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832|回复: 0

匡山西游:专家有话说——关于打造“匡山西游”文化品...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1

29

主题

44

帖子

95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95

IP属地:湖北省黄冈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冈市 2015-2-8 16: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永宁商场 于 2015-2-8 16:39 编辑

关于打造“匡山西游”文化品
牌的战略思考和路径选择
——在武穴“匡山与西游记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
徐习军
      湖北鄂东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横卧鄂东大地的匡山,自古则有“匡庐奇秀,甲天下山” 之美名。匡山不仅自然风貌美轮美奂,其历史文化底蕴醇厚,人文资源丰富,历史上很多文化名人或诞生生活于匡山、或工作置业于匡山、或成长得道于匡山、或壮游学习于匡山,留下许多撼世名作和人文佳话,诸如佛教禅宗四祖道信、江州司马白居易、药圣李时珍、抗金英雄余玠、历代文豪鲍照、李白、杜甫……,特别是明代文豪吴承恩以一部《西游记》撼动世界文坛,为匡山历史文化积淀下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当代,武穴(原广济)人以弘扬匡山文化为己任,意欲打造匡山历史文化品牌,而与匡山渊源深厚的《西游记》文化源远流长,享誉中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也是当代名著文化的一个亮点。笔者综合考察认为,用西游文化统领匡山文化,着力打造匡山西游文化品牌,应该是整合古代、惠及当代、泽被后代的一件好事,实属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选择。
      一、基础条件:匡山是《西游记》成书的背景地
      笔者认为,匡山具备打造西游文化品牌的基础条件,因为,匡山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山,更是《西游记》的成书背景地、“西游文化”的发祥地,之所以这么说,笔者有以下几点理由。
     (一)从《西游记》的作者角度来考察,匡山作为《西游记》成书背景地之一是毫无疑问的
      其一,作者吴承恩在蕲州任过“荆府纪善”,这与金陵世德堂本《西游记》陈元之序所指“出自王府”一致。这也是笔者关于匡山作为《西游记》成书背景地之一的认识基点。当然,学界也有《西游记》出自鲁王府、周王府等说法,这些观点几乎都站不住脚,《西游记》研究著名学者、河南大学曹炳建先生在《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刊发论文对其一一做了否定,众多研究者也指认《西游记》出自荆府。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尽管业界关于《西游记》作者还存在“否吴”说和“疑吴”说,但是,吴著说依然是业界的主流。
虽然学界也有人提出吴承恩不一定到任“荆府”的怀疑,但是严谨的学术研究不能靠猜测,要想否定吴承恩到任“荆府”,就要拿出证据,但目前关于吴承恩没有到任的说法尚没有任何证据,那就推翻不了“到任”之说。至少,吴承恩出任“荆府纪善”有官府任命、有历史资料记载,更有吴承恩墓中挖出的棺材板上刻有“荆府纪善”的事实,所以笔者认为可以确信吴承恩是到蕲州赴任的。
其二,从创作学的角度来看,作者创作的基础是“深入生活”。当然,对于作者来说,创作必须有生活来启迪创作灵感。“生活”有“直接生活”(客观体验)、“间接生活”(知识经验积累、资料借鉴、道听途说),吴承恩在蕲州做官,广济为蕲州治下,吴承恩出任的“荆府纪善”是一个“闲差”,作为一个文人,吴承恩必然会考察当地的山山水水,与地方文化人进行交流,历史文化积淀、人文掌故、民间传说成为他创作的素材就成为必然。更何况,《西游记》是一部“世代积累型”作品,“小说”又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匡山的历史文化、风物人情在《西游记》中得以映射也就是必然的事了。
     (二)从地方文化人对匡山的田野考察来看,匡山的自然风物与人文传说成为《西游记》的重要内容
       对某一区域产出的古典文学、古典文化的研究,是离不开“田野考察”这一基本环节的,而纵观业界所有的研究,观点和结论虽出自高层的研究者,但研究者所依据的田野考察数据资料大多出自乡邦文化人!这已经成为学界一个值得关注和重视的普遍现象,从这一点上讲,乡邦文化人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可谓是功莫大焉!
      据匡山地方文化学者、匡山西游记文化研究会会长朱志勇等先生历经数年艰苦不懈的努力,跋山涉水、民间调研、庙宇走访、民俗调查、爬山读碑,还用影视手段记录再现,并与《西游记》所写背景内容相关的风光进行文本分析,写出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和新发现的报道,在相关网站、电视台以及很多报纸上进行了发表。在地方文化人的文章中,笔者读到了匡山的自然景观、山水风物、民间掌故都与《西游记》中的描写有极为紧密的关联,这些文章分析细致缜密、研究颇具考据色彩,结论是基本可信的。笔者前文已经述说,匡山的一些素材资料作为吴承恩深入生活的成果写进《西游记》中是顺理成章的,作为研究者本人不想在这里重复描述朱先生等人的田野考察成果,那样会有“掠美”之嫌疑,因此笔者不再赘述,相关资料请查阅朱志勇等人文章。
