盛名的是进士郭都贤,湖南益阳人,授行人,曾参与主持顺天府乡试,一代名臣史可法就是他录取的。郭都贤历官员外郎、四川参议、江西学政、江西巡抚等。他为官清正,吏治严明,颇有贤声。但因当时朝政腐败,郭眼见无力回天,遂于明思宗崇祯十七年( 1644)正月弃官,归隐于湘西石门山。李自成攻陷北京后,郭都贤悲愤绝食。清顺治二年(1645),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弘光政权后,史可法推荐他出山为官,但他推辞不赴。次年,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召他为兵部尚书,他也推辞不赴,并于顺治三年( 1646)削发出家为僧。郭都贤文才富盛,擅长书画,《清史稿》载他“博学强识,工诗文,书法瘦硬,兼善绘事,写竹尤入妙”,有“才子”之称。郭都贤辞官归隐后,生活坎坷,顺治五年(1648)十月至七年十月,流离兵燹,居无定所。顺治八年(1651)下半年流寓嘉鱼,依熊开元、尹民兴,住在梅熟庵僧舍,算是过了一段相对安定的生活。清顺治八年,重阳将至,郭都贤动了登高之兴,于是邀约好友髡残同游大崖山。郭都贤对髡残说道:“大崖一块积痞,入我膏肓久矣,惟王不留行,可以立消且了。”意思是没登大崖山是他心中的一块积痞。郭都贤九月六日在大崖山前后共游了五天, 并对大崖山的山山水水, 草草木木,古洞寺庙, 昼色夜景等感憾不已, 并留下了七首诗、一篇游记,记载了这次旅游的全过程。郭都贤对大崖山的评价是:“大崖为南嘉祖龙,鹤在鸡群,多骨少肉,所由理学之士、清真节义之臣生焉。乃若洞壑幽奇,当为仙佛窟宅。游其地者,欲如脁之青山、白之炉峰,邈不可得。惟效坡公乞灵于五老,以为他日再来作生客,兹游或庶几云。”意思是,大崖山突出于众山之间,石多土少,所以,会走出李承箕、李承芳、李承勋那样的杰出人物。郭都贤是湖南遗民诗群中除王夫之外存诗较多、诗艺最工、故国之思最浓的诗人。临走时还有再游大崖的愿望。到清朝帝王康熙爷同样羡慕而至, 在游遍大崖山之后, 还賜赠了气势磅煌的七律《游大崖山》诗宝;“崖山竹影几千秋, 云锁高峰水自流。万里长江飘玉带, 一轮明月滚金球。眼观西北三千界, 势压东南十二州。美景一时看不尽, 天缘有分再来游。” 眼观西北三千界, 势压东南十二州。这里所指的是理学家李承箕、李承芳,名臣李承勋这样的杰出人才。
大崖山的渊源文化名片,主要来自西峤的大崖寺,原为大崖观,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明成化元年(1465),嘉鱼文人李阜(字元春,号鸥宾)入石室洞中读书、讲学,后其孙李端彝(又名李整,初号铁桥,父承箕,子三)继祖业在石洞办义学教书讲学, 自号“石室山人”, 刻于洞门石壁梁上,人称“石室先生”。李阜之子李承芳、李承箕,李田(李阜兄)之子李承勋,都曾随李阜在西峤大崖观读书。度过了幼小的童年。兄弟间都会熟读四书五经, 也误出了各自的求学之道, 特别李承芳和李承箕兄弟, 他两的字名分别叫茂卿和世卿, 为了把大崖山文化名片推向社会, 提高大崖文化知名度,兄弟两就将东南峰和西南峰定名为自己的大号, 承芳叫东峤居士, 承箕称西峤居士。东峤与鹅塘景陵庄鲁铎(字振之, 号莲北, 国监祭酒, 孝宗录修编人。)是丙午同年, 又是老乡, 都是辞官归乡举义学之仕,鲁铎在《李氏宗谱》载有《寄李东峤》诗文一篇;“我于陋巷尽委蛇, 自分鹪鹩足一枝。何事少陵穷未惯,嗔人不寄草堂赀。”后来承箕又自号“大崖居士”, 人们又世称为“大崖先生”。所以, 李承箕的诗文都是以李大崖为著名的, 其三子李整(字端彝, 初号铁桥居士, 后更号为石室山人)诗文以铁桥和石室而著名(大崖山上有座铁桥, 还有铁桥亭, 李承箕还为铁桥亭写了“铁桥亭碑”)。所以, 在《李氏宗谱》见到的石室诗和他氏谱见到的铁桥诗同为李整(端彝)一人所撰。李承箕和其子李整与两浙巡按鲁儒是至交及胜交, 在赠鲁儒的三首诗中有二首为大崖, 一首为铁桥;桥铁(鲁氏家谱载)《赠鲁儒》诗为“清凤满座肃官当。指水盟心在汉江。三异功名夸第一,五经政绩羡无双。向时绕绕关山月,今日依依父母邦,迹远器塵冗俗绝,泉声入耳闻淙淙。”李承箕中举后则无意进仕,以广东江门陈白沙(献章)为师,曾(三)四次步行徙山渡水到广东拜学,专攻理学,回归后在大崖观下侧建书楼,名为“真静所”,读书讲学其中,人称“理学书楼”。李承箕一生为后人留下的文宝《大崖集》共二十卷, 李承芳著的《东峤集》十五卷,对明代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崖山文化名片也被后人讴歌赞美, 一代传一代, 铸造了嘉鱼文史上的一张有份量的名片。李建雄先生在《南嘉文苑·2012.3期》撰文《从山洞走出的文化之家》真是妙笔生辉,美实美哉。《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载:李大崖作诗文下笔立就,若不经意,工草书,人争传阅。《湖北微历史》明·影响历史进程的湖北人,把“嘉鱼二李”李承芳、李承箕兄弟评为明代湖北地区文学成就颇高的文学名家。
注:①李整, 李承箕(教、严、整、虔、改、放六子) 三子, 又名李端彝, 初号铁桥居士, 后更号石室山人。髫年庄重简默, 气度老成。潜心古学, 诗文亦侔于古今作手, 吾父(指李承箕)知而不言。……庚午领乡荐, 再试南宫, 落第。抱五经及道学诸书, 引诸弟入大崖之石室, 更号石室山人。生于成化己亥(公元1479年)年二月二十五日, 卒于正德庚辰(公元1520年)年, 享年41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