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397|回复: 3

吾之有乡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40

59

主题

181

帖子

520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520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5-2-23 19: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秋雨梧桐99 于 2015-2-24 08:42 编辑

春节是一座码头,从年头到年尾,我像一只摆渡的小舟,只能从这里上岸。
原乡埋在梦里,故人葬在土里,弯下腰,我像一株饱满的秋穗,遁迹一缕乡愁的根。而我的村庄却只能去儿时的记忆里翻捡,找出一些蛛丝马迹来比对。

团年的饭桌上,父亲絮絮叨叨,“你兆香姑年前走了,春香来给的信”。春香?高颧骨,薄嘴唇,尖脆的嗓子,圆规式的细腿,初中时诵读鲁迅先生的《故乡》时,那精彩的一笔——杨二嫂,总是令我联想到她。

你青松伯和花莲婶,他们俩老还蛮硬朗的。独生的儿子在村里办了个砖瓦厂,拆迁时把厂搬到小堰堤上那个“五亩”里养猪,后来二次拆迁,得了好大一笔钱。如今他们搬进了清水园小区,临路好几个门面房都是他家的。父亲抿了一口酒,我顿住伸出去的筷子,不自觉地望着父亲的脸。这样的时刻,爷爷通常会用手抚一把长长的胡须。如今没留胡须的父亲,端然正坐,已然旧年爷爷的模样。儿时记忆里乡间熟识的长辈,大多这样在父辈的絮叨里,一个一个,一年一年地走了。

旧日的乡亲,老者渐渐变成了故人,归于了土地;那些孩提时熟悉,抑或不熟悉的同龄人,随着乡村的变迁,踩着城市化进程的快车道,露出他们陌生的面孔。

叩拜在爷爷奶奶的坟前,新年的阳光漫过簇新的厂区和金黄的冬草,只有这条依然宛在眼前的河堤岸迎接我归来的脚步,阳光携清风掠过静静的河面,荡起细细的涟漪,一圈一圈的,恍若瘪嘴的老祖母坐在门前絮絮叨叨地诉说着——这座村庄前世今生的故事。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爷爷不是避乱桃源的武陵中人。记得儿时我们兄妹同大多的乡间孩子一样,把上“茅厕”称之为“解手”,“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爷爷的祖先们从山西洪洞县那棵大槐树下背井离景,南下江西,后又一路辗转来到这块“黑土坪”。黑土性粘而油,若遇雨天,脚走鞋不走,陷在泥窝里,回头只好拔出来拎着。晚归的放牛娃一手牵着缰绳,一手提着黑糊糊的泥巴鞋,啪的一响摔在青石的门坎上,第二天晨起使劲地一拔,往石头上磕打几下,掰下一块块的泥巴,往脚上一笼,撒了欢地奔去。但是黑土坪里却盛产红薯,红皮白心,咬一口水旺旺,甜脆脆的。奶奶说荒年里红薯是救命的粮,丰年它是养猪的好饲料。水种稻谷,旱作小麦,间种油菜、芝麻、豌豆。放下犁耙捡起锄头,一年四季不得闲。

“有女不嫁黑土坪,黑土坪里累死人。”儿时的夜晚,奶奶时常搂着我哼着熟悉的歌谣。奶奶说,十五岁那年她是以换亲的方式嫁给爷爷的,什么是换亲?不记得奶奶的回答了,大约那时的我也是不能懂的。如今遍访亲朋故旧,已找不一帧奶奶的相片,而我却清晰地记得奶奶的嫁衣,连同她十五岁的年纪。一件紫红色的绸衫,袖口绣着月色的云字纹。如今我领着十五岁的侄女跪拜在她的坟前,“奶奶,青儿是蓉儿的女儿,今年要高考了,您保佑她考上理想的大学呵!”泪水无声地滑过我的脸颊,鞭炮劈里啪啦地响起,散开一地的红纸屑。