很多自恃清高但实际上却并不严谨的学者常常会用“地方文化人的‘附会’”来否定乡邦文化人的成果。说实在的,笔者在初读朱志勇等人的文章时也曾经冒出过“是不是附会”这样的疑问,经过细致研究和到匡山实地考察,特别是对《西游记》所写到的匡山的风物文化进行时序上的研判,匡山的一些民间掌故传说、自然风物的存在,大都在《西游记》成书之前,这样从时序上就否定了“附会”之嫌疑。所以,笔者可以用朱先生等地方文化人田野考察的一些资料,来支撑本人关于“匡山是西游记成书的背景地”的观点。
      有一点需要说明,《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取经之路发生在西域,可在《西游记》中却没有见到西部地区的沙漠、草原、雪山、黄土高坡等等风貌景观的描写,所见的几乎都是江淮特色的景观和风物,笔者以为,这就可以归结到作者身上,与作者足迹所到相关,这也更进一步为“吴承恩作《西游记》”提供了一个佐证。
     (三)从《西游记》文本研究可知,很多内证足以证明《西游记》成书与匡山的关联
      在《西游记》文本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西游记》与匡山相关的内证。且不说前边谈过的山水风物、掌故传说,就从书中描写的山、洞、宗教来看,与匡山的联系就是不可分割的。
    《西游记》的宗教意蕴十分丰富,作为中国佛教禅宗重镇鄂东,在《西游记》有诸多宗教仪轨、宗教事理实际上“是”且“仅仅是”鄂东禅宗的映射。禅宗四祖五祖的许多“独特”的传说被写进《西游记》中。比如,孙悟空的身世与五祖身世之谜惊人一致,五祖出生的传说与《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出世描写一致,弘忍给慧能传法与菩提祖师给孙悟空传法极其一致,这些写进《西游记》中的独特佛教传说足以证明《西游记》出自匡山地区。
      山,是《西游记》中描写最多的,也是故事情节延展和人物活动的主要载体。据著名地质学家常任之教授(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常先生一直是笔者的直接领导)考证,《西游记》中的山有纯虚构的山、科幻的山、由真实被艺术化了的山、实写的山等四类。前三类不说,就说《西游记》中实写的山,有花果山、珞珈山、武当山、盱眙山、平顶山。其中珞珈山是一座佛教名山,作者在《西游记》中第17回、57回两次写道。学界一直认为是浙江普陀山,但是笔者不以为然。作为实写的山对潮音洞的描写却根本不是普陀山的潮音洞,真实的普陀山潮音洞是一个临水的洞,而《西游记》书中的潮音洞是一个陆洞。这个“潮音洞”恰恰与匡山的山洞极为相似,再加上其他关于此山的描写,基本可以判断书中的珞珈山就是匡山。《西游记》书中的山,没有一座是长江以南所见到的的丹霞地貌和岩溶地貌,写的都是长江以北我国东部所见的变质岩地貌的山。笔者前边说过,这与作者足迹所到有关。在《西游记》第32回写到一个“平顶山”,书中的描述是:“往上看,峦头突兀透青霄;回眼观,壑下深沉邻碧落。上高来,似梯似凳子;下低行,如堑如坑。”这一景观与匡山的风貌极为一致。
      许多山、洞的独特描写,实际就是吴承恩的直接生活体验,而吴承恩在故乡和其他游历之出是不可能有这样的体验的,无疑是在匡山得到的体验。
      关于这些独特的内证,匡山地方文化人还可以找出很多很多,无需我们这些走马观花之徒多说些什么。
      基于以上几点(当然不止于以上几点),笔者对匡山是《西游记》成书的背景地是持肯定意见的。
      二、战略思考:研究与宣传并举,规划与项目推进
      打造“匡山西游记文化品牌,必须做好发展战略研究和规划,可以结合禅宗文化、匡山地区历史文化一并打造,并做好战略定位。为此,笔者提出做好“一个课题”、搞好“一个规划”、开发“一条长藤结瓜式”的旅游线路、设立“一个西游记文化节”、编制“一台西游记实景剧”、建设“一个西游记主题公园”等“六个一”的战略思考。
     (一)做好“一个课题”:开展匡山西游记文化开发的定位研究,
      打造“匡山西游”文化品牌,必须开展匡山与西游记文化开发的定位研究。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一个课题”:即匡山西游记文化资源普查这一大课题。匡山与西游记文化联系紧密,作为《西游记》成书的背景地,区域内有很多西游文化资源,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普查、挖掘梳理归纳,并对其开发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研究,形成完整调研报告,供地方政府弘扬西游记文化和有关机构开发利用西游记文化资源提供决策参考。对西游记文化资源的普查调研是挖掘地方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对西游记文化资源的全方位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发利用,并制定一系列打造“西游记文化”品牌与武穴地方知名文化品牌的策略。因此,统筹与整合匡山西游记文化资源,是极具有发展意义的课题。
