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正林 实习生 刘博洋 朱莉 文/摄 把理想和激情 “种”在乡村,让青春在乡村飞扬。我市几位扎根在农村的青年做出了最好的诠释,广阔的农村,是施展身手的大舞台。1月30日,由共青团大冶市委主办的“倾听心声 共促发展”座谈会暨“乡村好青年”分享会在刘仁八镇举行,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全市青年树立了榜样。
周万松:带动农民增收3000万元
“大学毕业后,做过电器修理工,南下深圳当过技术员,开过服装店,水族馆。”周万松笑着说,正是一步步的磨练才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9年他回乡创建黄石市第一家冷水鱼养殖基地,成功养殖金鳟,虹鳟,鲟鱼。
由于踏实肯干能吃苦,2011年周万松被大家推选为大冶市刘仁八镇港鑫发紫甘薯种植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接手合作社后,周万松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改革后,合作社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周万松指导农户进一步开发优质紫甘薯种植,引导和推广适应本地生产的名、特、优新品种以及高新管理技术,指导社员科学管理,安全标准化生产。先后与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不但使合作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也更加坚定了走创新发展之路的信心。
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现有成员102人,拥有生产基地2个,基地面积1200亩。
种植户已辐射到大冶市各乡镇、黄冈、阳新,紫甘薯的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为黄石及周边地区农民增加收入3000万元,2013年合作社评为省级示范社。2014年合作社评为国家级示范社。周万松本人2013年当选为湖北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理事。
王有文:引导年轻人投身现代农业
2008年6月,王有文参加湖北省“三支一扶”计划到恩施州建始县支教。2010年回到大冶实验高中任教。2012年3月,他创办了大冶市阳光绿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
目前,该合作社形成了三大产业:一是葡萄种植采摘园;二是葡萄深加工产业;三是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农庄建设)。“三大产业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建生态农业 王有文说,以葡萄种植采摘园和葡萄深加工为基础带动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农庄)发展,同时以生态农庄建设为契机,通过农民培训带动合作社成员和其他农民的思想进步、技术更新和产品推广。2013年,合作社全年销售收入260万元,带动社员120人,每人收入达到21000元,比上年度增收5000多元。已建成120亩生态农庄一个(敖氏庄园),葡萄种植基地三个,引进葡萄酒酿造设备20万元,流转耕地600亩。
“我们树立了‘合作、共赢、创富、追求可持续’的目标”。 王有文说,希望引导更多的年轻人投身现代农业,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2013年10月,王有文当选为大冶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副秘书长。他先后开通了大冶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网站和短信平台、大冶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QQ群,及时为会员提供力所能及的各种服务;同时积极配合大冶市团市委开展电子商务培训并试运行电子商务平台,引导我市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积极配合大冶市团市委团建工作和“银团社富农贷”工作。“银团社富农贷”项目已于9月4日正式启动。
汪学东:全部的爱心投入乡村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怀有深厚的感情”,今年30岁的汪学东是灵乡镇贺铺村党支部副书记。2012年7月,他辞去了优越的城市工作,毅然选择回家乡做村官。他不仅是农村的“宣传员”、“组织员”、“调研员”、“统计员”还是“讲解员”,并带领村民致富。
从村书记助理到党支部副书记,汪学东始终没有一丝一毫的松懈,从计划生育到合作医疗、养老保险,从抗旱救灾到三农政策的宣传,他都亲力亲为。他为每位“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建立了档案;自筹建立了爱儿童老人网,将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信息上传到网站,通过这个公益平台已有30多位困难儿童和老人得到了帮扶。2013年8月份,汪学东把公益服务从单一性的网络公益变为“多元服务”,成立了爱心服务队。通过建立长期服务机制为百姓解决实际困难。
2014年5月,他与其他5名大学生村官一起成立了大冶市灵祥香菇种植合作社,准备把合作社盈利的资金一部分投入到爱儿童老人网帮助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一部分用来帮助想创业的大学生村官,免费给他们提供技术和前期作为实验的香菇菌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