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谋划中国经济新布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九江是长江经济带重要沿江城市,湖北小池和九江同在长江边,共饮一江水,自古以来人脉相连、地缘相通、产业相补、经济相融,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加快黄梅小池融入九江发展,推动以九江为中心的赣鄂皖沿江开放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我县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共建鄂赣皖沿江新区提出了一些初步思考,仅供参考。 一、黄梅县和小池镇发展概况 县地处鄂、赣、皖三省交界,是湖北的东大门,全县版图面积1701平方公里,人口102万,辖16个乡镇,479个行政村和38个社区。近年来,我县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一元多层次”发展战略,大力实施“高昂城区龙头,起飞两翼,开发三沿,建设四城”的“十六字”发展战略,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小池滨江新区位于黄梅县最南端,地处鄂、赣、皖三省交界,是武汉城市圈、皖江经济带、环鄱阳湖生态圈的交汇点,是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鄂东“桥头堡”。长江黄金水道过境59.2公里,构成通江入海、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版图面积153平方公里,人口12万人,辖59个行政村和办事处。自2012年湖北省政府现场办公会在小池召开以来,按照“省级战略,市县实施”的总要求,省、市、县三级积极推进“一堡四区一镇”建设,即把小池建设成为湖北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的桥头堡、长江经济带滨江城镇开放开发的示范区、九江小池江北新型功能区、中部现代商贸物流区和滨江生态文明建设展示区,成为湖北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滨江明星城镇。目前湖北省联投、省长投、省交投、省鄂西圈投等四家省政府投资平台集结湖北“东大门”,共同打造湖北“小深圳”,小池成为全省最热的投资“洼地”。主要表现在: (一)突出项目支撑。我县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的主引擎,先后投资20多亿元规划建设了北部山区旅游公路、105国道绕城公路,尤其是在沿江地区,新建了沿江一级公路,贯通沿江等5个乡镇,连接我市境内的蕲春、武穴,安徽境内的宿松等县市;先后投入40多亿元,新建改造湖北大道、吴楚大道、大龙路、东港路等路网24条,总里程 45公里,基本完成了新区15平方公里区域内的路网框架;引进省长投新建完工小池5000吨级码头。同时新策划和申报小池过江隧道、刘佐长江三桥、京九客运专线以及小池火车站升级改造等重点项目,通过路网、码头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投资和运营,进一步加强我县交通疏运体系,提升对长江黄金水道的综合利用。 (二)突出产业发展。近年来小池滨江新区通过建园区、筑平台,由引资到选资,实现了新突破。2013年以来招商引资项目22个,协议总投资120亿元,其中工业项目15 个,协议总投资111.4亿元。中部创新科技产业园、哈福医药、大农人、北京睿力恒一、宇洪电讯、凌卓生物、国药控股等一批在建项目竣工投产;玖隆国际安防智慧城、源泰铝业、中捷数控机床、深圳牧人电器等一批落户项目开工建设;百万绽化纤纺、山东如意集团纺织、深圳索佳电子等一批在谈项目签约落户。同时积极引进LNG冷热电联产、LNG加注站码头等一批产业基础项目,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和物流业。积极夯实发展平台,印染产业园、浔阳工业园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三)突出机制创新。围绕“放权搞活、扩权强镇”的总体思路,将小池作为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积极简政放权。共下放行政审批、许可、执法类权限166项到小池,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缩短了办事流程,大大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二是创新财税体制。按照分税制的原则,成立小池滨江新区财政局,设立小池滨江新区非税收入财政专户和土地专户,简化和缩短了资金审批手续及流程,确保了资金到位率。三是创新投融资体制。采取项目融资、土地融资、银行融资、发政府债等多种形式,2013年6月至今共融资15亿元。同时,通过中行、农行、工行、建行、邮政储蓄等小池境内金融机构纷纷增设网点,提高授信额度,扩大贷款审批权限,直接为小池重大基础建设项目和企业融资。四是创新土地管理制度。成立了全国首家镇级土地收储中心,编制了土地利用规划,实现了对区域内的土地实行统一规划管理,统一报批、统一供应、统一登记办证。建立了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计划指标由省级直达小池的“绿色通道”。五是创新民生保障。其中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机制,正在全省试点;拆迁安置区建设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成为全省失地安置的样板。 