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市镇:牲猪养殖生态产业链初见雏形 近年来,拖市镇在鼓励群众养殖牲猪的过程中走生态循环之路,全镇年出栏生猪13万头,年均总产值超过1.95亿元,牲猪养殖成为当地富村强镇的一大支柱产业。来看报道: 在拖市镇生猪养殖专业村丁仗村,一栋栋猪舍座落在屋前房后,养猪场内干净整洁,沼气池配套设施齐全。 像聂宜峰这样的专业养殖户,丁仗村全村共有150多户。 以前,丁仗村土质差,人均耕地少,村民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1992年,9组村民潘云平兴办家庭养猪场,当年出栏牲猪二十多头,获利三千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猪能手。此后几年,他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年纯收入达十多万元。看到潘云平养猪赚钱,一些村民也跟着干起来。依靠能人带动,到2007年,全镇生猪养殖户发展到800多户,辐射到周边的双河、太平、新集、吴洲、张丰、夏场、许场、周堤等9个村。全镇年出栏牲猪达到12万头。村民养猪纯收入达144万元,人均增收715元。然而,随着规模的与日俱增,伴随而来的治污问题也成了养殖户们最为头痛的难题。 对此,拖市镇决定引导养殖户发展循环农业,把养殖业和种植业结合起来,将养殖业产生的畜禽粪便用于种植业上,循环利用。2006年,拖市镇整合各种涉农资金,帮助所有牲猪养殖户新建户用沼气池或100立方米的小型沼气池,产生的沼气不仅解决了猪场生产生活燃料和照明问题,还为农户提供了清洁能源。 与此同时,为了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拖市镇还利用生物发酵技术养猪,大力推行零排放生态养殖建设,积极探索,建立“畜—沼—能”的生态养殖新模式,推动了养殖户由传统的散户养殖向现代规模化和公司化养殖的巨大转变。 拖市镇在养殖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发展道路上砥砺前行。2013年,全省首家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中心,市天蓬可再生资源利用管理有限公司在拖市镇挂牌成立,负责对全市的病死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公司总投资3000多万元,日处理病死猪能力达30吨。去年3月试运行以来,月处理病死猪3000头以上。 天门电视台2015年1月5日《天门新闻》或天门广播电视台网络频道2015年1月5日《天门新闻》 font�+iy У�N; " >5日《天门新闻》或天门广播电视台网络频道2015年1月5日《天门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