河岸边,几畦小麦,憩息于工厂的一隅角落,显得零零落落,宛若初做儿媳的奶奶,踮着小脚,羞怯而孱弱,经不得世面。一缕青烟掠过高耸的烟囱,飘过整齐划一的道路、厂房、车间,高楼、围墙,穿过昔日蓬蓬勃勃的村庄。

如今的村庄,迎春大道穿村而过,打开地图,儿时老屋门前的“凤凰堰”三个大字赫然在目。南迎207国道复线,东贯荆沙公路,北面,龙井大道鱼贯而入,西接迎宾大道,连接起一串串的厂区,昔日以“交通”命名的这个自然村落成为了名符其实的交通要道,格林美、泰山建材、日月油脂、创业园区、通旺达物流等一批知名企业遍地生花。我恍若置身老屋门前那一园的桃林之中,连同簇拥着老屋的竹林,秋日的满月里,风影竹语,清清朗朗的况味。前时,儿时的玩伴兼校友“老班长”从异乡归来,招来一大帮乡村发小,戏说儿时老屋那一园的桃子,大多都落入这帮玩童之腹。席间,推杯换盏,我故作矫情地说道,凡是当年偷过我家桃子的“童鞋们”都罚酒一杯呵!满桌华发染鬓的同学们开怀大笑,一饮而尽。

孩子们在河堤岸奔跑,嬉戏,乡村对于她们,如同随着父母去走一家亲戚,一个平素的场景而已,宛若这越来越淡的年味。上网、游戏,看电影抑或同学聚会,孩子们以一种新的方式,赋予了新年一个新的定义,故乡俨然成为了她们儿时玩过的《梦幻西游》。

父亲说,春香就住在前面的街区里,随着小儿子一起生活。那个小时候时常拖着一条鼻涕的小男孩,我已记不起他的模样。父亲说,如今他可是村子里响当当的人物了。承包工程起家,后投资房地产,这几年水涨船高,赶上了好政策。如今,春香在村子里是说得起话的人。春香,可不就是说得起话的人么?新起的房子楞是门朝西开,木讷的男人退避三舍,育有二子一女,满村里数她一家是例外,每次开村民会,就她一个女当家人,站起来,不管不顾,宛若放鞭炮,劈劈叭叭一通嗓子。分田到户后,冬日农闲,时兴走村串乡做木匠活,常有外乡的木匠留宿在她家,为此,惹得乡邻背后风言风语,指指点点。一来二去的,留宿的木匠开始在村里招收徒弟。老屋里,雕花的春台、红漆的大方桌、围栏花阁的大床,竹制的圈椅,都是出自于那群外乡的匠人和他们的徒弟之手。

告别了村庄的乡人们,虽说是如今风流云散各西东。可父亲说,都是一个村子出来的,现在走得可亲啦!像青松伯他们家,一部分搬迁进了指定的小区,或如,春香般随了儿女。若有乡人“做事”,总会有人左右言语一声,放下电话,东西南北,赶去一聚。

古人话旧,有诗为云:“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时至中年,居于闹市,我黯然无语,翻开儿时的相册,喃喃自道:吾之有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0

3037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28344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5-2-28 17: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适合发表。。。。。。。。。。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百度 现代印象 到达本人主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40

59

主题

181

帖子

520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520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5-2-28 21:34: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苏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40

59

主题

181

帖子

520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520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5-3-1 08: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修改稿]   吾之有乡(外一篇)

