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23
上尉
  
- 积分
- 5222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
[转帖] 郑荆河 /关于“余秀华现象”的思考判断力, 中国
关于“余秀华现象”的思考
一、诗歌:何去何从?
(一)如果不是因为那首《睡》(《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诗,恐怕今天的余秀华,与昨天的余秀华没有什么两样。她虽然没有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谁,但因为“睡”(或者说“想睡”)的缘故,使余秀华不止红遍大半个中国,而是红遍了整个中国。
(二)寂寥无声的诗歌界,如果不是因为一些偶发的事件,恐怕很难闹出一点响声。这是什么缘故呢?只要稍稍有点判断力,就会知道,靠那些狗屁不通的诗歌,想有人理你,恐怕只是一厢情愿。
(三)不过,惹得舆论一片哗然的,依然是诗歌。从“梨花体”,到“羊羔体”,到“周打油”,每次都是沸沸扬扬。不过,沸沸扬扬的声音里,几乎很少谈到诗歌本身。如果把这种现象和凤姐事件、郭美美事件联系起来,恐怕确有审丑之嫌。
(四)余秀华的走红,也不是因为那首诗歌本身写得如何如何优秀,而是因为诗中涉及到了一个公共的话题“睡”。虽然“睡”在文学作品里,是一种再普遍不过的现象,但以“睡”作为诗歌的题目,并且还要“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这不得不说是余秀华的知识产权。
(五)余秀华的走红,是否属于审丑的范畴,我不敢下结论。我只能说,擦边球的情形应当是存在的。
(六)我无意对谁羡慕嫉妒恨,因为,我的手中也有一支笔,是秃笔,是妙笔,由它去吧!谁走红,是机遇的眷顾,有时候与才华是没有多大干系的。
(七)以前曾经去过东湖(社区),早对余秀华的诗有所拜读。她的有些诗,写得确实好。这个“好”字,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在与网友的私聊中,也承认过。例如,我与元辰先生在私下里讨论诗歌的时候,就说过,余秀华的诗写得好!不过,单就那首《睡》诗而言,实在是再糟糕不过。
(八)为什么这么糟糕的诗歌却一炮走红呢?看官到此,才知道我究竟要谈什么了。其实,这篇文章的小标题已经说得明明白白:《诗歌:何去何从?》
(九)诗歌,究竟要走向何处?在上网不久(大致是09年),我就写过一篇文章《诗歌要不要下半身写作?》。能够领会我的文章旨意的人,实在不多。按照我现在的观点来说,就是“新时代新文学”。怎么说呢?你看,现代散文、小说、影视作品,内容可以说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只有诗歌,还穿着厚厚的棉衣,与我们的时代格格不入。我这里并不是要诗歌去写那些黄黄的东西。不,我不是这个意思。我要说的是,诗歌,必须跟着时代走。
(十)诗歌之所以落伍,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思想不解放,禁区太多。一首糟糕的《睡》诗,之所以风靡大江南北,它的意义就在于,诗歌,应当说点真话,有点真实的内容。不管艺术水准是高是低,首先,诗歌必须是诗人真实情感的表达。那些什么象牙塔、学究体见鬼去吧!文学即是生活,离开了生活,任何艺术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十一)文学是道德的天敌。从“关关雎鸠”,到《离骚》,到《水浒》,到《红楼梦》,这些伟大的作品,用当时的标准来衡量,都是离经叛道的。但正是这种离经叛道,蕴含了无穷的生命力量,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
二、给诗歌开一个处方
(十二)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到今天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留下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伟大作品。
那么,是不是弄个七言八句,敲敲回车键就是一首好诗呢?当然不是。对于诗歌,古往今来的论家发表过许多意见,也有不少专着面世。不过,愈全面,愈像一条绳索束缚着我们。艺术的东西,你是不可能做一个模子出来的。在这里,我只能戳其要者而谈之。
(十三)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诗歌,作为抒情的艺术体裁,它首先彰显的是诗人的主体形象。屈原、李白、杜甫,我们不是靠别人给他们写的传记来感受他们的;我们是靠读他们的作品,来想见他们的音容笑貌的。他们的作品,既描绘了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同时,也刻画了他们在这个时代中的心路历程、命运轨迹。这就是诗歌的最高境界。一首诗歌,没有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在里面,这首诗歌就是没有灵魂的。
(十四)当然,退以求其次的,是一些优秀的诗歌。比如,我曾经探讨过杜甫的《石壕吏》和白居易的《卖炭翁》。为什么我们说杜甫要比白居易伟大?你仔细审读这两首诗歌,就会发现,前者,诗人是与事件、时代融为一体的;而后者,就像一个新闻事件一样,虽然融入了作者的同情、批判在里面,但卖炭翁的形象(包括作者的形象)都是不够丰满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美则美矣!但我们只能把它列入优秀诗歌,却不能归为伟大诗歌。看来,艺术的确是有它的等级的。
(十五)诗歌是必须讲究形象思维的。所谓形象思维,就是借助可见、可听、可感的人、物、场景,来表现生活的面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有高度的语言艺术。诗歌不是理论、不是概念、不是谜语,它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当然,这面镜子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它能照见生活的真、善、美,照见人的灵魂。
(十六)有人喜欢从技术方面去探讨诗歌,其实,对于诗歌来说,人的心灵是第一位的。诗人是用生命去体验万事万物,用心灵来歌唱喜悦和忧思的。
三、诗歌繁荣之我见
(十七)在影视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诗歌要繁荣,借助现代的传媒手段,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我举一个例子。比如唱歌,本来是声音的艺术,但有了影视之后,于是,就把听觉和视觉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如果把冰冷的诗歌文字,变成可听、可见的艺术画面,那么,也就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走进了市场。
(十八)市场,是任何艺术形式繁荣的杠杆。剧本、书法、绘画,是因为市场的需要,刺激了作者的创作欲望。一首诗歌,或者说一组诗歌,你把它拍成MTV,借助朗诵、借助画面,那传播的效果,绝对会比纸质(或者网络)传播的效果强。
(十九)心灵需要倾诉,需要抚慰,这就是市场供需的两个端点。今天的物质生活,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好(当然,今胜于昨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不过,谈到今天的精神生活,却实在难以让人点赞!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精神生活的空虚,其实给诗歌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空间。诗歌不是死亡了,而是像火山一样,没有找到自己的突破口。如果我们把专业的或民间的诗歌朗诵会,多搬一些到荧屏里去,久而久之,自然会形成一条新的产业链。有了市场作为后盾,诗歌想不繁荣,恐怕都难。
(二十)当然,没有经济做后盾的荆河,只能在这里作一个天才式的预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