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擀面 在乡下,家庭主妇都会擀面。 擀面,和面是关键。把面粉放在大陶钵里,中间扒个小坑,浇水搅拌。如是现擀现吃,为湿面,和面时就多加点水,面团显得软些;如是擀了晒干装起来,以慢慢地吃,为干面,就少加点水,面团和得干些。这软硬全凭经验和感觉,那时,乡下人吃湿面的少。 和好的面团有蜂窝眼,要将面团倒在案板上去慢慢地揉实,倒出去和面陶钵的釉面,像水洗过一样干净。揉面是个吃亏活,手上要使劲,腰身也要使劲,这样揉出的面才匀,没有生面粉,擀出来的面才有劲。直到揉得面团光滑,有亮光,不粘手为止。 擀面用的是擀面杖,擀面杖为木质的圆棍,长约90厘米,直径4厘米左右。上好的擀面杖用的是椿树制作,颜色紫红,手感沉重。 我地属于江汉平原,人们平常都吃大米饭,但家里的扁桶里的干面是少不得的,为的是招待过往的客人。请客和过年,这面条是一定要提前准备的,乡下擀过年面,冬至过后,只要是晴天,妇女们总忙个不停,轮换着你帮我擀,我帮你擀。揉面的、擀面的、切面的、晒面的,面皮扑打案板的声音,人们的欢笑声,成为乡下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干面放的时间长,乡下人往往是多轧点面粉,请得几个人擀就擀一回。 小麦淘洗后晒干,拿到村里机房去轧,面粉分为三道,即头道粉子,二道粉子和三道粉子,余下的麸皮喂猪。擀过年面用的是头道粉子,擀出来的面白,也筋道。二道粉子和三道粉子则以做粑粑为主。 揉好的面团,一下子是擀不完的,要一个一个去擀。有经验的妇女,把揉好的面团放进盆子里,用湿布盖住,免得干面子。要擀时,用刀划出一块来,放在案板上揉圆,其实就像个窝窝头。然后压成饼状,就可以拿擀面杖去擀面了。 擀面的妇女站着弓步,弯着腰,随着擀面杖一前一后,身体也一起一伏,双手随着滚动的擀面杖前推后拉,姿态婉转优美。擀面最怕面团粘合,边擀要边撒上干粉子,也叫小粉,再换个方向把面卷在擀面杖上去擀,保证面皮匀称,案板上也少不了要撒小粉。如此反复几遍,一张簸箕大的面皮就擀好了。 把擀好的面皮用擀面杖卷好,拿到帘子上去晾晒一会,待湿面粉发白,就可以切面了。切面,先是把面皮一层层叠起,切出篾宽,一缕一缕的,再用筷子夹到笸子里,端到晒垫上去晒干。 煮干面也有讲究,先把水烧开后放面,面锅里边起瀑边浇凉水,面才不会煮烂。 在我的家乡,请客或过师傅,早上一餐称为喝面茶,也就是主食是面条。面条用芦花碗盛出后,淋几点香油。主人家怕客人吃不饱,端出炒米往面汤里加,其美味独特。 现在的乡下,很少有人手擀面了,昔日那些穿着围裙正在擀面的妇女,那靓丽的风光渐行渐远,已成为过去,让人回味。 其实,手擀面比机器压的面要好吃。(文·张才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