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武穴开发“匡山西游文化”提几点建议
——在武穴“匡山与西游记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
对旅游者而言,武穴是个好地方,山好,水好,空气好,美食好,山清水秀,物产丰厚,有非常好的环境可供休闲,有非常多的特产可供品尝,在这里可以小住几天,恢复疲劳,也可以常驻数月,颐养天年。所以我认为,武穴市委市政府提出在本市远景建设规划中列入“西游记文化”的开发,并召开了这次“匡山与西游记文化研讨会”,很有远见和气魄。会议汇聚了各地文史、民俗和西游记文化研究专家,为具体落实市委市政府的设想集思广益,出谋划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设想,也是值得肯定的。我也就此发表一点意见,供领导决策参考。
第一:武穴的文化积淀可以利用,值得开发
武穴对于外界也许有点陌生,但如果说到历史上的广济,我们立即就会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文化氛围。具体内容,武穴的领导和同道比我们熟悉,也已经整理出翔实的资料,不用重复。我想说的第一点是关于出吴承恩这张文化牌的可行性。 吴承恩曾经有过“荆府纪善”的职务,已经是确凿的事实,有可靠的文献支持。关于吴承恩是否确实到任的问题,曾经有过争议,主要是缺乏证据。因为缺少资料证明,因此有人认为吴承恩没有到过这里,也就是没有实任。但实际上,没有看到证据并不意味吴承恩就一定没有来过这里,证据是要找的,是要靠我们发掘的,当年胡适刚刚研究吴承恩时,他找到的关于吴承恩的资料只有短短的四行字,但现在我们不是已经知道很多了吗!经过我们这些年的努力,关于吴承恩到任的问题其实已经不是问题,我在整理《吴承恩集》时发现了许多旁证,一个旁证的影响也许不足够,但旁证多了,也是可以确认答案的。比如,我发现,吴承恩理论上应该在荆府任职的那两三年,但这期间我们没有发现一首(篇)他的可以确认年代地点的作品,真的没有吗?不可能的,对吴承恩这位高产的文人而言,两三年没有作品是不可想象的,合理的解释只能是我们没有对上号。而另一方面,我又发现,吴承恩诗文中有许多无法系年,也就是无法确定是哪一年在哪儿写的,而这些诗文又都与他湖北蕲州的经历不冲突或者是带有蕲州的背景,比如《送人游匡庐》、《送人游洞庭》,在吴承恩到过的淮安送、在南京送、在北京送都有点不可理解,但如果是在蕲州送不是很合适嘛。这样看来,吴承恩在蕲州期间的诗文应酬应该就是那些带有湖北背景的东西,过去我们没有想到他曾经到过湖北,所以觉得都对不上号,但如果假定他确实在荆府呆过一段时间,那就顺理成章。还有就是那首《宴凤凰台》,我用规范的考证方法,从多个角度去研究,觉得就是在蕲州的凤凰山上,在王府同僚们的接风宴上写的。其中“将相才”这个用词最能说明问题。 荆府,就是蕲州的荆王府,纪善,王府的一个由中央任命的官职。王府向来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吴承恩也是一个非常有故事的人,蕲州距离这里只有二十公里,几乎就是近在咫尺,虽然没有具体记载,但想象吴承恩闲来周边走走看看,观山游水,也算合理的展开。 当然我们也要有点学术意识。那就是想象不能过界。我们要知道当前学术界研究的进展,要知道想象力向哪个方向投放,说话要把握住分寸,用力合适,这才能站稳脚跟。什么叫不合适?一定要别出心裁造一个吴承恩故居,那不合适,因为吴承恩故居只能有一个;但如果说吴承恩确实到过这里,因此我们寻找地方文化在《西游记》中的遗存,那有什么不可以?造一个吴承恩故居不合适,造一个山斋说吴承恩就是在这里写书的,也不算合适,比如某地一定说写《西游记》的吴承恩就是他们那儿的吴承恩,这就更不合适了,因为关于吴承恩写《西游记》的记录明明白白的出现在《淮安府志》上,你想硬扯是扯不上的,这就成了学术笑话。这样的事我们不要干,但说那座山头像《西游记》的某个故事,说哪个村民间有个降妖的故事,这就是想象力丰富,可以的。 《西游记》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淮安的宝贵财产,也是大家的共同财产,大家都可以开发利用西游文化,在这一点上,我们没有必要瞻前顾后。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具备了开发的条件,这一点,倒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第二:开发利用文化积淀,需要选择好的载体