春节是一座码头,从年头到年尾,我像一只摆渡的小舟,只能从这里上岸。
原乡埋在梦里,故人葬在土里,弯下腰,我像一株饱满的秋穗,遁迹一缕乡愁的根。而我的村庄却只能去儿时的记忆里翻捡,找出一些蛛丝马迹来比对。
团年的饭桌上,父亲絮絮叨叨,“你兆香姑年前走了,春香来给的信”。春香?高颧骨,薄嘴唇,尖脆的嗓子,圆规式的细腿,初中时诵读鲁迅先生的《故乡》时,那精彩的一笔——杨二嫂,总是令我联想到她。
你青松伯和花莲婶,他们俩老还蛮硬朗的。独生的儿子在村里办了个砖瓦厂,拆迁时把厂搬到小堰堤上那个“五亩”里养猪,后来二次拆迁,得了好大一笔钱。如今他们搬进了清水园小区,临路好几个门面房都是他家的。父亲抿了一口酒,我顿住伸出去的筷子,不自觉地望着父亲的脸。这样的时刻,爷爷通常会用手抚一把长长的胡须。如今没留胡须的父亲,端然正坐,已然旧年爷爷的模样。儿时记忆里乡间熟识的长辈,大多这样在父辈的絮叨里,一个一个,一年一年地走了。
旧日的乡亲,老者渐渐变成了故人,归于了土地;那些孩提时熟悉,抑或不熟悉的同龄人,随着乡村的变迁,踩着城市化进程的快车道,露出他们陌生的面孔。
叩拜在爷爷奶奶的坟前,新年的阳光漫过簇新的厂区和金黄的冬草,只有这条依然宛在眼前的河堤岸迎接我归来的脚步,阳光携清风掠过静静的河面,荡起细细的涟漪,一圈一圈的,恍若瘪嘴的老祖母坐在门前絮絮叨叨地诉说着——这座村庄前世今生的故事。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爷爷不是避乱桃源的武陵中人。记得儿时我们兄妹同大多的乡间孩子一样,把上“茅厕”称之为“解手”,“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爷爷的祖先们从山西洪洞县那棵大槐树下背井离景,南下江西,后又一路辗转来到这块“黑土坪”。黑土性粘而油,若遇雨天,脚走鞋不走,陷在泥窝里,回头只好拔出来拎着。晚归的放牛娃一手牵着缰绳,一手提着黑糊糊的泥巴鞋,啪的一响摔在青石的门槛上,第二天晨起使劲地一拔,往石头上磕打几下,掰下一块块的泥巴,往脚上一笼,撒了欢地奔去。黑土坪里却盛产红薯,红皮白心,咬一口水旺旺,甜脆脆的。奶奶说荒年里红薯是救命的粮,丰年它是养猪的好饲料。58年大跃进整空了粮食,多亏了这一垄垄的红薯才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爷爷捻了捻胡须说,九湾那边听说还有饿死人的呢?我们这里也时常有天沔唱花鼓的讨上门来。记得儿时的年关,我像一只小跟屁虫粘着奶奶颠颠的小脚在厨房里跑进跑出,一锅锅的油炸红薯片喷喷香,咬一口嘎巴嘎巴脆;若是生红薯片(生红薯切成片后直接晒干)得用沙子炒,像炒米花一样,爆起来,我们乡下土话叫“刨”——我一直没有弄清楚这个字的准确性。油汪汪的黑土坪,水种稻谷,旱作小麦,间种油菜、芝麻、豌豆。放下犁耙捡起锄头,一年四季不得闲。
