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甲午八日”之谜 第一部分:说明 本文写作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后文简称甲戌本)为真本作为论证前提,如果读者以为甲戌本是伪本,则可以跳过此文不看。在论证时,只涉及甲戌本的有关情况,对后面己卯本、庚辰本以及程高通行本,不作评说。如果以后有机会,见到那些本本,发现新问题,再写文章与大家交流。 第二部分:正文 一,甲戌本的由来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一回中有一段文字“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据此,世人便将这个本子称为“甲戌本”。 甲戌本凡例前有“刘铨福印”和“子重”等三枚印章(另外一枚印章不知何字,是以不表)。说明甲戌本由刘铨福收藏过。 刘铨福何许人也? 刘铨福,生卒年月资料不是太详细,只知出生于清道光年间,卒于光绪年间。大兴人,即今北京市大兴区。此人喜欢收藏书籍,还喜欢绘画。现在北京的市场上还有他的画作拍卖。 据说甲戌本不是刘铨福亲自收购的,而是其父亲刘位坦从鼓郎担上收购的。鼓郎担就是摇着拨浪鼓挑着针头线脑沿街叫卖的那种人。他们也收购物品,有时候还收到“宝贝”,于是贵重其价,不是出得起钱的人,他们是不会出手的。 刘铨福的父亲刘位坦当然算是有钱人的系列。所以他从鼓郎担上收购了甲戌本。 刘位坦,生于1802年,卒于1861年,字宽夫,号后园,清朝著名藏书家、画家。 之所以要摆出这父子俩个人来,是因为他们收藏了甲戌本,对红楼梦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仅借此地,笔者向这两位前辈表示由衷的敬意。 刘家后来可能是没落了,于是大量的藏书便流向市场。过了不知几世几劫,这本甲戌本辗转到了著名的红学家胡适的手里。 胡适,生于1891年,卒于1962年。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民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新文化的倡导者,而且还是著名的收藏家、红学家。 胡适是考据红学理论的奠基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家世考证,基本上都是他说了算的。后来,周汝昌先生也加入了胡红学的潮流中,成为胡周红学两大骨干力量。 传统考据红学成果多半是他们二人的汗水结晶。 胡适之先生在1927年间得到甲戌本后,写下了有名的《红楼梦考证》一文,成为传统红学的奠基石。 对于胡红学,本人知之甚少,不便作过多评论,不说也罢。 二,甲戌本的时间信息 本人看甲戌本时日尚短,经查,甲戌本至少透露了三个时间点: 其一,甲戌; 其二,壬午除夕; 其三,甲午八日。 本文将研究这三个信息的价值。 三,甲戌的内函 先来看一张甲戌本原本影印图片: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892.tmp.png 再三声明,笔者以甲戌本为真本进行论证,如果认为甲戌本是伪本的读者可以不看此文。 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红框中(红框是笔者所加)这样一组文字: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这组文字表达了这样一个信息:至脂砚斋于甲戌年抄阅批书时,仍然用《石头记》这个书名。 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 当然是有原因的,请看这一段文字:因空见色,由色入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这一段文字说明什么呢?当然是说明《石头记》这本书曾经有过数种不同的名称,但脂砚斋于甲戌年抄阅重评时,仍然用《石头记》这个可能是最开始的名称。 那么这个甲戌年到底指何年呢? 查清代年号表,在清康雍乾嘉四朝中,称甲戌年的是这么几个年头: 其一,乾隆十九年,即公元1754年。 其二,康熙三十三年,即公元1694年。 其三,嘉庆十九年,即公元1814年。 再往康熙前面找,那便是1634年,往嘉庆后找,那便是1874年,这两个年份基本上没有什么意义,所以,不用费那个神。 只说这康乾嘉三朝的甲戌年。而在嘉庆十九年即公元1814年时,程高的通行本已经遍天下了,所以,嘉庆十九年也是没有意义的,可以去掉。这样便只剩下康熙三十三年和乾隆十九年了。那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到底是哪一个甲戌年呢? 笔者可以肯定地说:康熙三十三年。即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年份是公元1694年,这一年旧历称“甲戌年”。决不是胡周传统考据出来的1754年,虽然1754年也是“甲戌年”。 个中缘由在后文中将进行论证。 四,“壬午除夕”和“甲午八日”新解 我们还是先来看图片(图片中红框为笔者所加):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893.tmp.png 这是第一张,再来看第二张: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894.tmp.png 将图片上红框中文字抄录如下: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不遇獭头和尚何怅怅 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本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 甲午八日泪笔 这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原始文字,下面我们把标点标上,再作一番解读: 原文: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不遇獭头和尚,何怅怅。 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本?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 甲午八日泪笔 意译: 能解此书(《石头记》)才会流出辛酸之泪。壬午除夕,书未成(意指两方面,一是书未写完,二是指完稿但没有交付刻板发售),芹已经泪尽而逝了。我由于经常哭芹,泪水也差不多流尽了。每每意下寻觅青埂峰,再问问石兄(那书中故事结局如何),但我没有遇到獭头和尚,多么令人惆怅呵。 从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生出一曹雪芹一脂砚斋,(写一部书)这本书不管叫什么呢?我们俩人在九泉之下也了了心愿了。 甲午八日,我流着眼泪写下这段批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