我们依据吴承恩的行踪而开发利用匡山的文化积淀,只是一个概念、一个设想,只是找到了开发的题材。下面的文章怎么做,怎么运用到旅游产业中变成具体的项目,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才是真正的考验。 能不能寻找到一个好的载体,将决定我们的文化开发时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 还是以《西游记》为例。大家都知道《西游记》是我们的宝贵遗产,在中国有极高的认知度,这就是无形资产,所以大家在旅游开发中也都想到要打“西游”牌,但是效果的好坏是大有区别的。我们做过粗略的统计,近二三十年来全国大大小小的西游记宫、西游记城、地狱、龙宫等等与《西游记》有关的游乐场所有四百多个,大的投资数亿,小的也应该有千万这一级,但是大部分都垮了,有人总以为弄个吓人的鬼弄个猴子就是《西游记》了,弄个龙宫地府就算景点就有人来消费了,错了。这种贴牌式的没有文化内涵的开发,几乎百分百失败。 开发西游记需要再创造,要结合本地的条件、消费习惯,再从《西游记》中产生具体的创意,产生出新的项目才能成功。举个成功的例子,就是江苏的连云港。连云港距离淮安120公里,他们与《西游记》、吴承恩本无关系,但他们利用连云港与淮安临近,吴承恩有可能来过这儿为依据,以自己海边山水风情为基础,从《西游记》中找出一个海边花果山的题材,坚持打造四十年,终于修成正果,成为江苏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我们希望武穴市领导和各界人士,把我们本市旅游产业的优势缺点想透,把周边的客源与消费需求调查清楚,把我们的文化创意做好(这一点尤其重要,不找个好载体,没有好创意是难以成功的),把产业规划提前敲定,把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好。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急功近利,草率上马,误以为只要有了《西游记》三个字就是灵丹妙药,旗帜一竖游客就纷纷前来,如果真把事情想那么简单,那样前景就不妙了。
三、综合各方元素,统筹开发,相辅相成
客观的说,武穴开发旅游的文化资源丰富,但客观条件并不好。这里主要是指地理条件、客源条件。武穴的主要客源在哪里?大约在武汉、黄石、黄岗、九江,或者经由武汉中转的其他游客(而武汉、黄石、黄岗等本身并不是热门的旅游城市,中转的游客未必很多),但这些地方到武穴的交通条件都不很便利,对于现代消费潜力很大的自由行散客来说,城际之间的交通基本还处于原始状态,想让人们克服困难来到这里,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我想说的核心问题是,我们武穴要形成足够的吸引力,需要很大的旅游体量,也就是要有足够多的自然景点、文化景点,这些大大小小各个方面的景点形成的吸引力融汇在一起,才能使武穴有名气,有影响,成为人们愿意绕路,愿意长途颠簸,一定要来走一遭的地方。 光有吴承恩这张牌是不够的。 我们是否可以利用禅宗祖地的优势,开发佛教文化景点?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宗教史、文化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四祖、五祖都是重要人物,普通百姓热爱,文人士大夫也喜欢,这不是很好的文化资源吗?开发不一定就是要说祖地、故居(有当然最好),有点关系就行,关键是你开发有没有新意,是否符合消费者的心理。无锡灵山大佛以前哪有?人家第一个搞起来了,就成功了,现在各地都搞大佛,都往大处想,再大也不稀罕了,都没有人家那种效果了。我们开发禅宗,也不能就搞个大佛,搞个寺院,还要有新意有内容,这就比较难,就要动脑筋,比如能不能搞个禅宗学院?恢复历史上的禅宗道场? 还要开发自然景观,让人们不仅有文化享受,还要有身体物质的享受。具体哪些可开发,我不太清楚,但山区一般都会有一些值得开发的地方,要好好调查研究。比如宜兴是江苏的一个县级旅游县,原来主要依赖丁蜀镇的紫砂茶壶,后来七十年代开发了地下溶洞,张公洞、善卷洞,再后来九十年代又把满山的毛竹开发为新的景区——竹海,弄成农家乐休闲,这样他全县的景点就丰富了,各种人就都愿意来了。我们有没有溶洞、瀑布、竹海、山溪(漂流)之类的好山好水?具不具备开发的条件?都要调查清楚,如果有,就可以成为文化开发的载体,吴承恩来过的地方如果是个穷山沟,禅宗的地方如果没山没水,人家也是不来的。 总之,武穴的开发潜力是有的,武穴领导的热情也是有的,但基础还比较薄弱,规划还没开始,希望大家多自家山里走一走,多到外面看一看,多请专家听一听,结合本地情况多想一想。 一点不成熟的意见,供参考。
(作者简介:蔡铁鹰,男,现年61岁,江苏淮安人,中国著名《西游记》成书研究专家,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科研产业处处长,《西游记》与地方文献研究所所长、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专门从事《西游记》等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主要著作有《西游记成书研究》、《〈西游记〉之谜》、《西游记的诞生》、《西游记研究资料》、《西游记的前世今生》、《顽西游:你不知道的七十个西游记之谜》、《中国小说的演变与形态》等十余部著作。近年主持、完成省社科基金项目、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多项。2009年应邀赴台湾东吴大学讲学,并在清华大学辅佐大学开设以“《西游记》文化解读”为题的学术讲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