“有女不嫁黑土坪,黑土坪里累死人。”儿时的夜晚,奶奶时常搂着我哼着熟悉的歌谣。奶奶说,十五岁那年她是以换亲的方式嫁给爷爷的,什么是换亲?不记得奶奶的回答了,大约那时的我也是不能懂的。如今遍访亲朋故旧,已找不一张奶奶的相片,而我却清晰地记得奶奶的嫁衣,连同她十五岁的年纪。一件紫红色的绸衫,袖口绣着月色的云字纹。如今我领着十五岁的侄女跪拜在她的坟前,“奶奶,青儿是蓉儿的女儿,今年要高考了,您保佑她考上理想的大学呵!”泪水无声地滑过我的脸颊,鞭炮劈里啪啦地响起,散开一地的红纸屑。
河岸边,几畦小麦,憩息于工厂的一隅角落,显得零零落落,宛若初做儿媳的奶奶,踮着小脚,羞怯而孱弱,经不得世面。一缕青烟掠过高耸的烟囱,飘过整齐划一的道路、厂房、车间,高楼、围墙,穿过昔日蓬蓬勃勃的村庄。
如今的村庄,迎春大道穿村而过,打开地图,儿时老屋门前的“凤凰堰”三个大字赫然在目。南迎207国道复线,东贯荆沙公路,北面,龙井大道鱼贯而入,西接迎宾大道,连接起一串串的厂区,昔日以“交通”命名的这个自然村落成为了名符其实的交通要道,格林美、泰山建材、日月油脂、创业园区、通旺达物流等一批知名企业遍地生花。我恍若置身老屋门前那一园的桃林之中,连同簇拥着老屋的竹林,秋日的满月里,风影竹语,清清朗朗的况味。前时,儿时的玩伴兼校友“老班长”从异乡归来,招来一大帮乡村发小,戏说儿时老屋那一园的桃子,大多都落入这帮玩童之腹。席间,推杯换盏,我故作矫情地说道,凡是当年偷过我家桃子的“童鞋们”都罚酒一杯呵!满桌华发染鬓的同学们开怀大笑,一饮而尽。
孩子们在河堤岸奔跑,嬉戏,乡村对于她们,如同随着父母去走一家亲戚,一个平素的场景而已,宛若这越来越淡的年味。上网、游戏,看电影抑或同学聚会,孩子们以一种新的方式,赋予了新年一个新的定义,故乡俨然成为了她们儿时玩过的《梦幻西游》。
父亲说,春香就住在前面的街区里,随着小儿子一起生活。那个小时候时常拖着一条鼻涕的小男孩,我已记不起他的模样。父亲说,如今他可是村子里响当当的人物了。承包工程起家,后投资房地产,这几年水涨船高,赶上了好政策。如今,春香在村子里是说得起话的人。春香,可不就是说得起话的人么?新起的房子愣是门朝西开,木讷的男人退避三舍,育有二子一女,满村里数她一家是例外,每次开村民会,就她一个女当家人,站起来,不管不顾,宛若放鞭炮,劈劈叭叭一通嗓子。分田到户后,冬日农闲,时兴走村串乡做木匠活,常有外乡的木匠留宿在她家,为此,惹得乡邻背后风言风语,指指点点。一来二去的,留宿的木匠开始在村里招收徒弟。老屋里,雕花的春台、红漆的大方桌、围栏花阁的大床,竹制的圈椅,都是出自于那群外乡的匠人和他们的徒弟之手。
告别了村庄的乡人们,虽说是如今风流云散各西东。可父亲说,都是一个村子出来的,现在走得可亲啦!像青松伯他们家,一部分搬迁进了指定的小区,或如,春香般随了儿女。若有乡人“做事”,总会有人左右言语一声,放下电话,东西南北,赶去一聚。
古人话旧,有诗为云:“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时至中年,居于闹市,我黯然无语,翻开儿时的相册,喃喃自道:吾之有乡。



