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受张国焘错误路线影响,导致反国民党第四次"围剿"的失利,红军主力部队被迫西迁川陕边,建立新的根据地。国民党蒋介石政府,为了强化反动统治,控制鄂豫皖边界的大别山区,对付革命力量,同时设立了经扶(今河南新县)、礼山(今湖北大悟)、立煌(今安徽金寨)三个县。
大悟县:原名礼山县,国民政府以鄂豫边界“形势重要、距城太远、控制不便”,“政令不及“,根据“新收复区设县钢要”,于是拨河南罗山、湖北黄陂、黄安、孝感四县的边陲地带,在1933年1月1日先行建置礼山县。其后于是年4—5月,由内政部、行政院、国民政府补办了呈批手续及铸发正式县印。
有资料称,礼山县以国民政府首任礼山县长蒋少瑗命名,蒋少瑗字礼山,阳平蒋家楼子人。历史上,礼山县的前身为北魏析永阳县置东随县。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东随县为礼山县,以境内礼山(属城关镇)而得名。唐武德八年(625年) 省礼山县并入应山县(今广水市)。据明嘉靖《应山县志》载:“在治东八十里,梁于此置应州,齐置礼山关,隋又置礼山县”。可知当时礼山设县的历史较短。
全国解放后,湖北省委统战部介绍蒋少瑗到省文物馆工作。1951年5 月,全国进行镇压反革命时被镇压,结束了他坎坷、复杂的一生。1952年9月10日,为了纪念大悟山区人民在历次革命战争中的英雄业绩,经政务院批准,将礼山县改名大悟县。
新县:原为经扶县,始建于1932年10月。包括光山南部地区和黄安、麻城北部的一小部分地区。据1935年《河南省政府年鉴》和〈〈东方杂志〉〉29卷7号记载:"三省剿共总司令部令:以本省光山县新集地方增设县治,以当时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之字“经扶”为县名"。
1947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28日,新集重获解放。12月,在县城西南王湾召开经扶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与会代表500多人一致通过决议,将经扶县更名为新县。其寓意一是以新集镇为县治所在地;二是人民获得了解放,开始了新的生活。
刘峙是民国江西五上将之一,素有北伐中的“福将”、中原大战中的“常胜将军”、抗战中的“长腿将军”和解放战争中的“败将”之称。曾任黄埔军校教官,参与北伐、中原大战等多场战事,甚为得到蒋中正赏识。抗战时曾任第一战区第二集团军司令,第五战区司令。1948年被任为徐州剿共总司令,被解放军全线击败。1954年到台湾,至1971年病逝。
金寨县:原名立煌县,国民党政府为了加强对鄂豫皖边区的统治,于1933年10月11日划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河南商城、固始县及安徽省的六安、霍邱、霍山县各一部分地区,在原属六安县的金家寨设县。为表彰卫立煌剿共之功绩,就用他的名字命名为“立煌县”。委任国民党少将严尔艾为首任县长。当年属河南省,由于距河南当时的省会开封过远,次年3月划属安徽省。
1937年抗战爆发后,成为国民党鄂豫皖大后方,是安徽省临时省政府所在地。直到1947年9月2日刘邓大军解放了这片土地,将立煌县更名为金寨县,县城仍为金家寨镇。1955年6月,县城迁移至梅山镇。
卫立煌是国民党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因战功卓著而名列“五虎将”之一。他曾是孙中山的警卫,后又成为蒋介石“剿共”的干将;他既为蒋介石立下赫赫战功,又敢于和他唱对台戏;他在抗战中虽创下辉煌战绩,胜利后却被解除了兵权;在辽沈战役中他暗做“内应”,配合了解放军的战略进攻,事后却成了中共公布的战犯;蒋介石下野后,他逃到香港隐居,1955年率先从海外返回祖国大陆,曾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常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