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少尉
 
- 积分
- 1100
IP属地:湖北省孝感市
|
转自人民网
纪 玉
2015年01月16日15:41 来源:新民晚报 原标题: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缺乏资金投入,施工中的建筑就成了“烂尾楼”;缺少持续关注和责任追究,还在发展中的新闻往往没了下文,成了“烂尾新闻”。每到年底,总会有关于“烂尾新闻”的盘点。新华社组织网友推选出2014年十大“烂尾新闻”,河南艾滋病拆迁队、停车费去哪儿了、湖南公职人员射杀村妇……无不是媒体曝光,公众聚焦,政府回应,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在信息大潮的裹挟下,再热的新闻也会在时间推移中逐渐变冷,或是被其他令人瞠目的事件夺去公众的目光。而这条传播规律,俨然成了一些部门和单位实践“拖字诀”的“理论基础”:应对舆论监督,只需在新闻还“热乎”时稍作应付,等“新闻”变“旧闻”、“热点”成“冷门”,就可不了了之。所谓“你使三板斧,我打太极拳;你耍回马枪,我念拖字诀”,拼的是耐力、注意力、记忆力。
既然如此,新闻媒体首先就有责任不让这些新闻沉寂下去,消失在公众的视野中。事件的责任没有厘清、责任人没有处理、制度漏洞没有补上,这条新闻就还没有了结。媒体当然有很多公共议题要关注,不可能对某一条新闻始终投入大量资源进行追踪,但给予一定程度的持续关注,还是可能的。舆论监督有始有终,才能体现力量和价值,这也是维护公众知情权、履行媒体社会责任的要义。舆论监督不能只追着热点,大家热闹一阵就散去,那些“烂尾新闻”体现出的推诿扯皮、制度缺失,同样应该是舆论监督的对象,应施以持续的压力。
何况,真以为公众的记忆力不好吗?新华社此次“烂尾新闻”盘点,正是由网友推选,说明大家都记着呢。一些部门和单位以为把新闻“拖”冷了就万事大吉,殊不知政府公信力就这样被慢慢耗损。他们很会“应付”舆论监督,知道一言不发、不说不错已经行不通,便在媒体曝光后的“第一时间”予以回应。态度是好的,后续是没有的。“表态快、处理慢,发布多、真相少,重道歉、轻问责”,这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危机公关。没有责任追究,没有制度完善,这样应付舆论监督有何意义?应对舆论监督的效果,不能看是否平息了舆论,而要看是否完成了应有的责任追究,是否找到了亡羊补牢的解决之道。但在现实中,“应付”的做法居然大行其道,说明我们的信息公开制度和问责制度,包括对新闻“烂尾”的问责制度,还不能让一些责任人感到紧迫性,还不能倒逼他们担起应尽的责任。热点事件背后可能有利益纠结,调查处理也可能遇到“硬骨头”,这既需要完善监督问责制度,给予外部推动,也需要责任人有所担当。
希望新的一年,少一些“烂尾新闻”,也希望盘点“烂尾新闻”的这条新闻,不要“烂尾”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