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451|回复: 2

[文学评论] 一梦永恒——序张平阳诗集《别梦依稀》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67

112

主题

5919

帖子

7469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7469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5-1-23 20: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梦永恒
                                                                     李建华
     

    诗集《别梦依稀》排印稿放在案头几个月了。朋友交代一定帮作者写个序言。由于各种原因,一直迟迟未能动笔。
   一般而言,解读诗人和诗歌注定是件十分冒险的事情,更不要说是在对诗人的状况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这很容易造成双重的误读:既误读了诗人,又误读了诗歌。但朋友之托殷殷,无法推却,只得勉力为之。
我们知道,几乎所有的女性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都带着与生俱来的女性色彩,而这种女性色彩又在很大的程度上表现为对爱情纯真理想的青睐,女性总是会通过爱情,或者说是对理想爱情的写意来达到凸显自我的目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爱情成为女性经常性的言说空间,爱情也成为女性的最终象征与意义符码。如果说对于男性而言,爱情只是一种可能事件的话,女性则将它视为必然的仪式,并藉此寻找自己身体和心灵的皈依。正如王安忆所说“人通过爱情走向成熟......对于女性来说,爱情就等于命运。”然而《别梦依稀》这部诗集中女性的角色意识,在我看来并不是表现得特别充沛和明显,而是让位于一种人情事像的“总体性解释”的观察和思考,是诗歌对精神的抵达、关注和成全,是精神对庸常的安顿、命名和超越。
  “岁月的潮汐涨了又落/季节的候鸟来了又走”,然而“你怜悯的目光/仍然在打量我艰涩的旅途”(《应答红尘一笑》),在诗人的坚守面前,她确信“岁月的尽头/有宿命的那个人”在黄昏的路口等候。时隔一年后创作的《等着你来》中诗人写道“端坐在渐渐老去的时光里/思念的种子一次次破土/ 长成参天大树/枯了又荣/荣了又枯”,时间在树的枯荣中一去不复返,而此时诗人的等待从被动转为主动,从行走的姿势变成原地守候,“我的心却死死钉在今生/苦苦等着你”(《等着你来》)。等待的这一刻是永恒。时光的永恒在诗人的表达中可以解读为对于时间逝去的一种常在与不可逆转的永恒。身边的人来了又走,来时“春风随之拂面”,走时“残雪停止消融”,季节的更迭不曾亏待世间任何人,“一天就是一天”。(《心海遗珠》)。
    在广袤与永恒流逝的时光中,在万丈红尘之中,只剩诗人单薄的瘦影,一直在行走,却一直未曾抵达。“洞穿上下千年/在时间的黑洞中/我看见渺小的自己/ 青衫单薄/行乞无门”(《沉默》)。因为作为“一叶孤帆”似的存在,诗人自己“永远没有停泊的港湾”(《我该如何回头》)。在无情岁月中体味到的孤独以及灵魂的无处安放,轮回一年又一年,不论是众人口中的“人生苦短”还是“岁月蹉跎”,“一年又一年的今天/我依然故我”(《〈写在L的生日》)。这是诗人在面对时间流逝时做出的选择,“我依然故我”,掷地有声,细细思量而又不免品出一番无奈。时间的流逝永远不可逆转。《一个人的除夕》里,诗人感叹道“去年是这样/今年还是这样/明年/我真的担心”,担心的是年华逝去而理想未达?是一腔真情却又无处安放?最后诗人写道“不能再这样”,有酸椘也有希冀,是总结也是感想。
