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江西
- 精华
- 0
上士

- 积分
- 886
IP属地:江西省宜春市
|
今人拍照,古人作诗
“拍照真是没个完,等得急人,还有抢镜的,都往上涌。”游客小张看着相机里那张素不相识的面孔,颇为无奈。古人留个念也要等这么久吗?
当然,古人不拍照,但古人可以作诗、撰文、画画,丝毫不比拍照逊色。
最具代表性的是柳宗元,游山玩水之后都能“以文记之”。发现个小石潭,回去就写“隔簧竹,闻水声,如鸣佩环”。视听结合再加比喻,是不是都赶上看一部纪录片了?
同样,孟浩然趁秋高气爽,到岘山游玩,看着满眼秋色,红叶间疏黄,赏心悦目,忽而想起好友,随口吟一句“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远与近、水与天在文字中完美结合,仿佛给友人寄了一张明信片。
古人能吟诗作对,在于静心享受美景,在自然中思考人生,让旅游充实了自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是个吸收和感悟的过程,而非把重心放在记录上。美景在此,“耳得之而为声,目得之而成色”,所以心悟之才归于己,放下相机,不挤不争,我们会收获更多。
今人刻字,古人立碑
“游客爱在竹林中刻字,屡禁不止。”“熊孩子在金字塔刻字。”……刻字行为历来被“讨伐”不止。
其实,现在刻字留念确实是有传统的,古人也爱刻字。不过,古人是在碑上刻字。这种刻字不仅不受指责,千百年后还被保护起来呢。
欧阳修滁州近郊一日游,写了篇《醉翁亭记》,然后有人请了苏轼来誊写刻碑,供后人瞻仰。著名的羊祜将军,因为到岘山上游览,望天际浩渺,顿感人生苦短,不禁悲而流泪,后人为了纪念他,便竖了块“堕泪碑”,让后人也为之感慨。“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在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题诗的不少。不过,古人刻字总是先咏叹一下此行收获的感悟、山水之美,不会直接来套用“某某到此一游”。王安石虽然没有题字,却悟出了“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千古道理。
纪念真不在于字刻得多深,只有感悟和所得,才是对到此一游的最好纪念。把小刀放下,把愉悦带着,思想留下。
今人扔瓶,古人煮茗
法定假日之后,就是景区清洁人员打扫垃圾的“辛苦日”。垃圾成堆,成为文明旅游的难题。让我们看看古人的环保好习惯:
春风细雨中,苏轼拿着茶具来了。看着一城春雨,半壕落花,惆怅且悠然地“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皮日休则在鹿门山上“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烹茶煮水,闻着茶香,吟诗作对发感慨,也是悠然自得。
现在,背着小火炉上山煮水不太可能,但总可以自己沏一杯清茶,带到山上。相比于饮用矿泉水,然后将塑料瓶扔得满山都是,自带茶杯既环保又健康。何况襄阳产茶,有机生态茶园几十万亩,以汉江水煮高香茶,还有几分情趣吧?
请自带一杯茶水,不是闲来无事仿古,只是减少一个塑料瓶,让我们的出游更健康、更有意境和趣味。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