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良缘的九阶段(中) 童力群 2015年2月9日星期一 三、“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 第二十八回写道:“袭人道:‘老太太的多着一个香如意,一个玛瑙枕。太太、老爷、姨太太的只多着一个如意。你的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别人都没了。大奶奶、二奶奶他两个是每人两匹纱,两匹罗,两个香袋,两个锭子药。’宝玉听了,笑道:‘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 第二十八回写道:“林黛玉昨日所恼宝玉的心事早又丢开,又顾今日的事了,因说道:‘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宝玉听他提出‘金玉’二字来,不觉心动疑猜,便说道:‘除了别人说什么金什么玉,我心里要有这个想头,天诛地灭,万世不得人身!’” 第二十八回写道:“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 因为元春的赏赐之事,沉寂了一个多月的金玉之论,又被搅起来了。 元春的赏赐,稍厚于宝钗,稍薄于黛玉,并且唯有宝钗的与宝玉的相同。因此,元春被许多研究者认定是“金玉良缘”成功的总后台。 还是回到小说里来。荣国府本来就是一个是非之地,本来就是一个许多人善于制造是非、乐于传播是非的地方。于是乎,根本用不着薛姨妈来发号召,许多人早就以最大的热情来传播“金玉良缘”舆论。 宝玉说:“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元春为什么要这样赏赐呢?本书后面有专章讨论。 四、“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 第三十六回写道:“这里宝钗只刚做了两三个花瓣,忽见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薛宝钗听了这话,不觉怔了。” 梦话显真情。宝钗真正明白了宝玉的心。 宝钗的被重新煽起的深藏在心底的“金玉良缘”的微弱火苗,被宝玉兜头一盆凉水彻底的浇灭了。 五、“钗黛合一” 第四十二回的回目的前半是“蘅芜君兰言解疑癖”,该回写了宝钗提醒黛玉不要在公开场合说《牡丹亭》、《西厢记》的句子。 第四十五回的回目的前半是“金兰契互剖金兰语”。该回写了宝钗向黛玉提出了“先以平肝健胃为要”的极重要的建议,并主动坚持每天派丫头送燕窝给黛玉。 总之,到第四十五回,“钗黛合一”了! 六、“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 第四十九回写道:“正说着,只见琥珀走来笑道:‘老太太说了,叫宝姑娘别管紧了琴姑娘。他还小呢,让他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要什么东西只管要去,别多心。’宝钗忙起身答应了,又推宝琴笑道:‘你也不知是那里来的福气!你倒去罢,仔细我们委曲着你。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 贾母万分喜爱宝琴,其喜爱的程度已超过了对宝钗的喜爱。 宝钗说“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是信口说出来的,当时就事论事而已,与婚姻之事无关。 第二天,贾母向薛姨妈问宝琴年庚八字,虽然因宝琴已经许给梅翰林的儿子而悄悄收场,但此事给宝钗的震动不亚于一场强烈的地震!宝钗的心里话一定就是“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 我猜宝钗的想法是这样的:原来贾母看中的不是黛玉,原来贾母从开始就没看中我宝钗。 贾母向薛姨妈问宝琴年庚八字,意味着贾母根本不理睬“金玉良缘”舆论。 七、“慈姨妈爱语慰痴颦” (一)薛姨妈是慈姨妈 第五十七回的回目的后半是“慈姨妈爱语慰痴颦”。 “痴颦”林黛玉是真正的痴情的颦儿。 薛姨妈是不是真正的“慈姨妈”呢? 薛姨妈安慰林黛玉的“爱语”是不是真正的爱语呢? 第五十七回写道:“因薛姨妈看见邢岫烟生得端雅稳重,且家道贫寒,是个钗荆裙布的女儿,便欲说与薛蟠为妻。因薛蟠素习行止浮奢,又恐糟塌人家的女儿。正在踌躇之际,忽想起薛蝌未娶,看他二人恰是一对天生地设的夫妻,因谋之于凤姐儿。” 可见,薛姨妈是一位真正的慈姨妈。 由此可推断薛姨妈安慰林黛玉的“爱语”是真正的爱语。 (二)薛姨妈看到了宝玉迷恋黛玉的情景 第五十七回写道:“谁知贾母王夫人等已都在那里了。贾母一见了紫鹃,眼内出火,骂道:‘你这小蹄子,和他说了什么?’紫鹃忙道:‘并没说什么,不过说几句顽话。’谁知宝玉见了紫鹃,方‘嗳呀’了一声,哭出来了。众人一见,方都放下心来。贾母便拉住紫鹃,只当他得罪了宝玉,所以拉紫鹃命他打。谁知宝玉一把拉住紫鹃,死也不放,说:‘要去连我也带了去。’