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星雨雄风 于 2015-2-19 18:26 编辑
家乡的“三蒸” 前 方 俗话说:穿不过青的,吃不过蒸的。家乡人喜吃“格子”,蒸菜是家乡的当家菜,家常菜。 天门蒸菜的起源,据考证有近4600年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石家河新石器文化时期。2005年,天门石家河出土了东汉陶甑,甑是最早的蒸食器皿,东汉陶甑的出土,说明天门蒸菜历史悠久。 说到蒸菜,人们往往提及“天(门)沔(沔阳)三蒸”,“天沔三蒸”,像天沔花鼓戏一样,闻名遐迩,享誉中外。 何谓“三蒸 ”?顾名思义:一格蒸笼,三样杂烩,即“肉、鱼、蔬菜”两荤一素。既简便大气,又经济实惠。 “三蒸”虽将三样菜汇聚一格,但其排列顺序自有讲究:蔬菜垫底,家鱼居中,猪肉盖帽。这样,既考虑蒸烧过程中猪肉的油汁顺其自然渗入鱼、蔬菜之中,不至于流溢到甑锅底水里,又符合先吃荤后吃素的胃口和科学健康的摄食程序。 装格子前,先将三样菜分别拌上米粉和姜末、食盐,肉鱼还可加入大奎、花椒之类,一次上置蒸笼托在锅上蒸烧,甑锅底水以没过笼脚为宜。 当蒸至外观蒸笼格表面汽水挥发干,内看揭开笼盖口吹热气迎面复回为熟。熟后将蒸笼全盘托出,淋上醤、醋、麻油、葱花或碎蒜等混合汤料,便可趁热享用了。 如今,家乡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格子”的内容日益丰富,“三蒸”的花样更是不断翻新。荤菜有:肉类,或猪肉,或牛肉,或鸡块,或兔块,或猪排,或牛排,或羊排;鱼类,或才鱼,或鲩鱼,或鳝鱼,或鲢鱼。素菜有:或青菜,或菠菜,或茼蒿,或豆挂,或萝卜丝,或莲藕块,或红薯片,或芋头土豆,或豆腐豆皮。名曰“三蒸,实可多蒸,“三蒸”的“三”早已超越了现代词义和传统意义上的确数了。同样,“格子”也可多格,一格不够,再上一格,“前赴后继”,以吃饱吃好为原则。 “三蒸”有狭义广义之分,传统现代之别。当然,蒸肉、蒸鱼、蒸菜或荤蒸(肉鱼)、素蒸(蔬菜类)、混蒸(肉、鱼蔬菜合蒸),这只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通常意义上的“三蒸”,这些只是粉蒸所用的原料或成品,而不是”三蒸“的全部内涵。 而真正意义更高层次上的“三蒸”是指粉蒸、清蒸、泡蒸。 粉蒸,用米粉和佐料拌肉鱼和蔬菜蒸熟。如天然翠绿,清香鲜软的粉蒸茼蒿;既有莲藕的清香,又有猪肉的滑润的粉蒸“压桌”;棕红晶亮,滋味鲜美,肥而不腻的粉蒸猪肉;色泽微黄,软嫩微香的粉蒸鸡块;肉质嫩软,胶质味鲜的粉蒸甲鱼。 清蒸,把食物放入调好佐料的汤中,再入笼蒸熟。如形态完整,原色原味,肉烂脱骨,醇香可口的清蒸全鸡全鱼;汤清汁鲜,鱼裙软柔,肉松味美的清蒸甲鱼;肉质滑嫩,香味浓郁的清蒸鳝鱼。 泡蒸,在粉蒸无鳞鱼类时,用滚烫的食油处理其表皮,使其表皮形成一些泡状。如滑腻爽口,鲜醇开胃,回味无穷的泡蒸鳝鱼。 天沔三蒸,以“滚(烫)、(清)淡、烂(熟)、鲜(美)”为基本风味,厚重的人文历史积淀了天门蒸菜美食文化,在追求色、香、味、形、艺、器、养等方面达到了精致美观的有机统一,不断创新的美食文化给天门蒸菜注入了新的元素,衍生出粉蒸、清蒸、泡蒸、包蒸、封蒸、扣蒸、酿蒸、干蒸、花样造型蒸等“九蒸”技法,令人目不暇接,大饱口福。总之,天门蒸菜在鄂菜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以其家常的温情触动人们的味蕾和心灵。 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天门。“无菜不蒸,无宴不蒸”,是天门饮食文化的真实写照,天门可谓名副其实的“中国蒸菜之乡”。近年来,政府连续3年的中国(天门)蒸菜美食文化节的举办,更是打响天门蒸菜的品牌,擦亮地方本土文化名片。天门蒸菜,以其独特的烹饪技艺、浓郁的风味特色及丰富的人文内涵荣登央视《舌尖上的中国2》,进入国务院礼宾菜单。如今走进天门蒸菜美食街,慕名而来的外地食客不少。美食文化的魅力,在口口相传中不断扩散。 家乡的蒸菜,蒸蒸日上,家乡人的生活,蒸蒸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