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月27日讯 据巴西《圣保罗页报》网站1月25日报道,中国正在进行一项令人不可思议的计划:建造一条世界上最大的水下隧道,以连接北部两个港口城市。该水下隧道的规模是横跨英吉利海峡的海底隧道的两倍,预计耗资360亿美元。
除了水下隧道计划,中国已经建成与正在进行的几个建设项目均是如此庞大的规模,建设资金超过数十亿美元。南水北调工程线路沿途囊括了世界上最长的桥、最大的机场、最长的管道。该工程总长度为2400公里,造价高达800万美元,。
大规模项目是中国的一个传统。从长城到三峡大坝,几个世纪以来,这个国家用规模庞大的公共工程项目展现了其高超的工程设计能力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中国政府和人民仍致力于建设越来越多的大型基础设施。
最近,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21个工程项目下批了近1150亿美元的建设资金,包括新机场和高铁建设项目。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经济学家黄玉昆表示:“中国一直有建设大型工程项目的历史。这是中国血液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和社会本质的体现。”
但这些项目与中国政府“减少对投资的依赖,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承诺相背离。一些经济学家担心,中国会因此面临巨大的债务负担。根据中国国家审计署的统计,仅中国地方政府2013年的债务就达到了 3.1万亿美元,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三分之一。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维克多•施表示:“人们应该担心,因为这些大型项目很少能够带来现金收益。在建设大型工程之前,应谨慎衡量投入与产出比,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
拥有2500万居民的大都市上海是一个典型。该市是由众多规模巨大的城市基础设施构成的,包括机场、地铁、发电厂和污水处理系统。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塔是上海的一个重要身份标志,这座高达632米的摩天大楼是世界上第二高的建筑,仅次于828米高的迪拜塔,其造价为24亿美元。
上海的经济实力可以承受如此大规模的建筑项目,但其他城市不一定拥有这么多支持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资源。距北京110公里的天津市借助数目巨大的贷款将城市建设成“纽约的副本”。
拥有600万人口的大连是中国东北部较为发达的城市,该市计划建设262公里长的城市交通道路网,包括即将动工建造的与烟台市相连的隧道。大连市政府透露,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机场也在建设中,该工程在一座人造岛屿上进行,造价为43亿美元。世界银行[微博]驻中国前总裁大卫•杜拉尔认为这种建设浪潮十分危险,他表示:“如果经济增长率是由一些不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撑的,那么这种增长将面临急剧的减速,而减速也意味着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确实是不必要的。”
许多专家认为,这些建设项目会给当地社区和环境带来上升的经济成本,因为建设者需要迁徙施工现场的居民、砍伐森林、重新导流河道以及修建水坝。在位于中国西北部的兰州,当地政府支持开垦700座山丘以建设一个新的开放商业区,尽管该项目会给当地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的危害。水库大坝的建设也已造成了诸多生态问题,如导致水资源短缺和环境破坏。
而工程建设的支持者则表示,这些巨大的工程项目可以给社会带来更高的效率。水电站和风力发电场将有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现代大众运输业的发展有助于减少石油的消费量。

其他主要的工程项目可以增强中国工业和商业大国的地位。去年11月,中国政府宣布开放连接中国东部与西班牙的铁路,使产品在20天之内到达欧洲国家,这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铁道线路,将有力促进中国和欧洲国家的商品贸易。
2007年,中国在杭州建成了最大的跨海大桥——35.67公里长的杭州湾大桥。而自2011年开始,青岛市总长达42.5公里的青岛海湾大桥取代杭州湾大桥成为最高最长的跨海大桥。
中国政府希望通过这种能力提高国家的出口能力,而这种希冀已经实现了。波士顿从中国购买地铁车厢,阿根廷、巴基斯坦和俄罗斯向中国提出帮助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的邀请。
上个月,中国承包商已经在尼加拉瓜开始一项总价达500亿美元的大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可与巴拿马运河相媲美。牛津大学教授本特•弗莱维贝加尔各称,对中国来说,民族身份是十分重要的,而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其树立民族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