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62
上尉
  
- 积分
- 5722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
本帖最后由 观尔 于 2015-2-2 12:19 编辑
由钟祥论坛一文想到其它
——虎尘文化随笔之二十五
【本文关键句提要】批评性的文章,就是要有回音和反响。哪怕是被回音和被反响,哪怕是被争议和被非议。
批评总要有水声。扔出去的文章,倘若不如扔出去的石子在水上有响声一样,那就等于白扔了。批评性的文章,就是要有回音和反响。哪怕是被回音和被反响,哪怕是被争议和被非议。今晚偶尔搜索“余秀华诗歌现象”,一篇发自现钟祥论坛兰台文苑栏目的文章呈现在我眼前:《向“也说‘余秀华诗歌现象’”致敬》。“致敬”的弦外之音,我是听得到的。虽然此文有些稚嫩,但是,我还是愿意回复的。为什么?因为他(或是她)用了基本上完整的书面语言,对此进行了议论。尽管是站在自己的地域的语境中,有些无知的盲目和盲从呵护一个人。然而,我还是欣赏这种地域性的义气作风。
这种为本地,本土,本域,本埠的人,事,物维护,保护,呵护的本色的做法,从人性的本能而言,都具有天生的自我维护,保护,呵护的意识。当个体不能够形成被集体效应时和被公众效应时,或已经被集体效应时和已经被公众效应时,他们都会不自觉地,或者有意识地站在本地,本土,本域,本埠,极力维护,保护,呵护的。因此,都有情有可原,都有情有可谅之由之处。对本地,本土,本域,本埠的人,事,物的维护,保护,呵护的本的做法,岂止是对某人,某事,某物。诸如各地方的名胜古迹,诸如各地方的文化遗产,诸如各地方的名人名产等等都有幸,或不幸地加入了其中。说其有幸,是缘于这些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名人名产好不容易出产一个,一种,一批,一部分,当然要倍加维护,保护,呵护之。为什么要倍加维护,保护,呵护之呢?
一是表面上是传承和弘扬文化遗产,说土一点儿,就是要面子,好面子,爱面子。生怕外人和外域说本地,本土,本域,本埠的人,事,物没有文化,或没有文化份量,或没有人有文化,或没有文化涵养,或没有人有文化涵养。二是在当下大力提倡中国传统文化中主流价值观回归和复兴的政治语境下和文化语境下,凡是本地,本土,本域,本埠的具有文化遗产性,名胜古迹性,名人名产性的人,事,物都以最大量化和最大值化地开采和挖掘,或被开采和被挖掘出来。
开采和开掘的根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一曰保护文化生态,二曰以文化性的软实力带动不太实力的本地,本土,本域,本埠的经济现实。上述权当是本地,本土,本域,本埠的人,事,物的文化的有幸。而不幸的又是什么呢?一是把不是本地,本土,本域,本埠的名胜古迹性,文化遗产性,名人名产的人,事,物张冠李戴地指鹿为马地说成,或标志成本地,本土,本域,本埠的文化性的特征。甚至于把完全不具有和具备文化遗产性,名胜古迹性,名人名产性的人,事,物说成,或标志成本地,本土,本域,本埠的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名人名产。在这样的和这种的泛滥性的文化心态和文化性的语境中,出现了诸如各种各样的争议和非议的文化现象,尽在情理和情景之中。
我曾经在我写的《名人屈原的背后》的一文中说过这样的话:“按照经济学原理,他们都是受益者。而受益者最大的,是这些名人背后的利益集团。曹雪芹的背后,罗贯中的背后,施耐庵的背后,吴承恩的背后,屈原的背后。韩寒的背后,于丹的背后,易中天的背后,余秋雨的背后,李连杰的背后,章子怡的背后,周润发的背后,四大天王的背后等等都无不渗透着经济利益的驱动。名人效应,让普通人迷失了自己,最终沦为名人效应的被消费者和牺牲品”。
当然,文化性的传承和创新,是要的。文化性的创利和创收,也是要的。文化性的传承和创新活动,如果缺失了经济的支撑和互动,是不可能进步和发展起来的。问题是:一些本地,本土,本域,本埠的文化性的活动,是不是真的传承和创新了本地,本土,本域,本埠的文化性传承和创新的活动?是不是真的维护,保护,呵护了本地,本土,本域,本埠的人,事,物的文化性?是不是真的了开采和开掘了本地,本土,本域,本埠的人,事,物的文化性?
16:50 2015-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