众人不解,细问起来,方知紫鹃说‘要回苏州去’一句顽话引出来的。贾母流泪道:‘我当有什么要紧大事,原来是这句顽话。’又向紫鹃道:‘你这孩子素日最是个伶俐聪敏的,你又知道他有个呆根子,平白的哄他作什么?’薛姨妈劝道:‘宝玉本来心实,可巧林姑娘又是从小儿来的,他姊妹两个一处长了这么大,比别的姊妹更不同。这会子热剌剌的说一个去,别说他是个实心的傻孩子,便是冷心肠的大人也要伤心。这并不是什么大病,老太太和姨太太只管万安,吃一两剂药就好了。’ 正说着,人回林之孝家的单大良家的都来瞧哥儿来了。贾母道:‘难为他们想着,叫他们来瞧瞧。’宝玉听了一个‘林’字,便满床闹起来说:‘了不得了,林家的人接他们来了,快打出去罢!’贾母听了,也忙说:‘打出去罢。’又忙安慰说:‘那不是林家的人。林家的人都死绝了,没人来接他的,你只放心罢。’宝玉哭道:‘凭他是谁,除了林妹妹,都不许姓林的!’贾母道:‘没姓林的来,凡姓林的我都打走了。’一面吩咐众人:‘以后别叫林之孝家的进园来,你们也别说‘林’字。好孩子们,你们听我这句话罢!’众人忙答应,又不敢笑。一时宝玉又一眼看见了十锦格子上陈设的一只金西洋自行船,便指着乱叫说:‘那不是接他们来的船来了,湾在那里呢。’贾母忙命拿下来。袭人忙拿下来,宝玉伸手要,袭人递过,宝玉便掖在被中,笑道:‘可去不成了!’一面说,一面死拉着紫鹃不放。” 在以上引文叙述的全过程中,薛姨妈都在场,而且她还说了话。 在第五十七回里,宝玉十五岁,黛玉十三岁。在清代,特别是京城里的富贵人家,特别是满族,女孩十三是可以出嫁的。即使是汉族的贫苦人家,早婚也多的是。在少男少女进入了婚嫁年龄之时,发生了这样惊动全家的要死要活的情景,长辈们一下子就可以看出这对少男少女在深深的相恋。 无关痛痒的旁观者可以糊涂,薛姨妈不能糊涂,因为她的女儿宝钗就是“金玉良缘”的主角之一。 薛姨妈在怡红院里亲眼看到了宝玉迷恋黛玉的情景,心灵必定受到了震撼。这个经历,为“慈姨妈爱语慰痴颦”的情节打下了基础。 (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 第五十七回写道:“薛姨妈道:‘也怨不得他伤心,可怜没父母,到底没个亲人。’又摩娑黛玉笑道:‘好孩子别哭。你见我疼你姐姐你伤心了,你不知我心里更疼你呢。你姐姐虽没了父亲,到底有我,有亲哥哥,这就比你强了。我每每和你姐姐说,心里很疼你,只是外头不好带出来的。你这里人多口杂,说好话的人少,说歹话的人多,不说你无依无靠,为人作人配人疼,只说我们看老太太疼你了,我们也洑上水去了。’黛玉笑道:‘姨妈既这么说,我明日就认姨妈做娘,姨妈若是弃嫌不认,便是假意疼我了。’薛姨妈道:‘你不厌我,就认了才好。’……薛姨妈……向宝钗道:‘……我虽没人可给,难道一句话也不说。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他又生的那样,若要外头说去,断不中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 薛姨妈真正是慈爱的姨妈,她认黛玉为女儿,用爱语安慰对宝玉痴情的颦儿——黛玉。 小说接下来没有写薛姨妈主动充当媒人,去主动向老太太说“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我想,宝玉的婚姻是非常敏感的问题,薛姨妈只有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用恰当的方式,才能向贾母提出来。 第五十七回时当仲春,与第八十回的回末时间相隔一年十个月。 我想,薛姨妈在向老太太说“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之前,必定要找姐姐王夫人商量。而王夫人对黛玉的身体状况难免有顾虑,只有说出贾政不愿意为宝玉过早的定亲,以拖延之法来静观事态的变化。 贾政不愿意为宝玉过早的定亲,在前八十回里是有根据的。 第七十二回写道:“贾政因说道:‘且忙什么,等他们再念一二年书再放人不迟。我已经看中了两个丫头,一个与宝玉,一个给环儿。只是年纪还小,又怕他们误了书,所以再等一二年。’”在这之前,贾政必定对王夫人说了相同的话。 贾政之言,虽说的是宝玉、贾环娶丫头之事,实则与娶小姐之事大有关联。因为荣国府从贾琏起,规矩是先娶丫头后娶小姐。 第七十二回时当八月十日左右,与第八十回的回末时间仅相隔四个月。 现在时兴探佚,我也想来凑凑热闹,也来探佚(只叙思考之结果,不展开讨论)一番: 第八十一回一开始,南安太妃托官媒婆朱嫂子上门提亲,贾母、王夫人决定让探春嫁给海外的小王爷。 朱嫂子走了以后,贾母、王夫人、薛姨妈、凤姐等议论两位小姐的婚事。宝钗已经十九岁了,黛玉已经十六岁了。薛姨妈说宝玉、黛玉是天生的一对,贾母、王夫人、凤姐都赞成。至于宝钗,等朱嫂子再来时托她说媒。 朱嫂子第二次来荣国府时,特地到薛家来看宝钗。因夏金桂在家吵闹不休,又因张德辉去世,薛家在京城的生意一时遇到困难,宝钗主动提出暂缓说媒。一晃到了清明节,探春远嫁。不久,宝玉应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