二、小池与九江跨江合作进展情况 2012年以来按照一个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共享、产业一体发展、公共服务配套的合作思路,鄂赣两省加强了省级高层以及黄冈市与九江市的对接,黄梅小池与九江的跨江合作实现了新的突破。 (一)顶层对接深入推进。2012年以来,两省加强了省级高层以及黄冈市与九江市的对接。省市县各级分别成立了跨江联合开发领导小组,跨江合作由愿望逐渐变为了现实。2012年11月,黄冈市与九江市签订合作框架协议;2013年6月,江西省发改委与湖北省发改委签订了共同支持九江与小池滨江新区跨江合作的框架协议,合力促进“一江两岸”同城化发展迈出坚实的一步;2014年7月份,黄梅县人民政府和浔阳区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深入推进跨江跨区合作开发框架协议》。 (二)规划对接取得进展。目前编制完成的小池开放开发、小池滨江新区和土地利用修编等三个总体规划,不仅充分考虑了小池本身以及比邻乡镇,还着眼了整个大九江,把小池当成九江市江北区来规划,把小池当成九江市江北区纳入大九江发展规划,让小池与九江形成优势互补、产业错位、合理分工、联动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实现同城发展、区域一体。九江市委托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编制的九江市沿江开放开发总体规划中,已经把小池纳入其中,将原有的“T”字型发展格局向北延伸成“十”字型发展格局。 (三)经济合作实现突破。我县积极推进与九江市产业对接融合,除了已经完成规划的九江江北工业园外,在临港产业园成熟园区新策划占地1000亩的浔阳(小池)工业园,大力发展“飞地经济”。目前,由九江客商投资并已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项目主要有:投资1.5亿元的皇朝果蔬项目,已全面竣工;九江信华地产投资5.7亿元新建的信华·滨江华府已开工;滨江房地产投资2亿元的项目已动工建设;投资过亿元的帝景豪庭地产项目主体已竣工;联盛超市已成功入驻小池。 (四)部门互动更加密切。2012年以来,两省上下各级部门就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等方面加大了对彼此的考察调研力度和强度。我县先后十余次组织专班赴九江市考察并召开两地对口部门座谈会,就产业发展、城乡规划、新区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为两地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提供了依据。2014年6月,县发改、人社、经信、交通、物价等12家部门与浔阳区对口部门开展对接,许多领域开始达成合作协议,两地交往更加深入。两地农业、人社、卫生等部门签订了《关于“一江两岸”跨江跨区农业合作开发意向书》、《关于开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跨区合作协议》、《关于建立医疗卫生领域跨江协作框架协议》等三份协议;即将签订的协议有:《九江浔阳(小池)工业园共建共管合作协议》、《九江市人民政府、黄冈市人民政府关于两地旅游合作协议》。同时,两地在九江一桥免费通行、新建过江隧道等交通一体化方面,达成了共同申报、共同争取的共识;另外,金融、通讯一体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五)传统合作基础更加巩固。目前两地合作基础较为成熟的主要是农副产品行业。我县已将小池蔬菜基地建设列入“十二五”重点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了蔬菜、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投入和建设。通过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盘活鲜活农产品市场,巩固了小池作为九江的“菜篮子”地位。2007年两地48家从事鹌鹑养殖、加工、经营的农户联合加盟成立聚众鹌鹑专业合作社,在信息、技术、市场网络等各个方面开展合作,这也是鄂赣两省农民首次正式跨省合作。两地农民相继成立养鸭、养猪、蔬菜、水产、农机等农民专业合作社7个,入社农民2300多人。目前,黄梅小池、刘佐、分路等乡镇的近5万亩蔬菜直供九江,占九江市场份额70%以上。2013年,中部物流园在九江成功举办了蔬菜水果市场招商推介会,浔阳农贸市场内45个商户有38家签约,将摊位搬迁到中部商贸物流园农产品批发市场。 (六)民生合作有了新起色。2001年小池与九江开通了17路公汽成为全国首条跨省公交;2012年年底,黄梅县新农合办与九江市人民医院、九江市171医院签订了针对小池患者跨江治疗的直补协议, 171医院成为湖北首家跨省报销定点医院;同时,在小池中心卫生院增设了转诊审批点,为小池患者跨江治疗提供了便利条件。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在九江就诊我县结算的新农合资金达1.5亿元,我县赴九江市171医院就诊人数占该院就诊总人数四分之一以上;我县医保于2014年初正式与171医院和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实现跨省联网结算,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可凭医保卡在上述两家医院直接进行刷卡支付,免除转院审批、垫付、报销等中间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