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走在黄梅的街头巷尾,总能闻到屋檐下、竹竿上挂着的一串串红白相间的香肠散发出诱人的香味。香肠,也叫腊肠,是民间的一种传统美食,因香味浓郁,肉质紧密,瘦肉不老,肥肉不腻,吃起来很可口而受到老百姓的喜爱。每到寒冬腊月,黄梅县城乡各地许多老百姓都趁晴好天气自己灌制或者请人加工香肠。
这几天,每天都有许多提着菜篮子的市民在黄梅镇西河桥头的香肠加工店买肉加工香肠。听业主蔡老板讲,每天他光猪肉就要卖2000多斤,家里从早到晚5,6个人加工灌制香肠都忙的不可开交。
在香肠加工店我了解到,现在用机器加工香肠的人多,而用人工制作的少。灌制香肠的过程是一条流水线作业——首先要挑选合适的猪肉,称好之后先清洗;接着将净肉放在绞肉机里打成肉丝后,再将适量的盐、味精、料酒等调料,倒在肉丝上麻利地搅匀;最后是灌肠,这个时候通常是两个人协作,一个人将肠衣仔细地套在机器出口,另外一个人再往灌肠机里喂肉,边灌边扎,一串串香肠就成型了。在这个过程中,猪肉的选择十分重要,它对香肠最终的口感起着关键作用。瘦肉和肥肉比例有着严格的要求,一般是7:3。瘦肉较多,肥肉较少,这样搭配在晾晒过后能够达到一个很好的口感。
在店里从事10多年香肠加工的李阿姨讲,香肠用的肉有讲究,一般是猪的前腿肉比较好,它那个底肥,底部的肥肉比较薄一点,那么它做出来的效果就好一点,如果说是后腿肉的话,精肉是多,但是它底层的肥肉太厚,做起来可能比较油,难晒干
黄梅人喜爱香肠,很大部分原因是它咸香的口感,以及易保存的特性。各家各户一般会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制作美味的香肠。李阿姨做香肠是用四川重庆料大红袍为主料。再加些鲜料,或者是五香粉之类的。
香肠做好后,不能直接食用,要用竹竿子串着挂在通风的地方,香肠最好垂直着挂,让每一面都均匀风干,晾的时候要用针或牙签把腊肠表面上的气泡给戳破,不然,晾腊肠的时候肠衣可能会破裂,晾晒大约半个月就可以蒸或者炒着吃了。 腊肠,鲜美可口,不仅老百姓的餐桌上有它的身影,就连那高档酒店特色菜中也少不了它。那阵阵弥漫的香气或许是乡情、亲情,更有股四季丰收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