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空闲就忙不迭地上网浏览,一时没上网就感到不自在、不舒服,好象失掉了什么,但每次上网又不知要看些什么,只是匆匆地浏览一番,浏览之后却如沙滩泼水一般,脑海里什么印象都没有,有的只是一些零碎的消息、片断的新闻。但过一会没上网浏览,若有所失的感觉到又来了,好象生怕漏掉了什么东西,又情不自禁地打开网页急急地寻找,结果还是什么都没留下。静下心来后又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和思维都被网络绑架了,所有的人生计划都成了空话。计划中阅读的书籍蒙上了厚厚的灰尘,计划中写作的文章一变不成文字,计划中游玩的风景成了遥远的愿景,计划中拜访的朋友只在网络的尽头。浏览网络成了生活,百度一下成了常态。视力变得模糊了,心情变得浮躁了,思维就得碎片了,思想变得浅薄了,语言应得苍白了,生活变得枯燥了。多次下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但就象一个烟瘾很大的人戒烟一样,戒了三天就又还原了。 在与朋友交流时,大家都有这种相同的感受,都认为,网络让我们变成了只有新闻没有思想,只有知识没有文化,只有浮躁没有定性的平面人,都觉得长此以往,对自己的工作、生活会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都想改变这种现状,但一有时间又都盯在电脑上。 前些时,我年近八旬的母亲老说县城住着不舒服、不开心,吵着要回老家居住,因老家无人照顾,我只好隔三差五地陪着母亲回到乡下的老家小住几日。我的老家曾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风景非常秀丽的小村子,文革前年年都有人考入武大、中山等名牌大学。恢复高考后,又是年年都有人进入高校就读。还曾出过世界闻名的经济学家。文革时我正是少年。就是在老家度过的。那时一个才两百多人的村子因为各种原因开除回家的老师就有十几名,加上一些读了初中、高中后仍在家种田的“回乡知识青年”,让村子里到处都散发出知识的气息。村民骄傲地说:我们村办一所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校都不用到外面找老师。《红岩》《战斗的青春》《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二度梅》《封神演义》《绿野仙踪》等等禁书,也一直在村子中悄悄地流传。村子里总非常热闹的景象,特别是夏天的夜里,塘埂上、稻场中到处都是乘凉聊天的大人,到处都是捉迷藏、玩打仗的孩子。那时的学校都是开门办学,学生没有书本,主要是学工、学农,但村子中浓厚的文化氛围还是让我们这帮孩子获益匪浅。 但近此年来,村子里已没有当年的热闹,更难以呼吸到文化的空气。连60岁以下的人都难得看到一个。中青年人都外出打工了,手中有了钱就到县城、镇区买房子,少数人还在省城定居了。我们回家后看到的是一片冷清。白天,极目可望的旷野里,只有几个白发翁媪在晃动着,夜晚,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早早地闩紧大门,几十栋房子里只有不到十栋透出些许光亮,.偶尔的几声狗叫让村子显得更加幽静。村子里根本没有网络,我又不习惯手机上网。因此,白天天晴时陪着母亲到野外转悠,捡点柴,种点菜或是在院子里晒晒太阳,乘乘凉。夜晚在伏侍母亲睡了之后,就倚靠在床上看着自己带回的《红楼梦》《古文观止》《儒林外史》《围城》《尘埃落定》等书籍。这些书,早年我都看过。但自从网络兴起之后,它们就基本上在书柜中冬眠着。这次把他们带回老家也是为了打发时光。但是读着、读着就有了不同的感受,特别是读到一些精彩之处时,竟情不自禁地反复吟咏,诵读出声,一章读完放下书卷,闭目回味,感觉如饮甘泉,如品佳茗。书中的人物如在眼前,书中的画面如亲身经历。 记得毛泽东曾说过,《红楼梦》至少读五次才有发言权,青年时觉得不以为然,匆匆地读过,好象是为了了个差事,增加点谈资,读完之后,觉得一部《红楼梦》就是吃吃喝喝,玩玩乐乐,赏花斗酒,填词赋诗,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也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这次重读,感觉完全不一样了,既看到到了作者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心理感受,也看到了富贵家族的兴衰和成败,还看到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必然。对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在写作思想、写作风格上的明显差别也有了很深的感受,难怪毛泽东对《红楼梦》极为推崇。 在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时,不禁读得潸然泪下,对司马迁遭受宫刑之辱后的那种“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的心情有了深切的理解,对其为了实现完成《史记》“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的执着精神极为崇拜! 《儒林外史》《围城》则让我看到了不同时代丧失了人文精神的知识分子,为了一己的私利,人前之乎者也,道貌岸然,人后丧德辱礼,廉耻全无共同的丑陋一面。而唐诗宋词元曲的吟咏,则让人口齿留香,心肺心津。 就这样从县城到老家,又从老家到县城,来来往往,几个月的时间,我把带回的书籍基本重读了一遍,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思维变开阔了,思想深邃多了了,精神清爽多了,看问题、想事情角度都比以往大不同了,写文章也顺手多了了,更让人欣喜的是:那种离开了网络就浑身不自在,不上网浏览就会若有所失的感觉也渐渐的消失了。 这也让我体会到,经典到底是经典,如果说书籍是我们的精神粮食,那么经典就是精神钙片,它丰满我们的心灵,强壮我们的骨骼,厚实我们底蕴。这也理解了古人所说的“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度量要宏,熟读五经诸史。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的感慨。但读经典就需要沉得下心,静得了神,耐得住寂寞。要用手捧着一页页地读,用心想着一句一句的咏,而这些只有厚厚的纸质书籍才能给予。从此后,我要保持这种读书的方式,制订一个读书计划,让更多的经典成为我的精神钙片,为我的心灵导航! 读书就是静心好,还是经典养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