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yht 于 2015-2-5 09:52 编辑
岁月深处忆过年
电视上有一则“回家过年”的公益广告,广告词这样写道:孩子回家就是过年!听后感触颇深。
可怜天下父母心!现在,大多数做儿女的工作在外,又忙又累的,见父母的次数越来越少了,过年了,做父母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抽出一点时间回家过年,陪老人好好说说话,吃顿团年饭,也就算是过年了!
其实,过年不仅仅是这样的简单,只能说是如今的过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由尧舜时期到二十一世纪,由农耕文明到信息时代,春节这一古老传统节日已经有了4000多年的历史。这个节日见证了华夏文明的悠远灿烂,凝结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亲情,承载着千年古国的文化基因,记录了风土人情的发展嬗变,在漫长的时间中获得了沉甸甸的伦理、文化、民俗内涵。这也许意味着,年应有它传统的味道,年应有它亲情的美好,年应饱含着质朴的文化气息。
“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花帽,贴春联、阳尘扫,打灯笼、放鞭炮,祭祖神、守年霄,舞狮子,踩高跷,拜大年、收红包。”这是有关过年的一些童谣。昔时这些过年的风俗习惯,被视为规矩,缺了这些,就不成其为春节了。
在儿时的记忆里,过年是如此的欢乐喜庆。那个时候对于“年”的盼望很多很多,所以过年就成了孩子们一年中最快乐的事情。 进入腊月便是过年,贫困家的孩子,平时穿不上新衣裳,也没有什么好吃食,可是到了过年的时候,父母们就是再困难,也要给孩子们准备一些年什货,做一件新罩衣去套旧棉袄,孩子们的心情别提有多开心。“热闹的是娃们”,因此,大人们都说:过年,实际上都是为娃娃们过的。
儿时过年,父母给孩子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又大了一岁!朴实的道理,寄寓着父母的希望,承载着孩子的责任。“儿小一塌,儿大一发”,“有人穷不久,无人久久穷”,“有人有世界”。父母勤扒苦做,节衣缩食,为的是供养着孩子长大成人,来分担家里的生活的重担,家声克振。
世上最难忘的是父母的恩情!孝亲不叫亲生气,孝亲只在问暖寒。常回家看看,是做儿女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中国的优良传统美德。旧时过年,漂泊在外的生意人,不管赚钱多少,路途多远,但过年一定回家和亲人团聚。
随着时代的变迁,年的味道也不知不觉地变淡,给父母寄钱代替了问候,电话、短信代替了回家过年,已成为经常。“每逢佳节倍思亲”!你何曾又知道父母此刻的心情?年迈的父母要的是再唠叨你几句,要的是你常回答父母的那一句话:不要您管!还有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也难怪如今这些年轻人,现在过年不在是去追求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这些了。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吃有喝有钱花,现在的人们似乎天天都在“过年”。再则这过年置办“年货”,谁家还熬糖打豆腐,推汤圆、打糍粑的,都是到市场上一次性买齐,应有尽有,省得年轻人要支起石磨担去推呀磨的,“忙年”变成了“闲年”。大集体时,“年货”就是仅有的几张物质计划票,还有生产队杀几头猪分社员几斤肉,抽干几口水坑分几斤鱼,年货中那些“土产货”都是传统的自制。
“忙年”,为了过年而忙活,为了置办年货而忙碌。随着一页页日历翻过,年关逼近,父母恨不得长出八只手来,一桩桩的置办着。那时候日子虽然穷,但是对过节过年没有丝毫的含糊,井井有条。该讲礼性得讲礼性,该讲规矩得讲规矩。
我生长在农村,知道“忙年”时,男女自然分工所要干的家务活。老家住宅习俗是高屋高台,这门前的台坡是每年都要逐渐帮宽的。除牲畜圈渣肥,打扫屋子角角落落的灰尘,修整房前屋后树木,围实菜园的篱笆。请先生写对联,打酒买鞭炮、买香纸,还有晚上推磨、舂碓、劈柴,这些都是男人要干的活。
而女人,除了掌锅掌灶熬糖打豆腐,还要收拾家具、整理床铺,洗被褥、洗衣服,缝缝补补,准备新年穿戴的衣着鞋帽,购置馈赠亲友的礼物、杀鸡宰鹅,在厨房炸、炒、烹、煎各种美味佳肴。过小年那天,还要送司门老爷升天讲礼性,最后是准备年夜饭。可谓忙得不可开交。
“大人望插田,小孩盼过年。”孩子们掰着指头推算着这过年还有几天,因为过年能吃上好的,穿上新的,放鞭炮,打灯笼,走亲戚,还有压岁钱。
年三十,贴春联,贴门神、挂灯笼,吃完团年饭还要上坟祭祖,直到守年夜,这忙年才算告一段落。
在家乡,每年的年前,走进村子,猪油的香味扑鼻而来,家家都化猪油冻好备用。猪油是用猪的花油或板油,切成小块后,放进热锅里提炼出来的,猪油,也叫荤油或大油,熟猪油冷却后呈白色。人们爱吃猪油,是因为“沔阳三蒸”其中之一的青菜蒸菜,莲藕蒸菜等,放猪油在锅里勾芡油烩,蒸菜的味道才香鲜可口。化完猪油剩下的猪油渣子炒白菜,油渍渍的,口感也好。
孩子们盼着,大人们忙碌着,忙得有味,忙得有趣。抚今追昔,以前那种过年的气氛,拜年的习俗,都已一去不复返了。单说这初一的村民之间互相拜年祝福,按姓氏组织起来,你给我拜,我给你拜,是一个湾子拜上头,不漏掉一家,人们面带微笑,恭一声新年好,鞠躬作揖。谁家在旧年老了人,大家凑齐份子钱,买大鞭去烧清香,追念亡者。
热闹的过年还有花鼓戏、皮影戏,狮子龙灯采莲船,锣鼓喧天,鞭炮阵阵,把过年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记忆中“年味”,正成为渐行渐远行的一道风景,像传说一样遥远而古旧。话说回来,过去的年味浓,是人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不丰富的表现,同时也存有一种怀旧心理。
过年的变化,是中国社会变化的一个缩影。民俗的变迁,反映出时代的新风尚。譬如过小年祭灶王,如今家家烧打火灶,司门口留在何处,灶王爷又如何供在灶旁。再说旧时这家家户户打扫“阳尘”的习俗,如今家家户户住楼房,房子装修得像金銮宝殿似的,天天用吸尘器在清理,也无尘可扫。就连年夜饭也搬到酒馆饭店,只需刷卡,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就做好了。还有这令人目不暇接的电视春晚,比当年的花鼓戏、皮影戏不知要幽默多少倍。拜年也改为电话拜年,短信拜年、贺卡拜年、电子邮件拜年等。论吃、论穿,几个红包的压岁钱更不值一提。祭祖,买些香纸,马路上划个圈,焚烧了事。不过这桩还好,家家户户每年这初一、十五的鞭炮没有少燃放,隆隆声响,焰火腾空。
尽管如此,春节毕竟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一个合家团圆的节日。团圆才是春节的第一主题,也是春节最重要的情怀,“千举万变,其道一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