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62
上尉
  
- 积分
- 5722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
本帖最后由 观尔 于 2015-1-26 03:54 编辑
也说“余秀华诗歌现象”
——虎尘文化随笔之二十四
【本文关键句提要】而这个“性感诗” 的特征,却在诸媒体的报道中被淡化了和省略了。在所谓主流媒体的轰然怂恿下,本来就缺少个见的网众,也盲目加入其中。如此的怂恿现象,仿佛上海蹂踏事件的另一种形态的呈现。
自中国诗坛“泰斗”《诗刊》推介湖北钟祥籍脑瘫女诗人余秀华后,网媒和纸媒相继报道和转载。就连中国电视大鳄CCTV也在新闻频道滚动报道,更为奇特的是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报早读栏目转自了《人民日报》( 2014年12月22日 14 版)的“受《诗刊》邀请,脑瘫女诗人在人民大学朗诵自己的诗歌”的报道。
“余秀华热”,由平民性的网络相互传递,升至主流媒体的关注,说明了什么呢?依我之愚见,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文艺创作为谁服务?其二:文艺创作怎样服务?其一:“文艺创作为谁服务”的问题,自从文学有了“政治性”和“人民性”以来,在很长一段时期,就被定格下来了。文艺创作的方向好不容易“立正”了一段时期后,网络科技的诞生,迅速改变了这一“立正”的格局。
多媒体打破了单一口径的传播途径,使文艺创作的生态和形态,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对于文艺创作的作品的认知和理解,也由“政治性”和“人民性”,转变为“网友性”和“大众性”。文化传播呈现的多元化和丰富性,使得为“政治性”和“人民性”的文艺服务对象向更具体而小众性的平民意识集合。余秀华的诗,导致“余秀华诗歌现象”的文化现象,正是基于上述因素的结果。
诗歌,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种,作为文化范畴内的一种文化,它也承载着传播正负值能量的责任和担当。表现什么?不表现什么?取决于作者的人生经验和审美趣味。余秀华的诗,从审美价值而言,绝大多数都缺少审美性的原素。甚至于完全不具备形象思维逻辑的诗歌,大量存在于其作品中,有些诗歌几近神智不清的梦呓(详情句例请看其诗作,在此不赘引了)。
然而,她居然走“火”。在媒体(含网媒和传统的纸媒刊媒)人气日趋匀衡和抗衡,衰微和式微的今天,把一个脑瘫写点儿小诗的女人,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着实令正常人匪夷所思。余秀华的诗歌,为什么走“火”呢?其主要是因为其写了大部分的“性感诗”。
我在东湖社区荆楚文坛点评她的“性感诗” ,我说:性感,也是一种情感,而且是最原始的情感,它是人类的共性。“性感诗”,也是诗歌内题材之一种。很多人怕写,或不敢写。而有的写出来的,要么是没有“声色”,要么是没有“冲动”。没有这两样,诗性的美感岂会出来?余秀华的“性感诗”,具有这两个特征。此类题材,在“东坛”,首屈一指,是一道不可忽视的“风景”。望长久坚持,纵深发展下去。“坚持”,就是一种“风格。
“性感诗” 正是其诗的主流题材,正是其顺应了平民大众的审美趣味。余秀华作为非正常的女人,而又具有正常的女人的性意识和感觉。她在不能够如正常的女人那样正常性地性生活时,性压抑情绪,必然需要渲泄口。于是,最容易,最简单的表达和表现这种情绪的方式“性感诗” 就呼之而出了。有人颇具挑唆的口气,称我并未读懂其诗(这样的诗歌,还需要读懂吗?)。
“性感诗” ,作为平民大众持续关注的审美趣味,在余秀华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认同。而这个“性感诗” 的特征,却在诸媒体的报道中被淡化了和省略了。在所谓主流媒体的轰然怂恿下,本来就缺少个见的网众,也盲目加入其中。如此的怂恿现象,仿佛上海蹂踏事件的另一种形态的呈现。文艺创作为什么服务?在这样的语境下,倾向了为庸俗化的平民意识服务,为人气日趋匀衡和抗衡,衰微和式微的媒体服务。
其二:文艺创作怎样服务?文艺创作怎样服务的问题,专家和学者关于这个话题的文章多如牛毛。讨论的焦点,大多数着眼于其形式(形式包括各类艺术的体裁)。在我看来,怎样服务的问题,不仅体现在体裁上,还体现在主题内涵上。本文的主题内涵,不是专指所谓正能量意识的,而是指具有审美性原则的,遵循了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的,符合艺术欣赏性原则要求的。
余秀华的诗歌,不能说是下流的,但可以说是低级的。诗歌语词的使用过程,不仅缺少语文常识性不应该出现的错误,而且还缺失诗性形象的逻辑性(具体例句详看其诗,在此不赘引了)。我一直认为,主题内涵没有贵贱之分,只要你正确地遵循了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审美性地呈现其艺术特征,才具有艺术性的诗性特征。
余秀华的居然的被炒,再一次警示和警醒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们和媒体群体们:不要把同情残疾人的态度等同于艺术情趣的原则性,这样的同情,不但会伤害余秀华本人,更重要的是伤害了文艺创作怎样服务的问题和文艺审美倾向朝什么方向发展的问题。余秀华本人,也要清醒地自省:小心掉进媒体报道的“温柔陷阱”里。
2:32 2015-1-26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