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黄梅“农”味浓
曹锦军 “回溪曲蹬绕高歌,知是樵人下薜萝。我亦夕阳归去晚,一肩担得白云多。” ————清· 石朗《多云樵唱》 【一】 “哦嘿、哦嘿、哦哦嘿”,夜幕下,焦墩上,火在熊熊,舞在擦擦。6000年前的长江流域湖北黄梅濯港河右岸岗地上的一群古代先民,正在头人的带领下,10来个成年男女个个头上戴着柳条扎成的帽儿,颈上戴着贝壳和水晶砾石串成的项链,身上围着树皮或各色各样的兽皮,赤着脚,在那红烧土上用色彩各异、大小不一的鹅卵石精心摆塑而成的石龙四周,手拉手尽情地手舞足蹈,这是他们在用独特的方式庆祝第一次种植稻谷喜获丰收。 “长江流域第一龙”的新石器时代焦墩遗址位于黄梅县濯港张城村蔡家墩的西面,遗址于1983年文物普查时发现, 1993年6月,合(肥)九(江)铁路建设纵贯该遗址,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黄冈地区博物馆、黄梅县博物馆联合组队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用卵石摆塑而成的巨龙图腾。同时出土的还有卵石摆塑的鱼、龟、蛇等动物图案和西周青瓷豆等。 其实,黄梅在一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繁衍生息。位于黄梅县杉木乡黄塝村刘伏一墩西侧的张山遗址,是整个鄂东地区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方,面积约1000平方米,是旧石器时代古人打制石器工具的制造场,这些古遗址说明黄梅古文明历史很悠久。 从焦墩出土的大量陶器可以看出,活跃在黄梅一带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最原始的农耕生活,他们除了狩猎,也以谷物充饥。聪明的人类用石头绑在木棍上制作了石斧、石铲、石锄等劳动工具,并种植了以粳稻为主的籼粳混合物。到了收获的季节,就用带有篮纹纹饰的夹砂红陶,灰陶盛装。就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岁月更迭中,黄梅在古人类农耕文化进步的同时步入了人类文明时代。 【二】 (男)手拿冲担上山坡,边爬山坡边唱歌,青松翠柏常作伴,单身汉子心不多,只想讨个好老婆。(女)妹在房中织綾罗,郎在坡上唱山歌,山歌唱了十二遍,绫罗织了十二梭,边织绫罗边唱歌…… 这首《手拿冲担上山坡》就是黄梅劳动人民一边生产劳动,一边对唱的民歌小调。黄梅是黄梅戏的发源地,地处吴头楚尾,吴人好唱、楚人善歌的风俗传统在此交融。人们不仅过年过节唱歌,对歌,就连耕田、种地、砍柴、采茶、放牛时也要哼上几曲。 冲担是什么?是一种荷担的农具,是樵夫三宝之一,另外两宝是柴刀和柴耙。冲担两头尖,用铁皮包住,中间圆。一般用松柏等硬质而又有韧性的、且较直的木料做成。常常用于担柴禾、稻捆、麦捆等。 在黄梅古十景中就有“多云樵唱”,是指樵夫在多云山上边担柴边哼唱。在那山高云深处,樵夫们用柴刀劈树枝,然后用竹篾作箍将树枝捆成圆形箍柴。再用柴耙收拢散落铺地的杂草、树叶。然后捆扎好,用冲担冲进去,一头一捆柴,挑在肩上晃悠悠回家。挑的时候身体要保存平衡,否则一不小心人就容易摔倒。挑着挑着,有点孤寂,就唱了山歌,日久天长,这许许多多樵夫在云雾缭绕的多云上担柴唱歌也就成为了当地人的一景。 【三】 黄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国家粮、棉、油生产重点县。这里男人朴实勤快,女人心灵手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梅挑花就出自这里。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黄梅戏《牛郎织女》充分再现了古代中国农耕社会男耕女织的时代特征。 黄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刺绣重刺,挑花重挑。相传起源于唐宋时期,成熟于明末清初。黄梅孔垄、新开、蔡山、分路等产棉区的棉花品质好,适合挑花。传统挑花一般就地取材,大多人用自织的大布,再染成藏青色作为挑花坯布。挑花用的线,多用自纺的单色线,这样成本低,效果好,又耐用。主要有被面、床单、门沿、方巾、围腰、衣裤、鞋垫、枕头等。 挑花用来绷住挑花布的圆形纱框,很具有黄梅特色,是用竹篾弓成的圆弓,可以把挑花的布拉撑。这个小小的工具凝聚了黄梅人的智慧,圆形纱框不但轻巧,也便于女性携带方便,所以挑花的人也自然多了起来。 “黄梅有女皆挑花”,在过去黄梅女人一般从小就开始学挑花,一直做到出嫁。出嫁时的头巾、汗巾、花带、鞋带、枕巾都要出自本人之手。所以挑花是衡量一个女孩子聪明智慧、心灵手巧的标准。不会挑花的姑娘,被人叫做“整巴掌”,会被别人瞧不起的。 【四】 现在的人生活生产中交通工具除了汽车、摩托车、自行车、板车,可许多人一定没有见过一种独轮推着的车。推车,其实就是独轮车,俗称“线车”,是在近现代交通运输工具普及之前,一种轻便的运物、载人工具。车轮为木制,将车盘分成左右两边,可载物,也可坐人,但两边须保持平衡。在两车把之间,用绳索作为“车绊”,驾车时搭在肩上,两手持把,以助其力,独轮车一般为一人往前推,东西重时,则前拉后推。由于车子只是凭一只单轮着地,窄路、巷道、田埂、木桥都能通过。这样非常适用于农村生产运输,由于是单轮,车子在地面上留下的痕迹,要么是一条笔直的直线,要么就是蜿蜒如蛇的曲线。 “手拿遮阳伞, 瞒开众人眼, 走出张家湾,车子推得欢……”这是黄梅戏《张二女与於老四》中折子戏《推车赶会》张二女坐在於老三和於老四推车上的一段唱词。 在古代,由于许多女人都裹足,不方便远行,一般家庭条件一般的女性出远门或者回娘家乘坐的交通工具就是这种独轮车。上世纪80年代初,这种车子就很少见了,如今几乎在人们的视线里销声匿迹。那种几千年来“妹在车头坐,哥在车后推”一前一后,一静一动,小两口的浪漫不是现在年轻人所能体会出来的。 【五】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曾几何时,那松土的耙、抽水的车、遮雨的蓑衣这些传统农具已在农村渐渐消失,它们都历经岁月磨砺,愈显古朴淳厚,镌刻着文化的符号,印记着时代的标识,见证着文明的进程。如今的黄梅早已告别了刀耕火种的时代,也没有“养牛为耕田,种粮为吃饭”的观念,处处是现代农机轰鸣给力农业发展的场景。 近年来,黄梅县紧扣县情,坚持“高昂龙头,起飞两翼,开发三沿,建设四城”的发展战略。通过大力建设农机化示范基地,引导农民购机、用机,带动农业丰产增收。建设以水稻育秧插秧机械化推广应用为主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到2014年11月底止,全县农业机械化总动力达到50万千瓦,比2013年的45.6万千瓦,净增长4.4万千瓦,增幅达到9.6%;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2%,比2013年的71.5%提高0.5个百分点;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840万元,比2013年净增加83万元。 一组组生动的数字告诉我们,黄梅的明天将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