    毕竟是女性诗人,《别梦依稀》中也有一些有关爱情的诗篇。但爱情却升华为一种理性的思考。“流放”、“行乞”、“囚牢”、“虚妄”、“刑期”———这些词语在多首诗歌中反复出现,恍若有“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感受。世界依然精彩如常,候鸟会迁徙,树木会生长,而诗人却无法突破无形的枷锁,这枷锁便是“爱”。“让我以爱的名义/坐穿牢底/直到你签署一纸手令/特赦我一生的刑期”(《永远的囚徒》),诗人可以为爱献出自己的一生,那个整本诗集中不断出现的“你”拥有将她特赦的权利,诗人仿佛是那个抒写对象的囚徒,而实际上,诗人是被爱囚禁,并甘愿作为爱的囚徒至永久。“我的诗被涂满虚妄/热烈而卑微”(《依旧等待你归来》),虚妄的是看似不切实际的对于爱的绝对幻想,炙热的爱,在所投射之人的身上却是卑微。俗世生活中人人穿上伪装的外衣,而再多的伪装依然不能改变爱无回应的忧伤情绪和累累伤痕。
    对爱的炙热追求,作为爱的囚徒的诗人有一种永不疲倦的呼唤:“我和我影子频频举杯/彼此诉说着对你的思念”(《有一种呼唤永不疲倦》)。这思念的道路看不到尽头,荆棘丛生,却盛开着沧桑的温柔。“我会留下遗言/一切丧事从快从简/如果 必须有块碑/必须刻一些字/我决定借用/只要我们住在彼此的心里/死亡也不能让我们分离”(《残章》),爱情可以穿越生死的界限,这是诗人对于爱情,对于人生的一种美好愿景,而这种向往求之而不可得。对于忠贞感情的向往,以及自由灵魂的追求化为的诗句,将诗人的主观情感表达升华为一种理性的思考,“所有的思维都是老调重弹/枯萎就是枯萎/死亡就是死亡/不再惦念/被谁采摘/或者安葬”(《别梦依稀·残菏》)。诗集的创作时间跨度三年多,作者对于爱的态度依旧偏执,但也渐渐多了些释然。”“生命无非是来来往往/消逝或者复活/都是错过”(《别梦依稀·救生》》)。诗人对于“爱”的追求也是持久的,爱的永恒为诗人提供了不竭的创作源泉。
诗集中也散见几篇关于亲情的诗作:“背负所有不能承受之重/我孤帆远行/ 唯一背不动的/ 是母亲的万千叮咛(《母亲节寄语》)”;“父亲的一本薄子/记的全是一些流水.......如今  父亲累了/坐在镜框里休息”(《薄子》);在《今日冬至(组诗)》里作者展现了同胞之情,超越血缘的亲情,以及诗人作为一个母亲对于儿子的关心。虽然这些诗歌在整个集子中占着很小一部分的篇幅,很容易被人忽略,但这些诗句中的情谊丰富了“爱”的含义。也显示出诗人对于各种情感捕捉的细腻和敏感。
    张平阳无疑是一个对诗歌有着自我见解的作者,在《洁癖》一诗中,她这样写道,“比如  我写诗/除了眼睛和心/决不允许女人的其他器官/出现在字里行间/即便如此/我的洁癖时有发作/用墨汁把那些字再三清洗/直到避重就轻/浅尝辄止/患病不是我的错/我的错在于/甘愿被传统桎梏/只能伸/不能屈”。这表露了她对于自己诗歌创作的一些追求,如纯洁干净,用词典雅,情感凝练,有复归传统的古典主义审美倾向。在另一首名为《代价》的诗中,流露出她对诗的热爱,“抚摸诗集上自己的名字/如儿时砍柴时/不小心抓到一把芒刺/一半是皮开肉绽的疼痛/一半是劳有所获的欣喜”,而对于旁人的偏见和指责,她用一贯温柔又坚韧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爱好,她说“于是  诗歌就像一个没爹的孩子/由一个病态的母亲独自喂养/一直蹒跚学步/囊中羞涩”,这是她的难为情,也是她的执着。我们有理由相信,假以时日,张平阳会在“时光”与“爱”的诗意世界里走得更远,生长出更多让人产生共情的坚实力量。
         
    李建华(著名评论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9

92

主题

4141

帖子

5125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5125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5-1-24 00: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恭喜平阳公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2

307

主题

716

帖子

1761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761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5-1-29 21: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真好,果真不愧是评论家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