       匡山西游记文化资源普查课题,以匡山地区为主要研究案例,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对这一地区的《西游记》文化文化遗产资源(包括《西游记》自然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合并分析归纳。采取实地走访调研考察,在实地考察中,了解西游记物质文化资源的存在以及保护开发利用情况,记录下景点和潜在景点的名称、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传说、民间故事等;翻阅著作和史料记载,汇集匡山与《西游记》文化的各种人文资源;采访当地文化名人等方式了解匡山与《西游记》相关的文化资源的历史渊源及现状,结合当地发展条件,深入挖掘可供旅游业开发应用的《西游记》文化资源,并对《西游记》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提出可行性建议和相关开发对策措施。
       这一课题可以作为政府立项扶持项目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地方政府还可以协助课题组申报国家和省相关方面的引导资金扶持。
     (二)做好“一个规划”、开发一条“长藤结瓜式”的旅游线路,提升匡山西游文化旅游品位
       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是地方文化旅游资源利用的最直接的载体,要想开发利用好资源、发展好旅游经济,必须做好旅游产品,开发项目和景点,这一切离不开规划。据了解武穴市已经做了《匡山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笔者尚没有看到这一规划),规划将禅宗文化作为打造的重点。笔者在跟随武穴市领导考察相关景点过程中已经发现,在匡山上各种庙宇建设如火如荼,其中像“西来古寺”这样与《西游记》关联的历史文化景点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关注。
      然而,总体看来,目前匡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还存在相对较“散”、景点开发处于粗犷的初级阶段、很多西游记文化资源尚未开发、旅游线路设计稍嫌薄弱、缺乏“叫得响”的统领项目等问题。要打造“匡山文化”品牌,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打造一个能统领匡山文化发展的品牌,所以笔者认为,用“西游记文化”统领匡山文化资源开发不失为一个好品牌,为此,做匡山旅游规划时应将“西游文化”开发作重点进行规划,以文化相关性设计旅游线路,开发出一条“长藤结瓜式” 的旅游线。从软件(人文视角)来说,“藤”即为“匡山文化”,“瓜”即为“禅宗文化”“西游文化”“匡山名人文化”“匡山民俗文化”“现代港口城市文化”……等等;从硬件(自然风貌)来说,“藤”即为“三山”(横岗山、一尖山、层峰山)连接而成的线路,“瓜”即为“西游记相关景点”“禅宗文化相关的各种纪念地和庙宇”“匡山历史文化名人纪念地”“匡山民俗文化背景地”“匡山山水风光景点”“城市文化相关景点”等等。
     (三)设立“一个西游记文化旅游节”、编制“一台西游记实景剧”,提升匡山西游文化品牌宣传档次
       打造“匡山西游”文化品牌离不开媒体宣传,媒体宣传需要做好宣传策划,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立体化全面开花,但是仅有宣传的“狂轰滥炸”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个“打得出”“叫得响”“上档次”的吸引公众眼球的好抓手,也就是说要有一个好项目,通过项目运行吸引媒体参与、公众参与,才能让“匡山西游”文化迅速打造成文化品牌。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别的地方成功经验,设立武穴“匡山《西游记》文化节”。借助世界名著《西游记》来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各地都有许多成功经验,在武穴设立每年一届的“匡山《西游记》文化旅游节”,借助节庆活动汇集学界精英、各路商贾、热心人士,宣传匡山文化、开展学术文化研究、开展招商引资,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借助当年广西、云南丽江《印象刘三姐》实景剧的成功经验,武穴匡山“一湖托三山”的自然景观完全可以编制“一台西游记实景剧”《印象西游》,并以《印象西游》为突破口,大力推介匡山西游记文化,提升匡山西游文化品牌宣传档次。
     (四)建设“一个《西游记》主题公园”:做好匡山西游文化项目开发
打造“匡山西游”文化,离不开项目开发。零星的插花式的景点开发也是有一定意义的,但是不具有统领意义。笔者认为,依据武穴的自然山水环境和众多《西游记》文化资源,建设“一个《西游记》主题公园”可以统领匡山西游记文化乃至整个匡山文化开发,打造武穴版的“《西游记》迪斯尼乐园”,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将有专文探讨,不在此赘述。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真我的风采_ + 10 + 1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