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62
上尉
  
- 积分
- 5722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
给名人们念念“紧箍咒”
——虎尘文化随笔之二十六
【本文关键句提要】把名人当作圣人的人,把名人当作贵人的人,这样的心态,不是奴婢的心态,也是奴婢的心态。不是奴才的心态,也是奴才的心态。不是奴仆的心态,也是奴仆的心态。不是奴家的心态,也是奴家的心态。不是奴才的心态,也是奴才的心态。不是奴隶的心态,也是奴隶的心态。不是想被奴役的心态,也是想被奴役的心态。
今天偶尔看到我写的发表于中国作家网原创版《一群文化哈巴狗的嘴脸》(2014年09月18日刊登)一文的末尾有两个人的留言。其一是孟庆龙先生的: 对文化与文学的批评入木三分!这也是中国一些官僚的嘴脸造成的!“名人”文笔是狗屎都是值钱的“金子”。而基层一些苦苦探索文化艺术的潜力作者,全往往很难得到资金的、精神的扶持。官僚导致了协会的衙…。其二是1411101234先生的(无名,只有数字代号):很棒的文章!什么叫名人,抽空您写写!恰时,我正得闲:我称:这个动议非常好,是应该写写了。
名人,是个什么东西?本来我不应该以东西谓之的,但是,一想在这样的语境中,用东西谓之,也不为奇怪。难道要我说:是名人的人,才是东西吗?不是名人的人,就不是东西吗?在汉语性的词性中,该词无论安在谁身上,都可能会有诟骂的嫌疑。人类,向来高傲地认为:比物要高等,不可与物相提并论。而事实上,人是一个比禽兽动物要高等的动物。而在高等性的动物里,人类自轻自贱地又将人群划分为:名人和普通人。所谓名人,用汉语性的语意逻辑理解是:有姓,加名字的人。简称:有姓名称谓的人,这是常识性的名词正解法。
再看看词典祖母是如何解法的:(1).著名的人物。出处《吕氏春秋·劝学》:“不疾学而能为天下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高诱注:“名德之人。” 唐罗隐《酬寄右司李员外》诗:“左省望高推健笔,右曹官重得名人。”【示例】:明方孝孺《赠瑄蕴中序》:“去人羣,远世胶,不获从名人胜流,讲说咨叩,以广其业。”丁玲《韦护》第一章二:“他又不忘了说一些名人轶事,有趣的,或是恋爱的。”(2).有名籍的人。出处宋苏辙《论差役五事状》:“先帝知之,故剏立免役法,拘收坊场,官自出卖,以免役钱顾投名人,以坊场钱为重难酬奖。”(3).泛指各行各业中能力崇高而备受景仰的人物。广义上的名人,指一定范围内有高知名度的人。
上述的三种解释,都有臆断之嫌。什么叫著名?著名,中文常用词语,本意是指在作品上显示出名字来,常引申为某人在某一方面非常有造诣,很出名。也指某一事物比较出众。出自《东周列国志》第四回:“庄公曰:‘制邑岩险著名,先王遗命,不许分封。除此之外,无不奉命。’”著名,中文常用词语,本意是指在作品上显示出名字来:这是对的。常引申为某人在某一方面非常有造诣,很出名:这是牛头不对马嘴的臆断。在作品上显示出名字来,就是知名度很高的人吗?混账!有名籍的人:是人,都有籍贯和名字,哪怕是黑户口,只要降生在人世,他们在哪儿降生的,哪儿就是他们的籍贯,并非需要什么政府机构去界定。即便他们没有自己的姓名,他们仍然是人类中和人群中的一个活生生个体的人。个体的“人”字,就是他们的名字。
三种解释,都缺失汉语性的语意逻辑性。我说过,对一个词定义时,不能夹杂主观臆断。要依据汉语性的语意逻辑性,进行定义。定义,就是定性。它如同对一个人客观而又要正确地评价一样。此人坏,并非天生和浑身上下坏彻底。此人好,好得如五月的鲜花。五月的鲜花,也会有凋谢的时候。那么,如何客观而又要正确地定义“名人”呢?我昨天在《我提议:将“语境”纳入到日常语文教学和教育的科目中去》一文中说过:“汉语性的文字和词语,在没有使用它们之前,它们只是躺在字典妈妈和躺在辞海爸爸怀里的襁褓。它们还是个婴幼儿,还没有形成思想。当要用它们时和当它们饿了时,它们才会喊妈妈和爸爸,它们才会哭闹着要吃奶吃饭。当要用它们时,汉语性的文字和词语才会与喊妈妈和爸爸的语境发生关系。当它们饿了时,汉语性的文字和词语才会与哭闹着要吃奶吃饭的语境发生关系。”
上述定性性地对名人的诠释,肯定是错误的。如果不用在定性性的概念中,尚可谅之。而定义者,却本末倒置地将本该定义的“指一定范围内有高知名度的人”,错为“广义上的名人”和“引申为某人在某一方面非常有造诣,很出名”,这种语境性的严重缺陷,不仅初等学校存在,而且全日制的汉语性的学院也存在(还有所谓的辞学家和汉语言学家等)。每一个字词,都有其本质含义。本义,就是本性。脱离了本性性的本义,就不是定性性的概念。是什么呢?是可以引申的引申义,是可以广义的广义。
如此看来,“腐败”一词,不能光用于政治和经济等语境中,用于汉语性的语文教学和教育的实践中,用于汉语性的中文教学和教育的实践中,也不过当,也不过分。对错误理解和使用汉语性的语意逻辑性和汉语性的语境逻辑性过程中的“腐败”,也该到了该打击和校正的时候了。对于那些以名人的名义,而又不行使名人的本性的人,而又不行使名人的担当的人,而又不行使名人的义务的人,而又不行使名人的使命的人,不仅要予以打击,而且还要予以鄙视。把名人当作圣人的人,把名人当作贵人的人,这样的心态,不是奴婢的心态,也是奴婢的心态。不是奴才的心态,也是奴才的心态。不是奴仆的心态,也是奴仆的心态。不是奴家的心态,也是奴家的心态。不是奴隶的心态,也是奴隶的心态。不是想被奴役的心态,也是想被奴役的心态。
不仅如此而已,还有两个成语,是入了髓入了骨的。那就是:奴颜婢膝和奴颜媚骨。奴颜婢膝和奴颜媚骨,在中国文化语境中,虽然是诟语。但是,它们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文人中,至今却富有生命力和想象力。在我个人看来:一个所谓的名人的作用和价值,要关乎两种使命。历史使命和现实使命。历史使命:是指名人对既已过去的自己的言行,要有反省性的传承和担当。现实使命:是指名人对既已进行的自己的言行,要有反思性的创新和责任。如果做不到反思性和反省性,还要以名人的名义和光环照耀自己,那么,他们只能会回到仅仅是名人的本义中,而不能回到引申义和广义之中了。
18:04 2015-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