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元旦,万象更新。地处海拔540米高山上的阳新县排市镇陈山村,虽然这个山区村寒雾逼人,但该村村委会议室里,温暖如春。“过去的一年,村里加宽了唯一进山的公路,强化了临深谷公路的防护措施,拉通了网络、有线电视,每公里安装了20盏路灯,建起了标准化的村级卫生室,扩建了村委会门前的600米街道并在两旁种上了绿化树苗,维修老下水道800米,新建下水道130米,建设了百亩银杏园,栽种300亩杉树、300米油茶”。陈山村第一书记、县科技局局长邢宏平在向党员和村民代表汇报工作。
阳新县像邢宏平这样兼任“三类村”第一书记的县直科局党政主职有32人。根据县委近期工作安排,这批“第一书记”深入到“三类村”走访农户、调查研究,总结2014年工作,并部署2015年工作规划。
阳新县把软弱涣散村称为“三类村”。县委把“三类村”整顿当作党建工作的重点来抓,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联系“三类村”党组织制度,明确了15名县委常委、党员副县长挂点“三类村”。同时,县委制定了县级领导挂点“三类村”一本账,对“改什么,怎么改”进行登记,明确整改时限、整改责任人、整改措施,做到有的放矢。
为了充实基层力量,县委选派了32名县直科局主要负责人到“三类村”担任“第一书记”。县委要求“第一书记”每月到村指导不少于3次,每年蹲村不少于30天,指导督促抓班子、强管理、谋发展。县委定期召开“第一书记”工作例会,听取情况汇报,分析存在问题,研究相关对策。县委把整顿“三类村”工作纳入党建考评和年度考核,对“三类村”整顿晋级不达标、考核不合格的,“第一书记”不脱钩,帮扶科局不离村。
阳新县委对“三类村”党支部书记进行集中培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对思想保守、能力不强的干部进行撤换,目前已调整“三类村”“两委”班子成员15人,其中调整村支书8人。已引荐10名成功创业人士、4名镇机关优秀干部、离退休干部回村任支书,12名农村致富能人补充进入村“两委”班子。
该县财政支农资金优先立项补助和奖励“三类村”,鼓励他们利用土地、山水资源兴办农业产业化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截至目前,全县共投入资金601.5万元,其中协调专项资金256万元,发展产业项目57个;采取强村带弱村、“先进村”帮带“后进村”等方式,已建立村级帮扶对子23个,发展跨村产业项目16个。
如今,阳新县“三类村”焕发出勃勃生机。据阳新县委组织部统计,“三类村”新发展产业项目110个,培植430个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专业户,引领6100多村民脱贫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