文墨沁出烟火味

正月初七,开年第一天,法定的上班日,惯例的收心会后,中午,师兄师妹一商量决定登门叩师。
《太公家教》有训: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可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就定“初七”,每年都去拜年。
初登师门,不辨东西,偌大的小区,七弯八拐,原来老师宝居绿园。盛开的海棠、清雅的兰草,名家的画作,水墨黛色,老师亲笔挥就的墨迹,方正典雅,不虚“半坡斋”之名。
老师笑盈盈地打开门,满屋的书卷气和着厨房里美食的味道活色生香,抬眼望去,一锅碧绿的青豆炖排骨正突突突,发出欢快地唤声,厨房里煎炸烹炒,年轻的师母正忙得不亦乐乎,见我们到来,忙迎出来端茶倒水,笑语盈盈。咦,“菲菲在给妈妈帮厨呀”,师母忙接话道:她是主厨,我打下手。
90后的菲菲是老师的独生女,就读于一所知名大学的美术系。
满座举箸,目不暇接,黄澄澄的肉沫炖蛋是女儿吵着要吃的,我尝试着做过一次,出锅了,却不见了肉,用筷子一拔拉,原来肉都沉入了碗底。菲菲说,肉要先炒好,等蛋熟了以后再倒上去。
一只棕榈色的卷毛狗在我们的脚边跑来跑去,一会儿径直趴在门道的边上,一动不动,乍一看,好像一只漂亮的玩具。花白的猫咪卧在柔软的沙发上,两只大眼睛滴溜溜地转,师母说:你们老师就爱侍弄它们。
“优优,过来”,老师像唤儿一般,小狗晃悠着两只长长的耳朵颠颠地跑了过去。
老师捧出收藏的一叠名家的作品来让我们赏析,有溯晋堂陈老师临写的陆游诗一首,特别是那幅洪厚甜的作品,那种清雅、飘逸的笔风令我记忆犹新,似兰若风,淡淡地,令人滋生出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境,之前在一次大赛中有幸得见真迹。
遁着墨香,品着美食,清雅的书香门第里,浓浓的烟火人生的味道。
端然的师妹叹道,“菲菲的厨艺真是令我们这些貌似主妇的汗颜呀”。我窃窃一笑道,“可不,今年春节我还出了件糗事呢。”
除夕的上午赶着去父母家团年,蹬蹬蹬地跑下楼,三楼的邻居,戴着一副眼镜,斯斯文文的男主人正在贴春联,看见我,扬了扬手中大红的春联纸,“姐,谢谢你送给我们的对联呵!”我灿然一笑,“过年好!”
      正月初二返家,上得楼来,抬眼望去,红纸黑字,炯炯有色,惊得我目瞪口呆。女儿讶异地问道:“妈妈,你怎么啦?”右边:灵羊起舞报春来,再看左边:洪福齐天及地来。两句下联呵!女儿说,“快去告诉阿姨她们,重新贴一副。”“不行,春联过了除夕就不能贴了,会不吉利的。”
敦厚的李老师说道:你写一个上联给人家换上去。“那是您的墨宝呀”!那天在千佛禅寺写对联,去得尚早,一群孩子帮着牵纸、铺地晾晒,热热闹闹的。我想着楼下的那女子平素里姐姐来、姐姐去的,喊得很是甜人,便随手卷了一幅。可巧,家去时,在楼里遇到这女子下来倒垃圾,就从包里取出来给了她,并笑言:这可是大师级的作品哦。
回头仔细思忖,可能是孩子们混放了位置,唉!那副上上联,如今,不知守望在何许人家的门庭之上?
见多识广的大师兄捡起话头。从前,我们村子有位擅长书法的老者,每年贴在门上的春联墨迹未干,一会儿就被人家偷偷给揭跑了,他一恼火,干脆写了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再无人问津了。等除夕夜,大笔一挥,在联尾添上三个字,上联:福无双至今日至,下联:祸不单行昨天行。
话音未落,三良接茬。你宽哥呀,那才叫一个逗咧!结婚二十年,家务事特别是厨房的那点事,我今年终算插上了手。我在家排行老幺,嫁入婆家,老公又是小字辈一个,娘家婆家姑且长辈不论,有姐姐、妯娌们在前,也轮不上我进厨房。俗话说:十年的媳妇熬成了婆,正月初三,第一次主厨,客人满桌,你宽哥,急得像只热锅上的蚂蚁,在厨房门口爬来爬去,好不容易捱到炖鸡熄火,操起高压锅就往客厅跑。轰,满屋香气四溢;啪,满堂漆黑一片;咦,滴滴嗒嗒,一桌的汤水横流。举座皆惊,等回过神来,捧腹大笑。原来你宽哥,把一锅鸡汤全倒进了还没有放置内胆的火锅里啦。我的第一次主厨,硬生生地让你这个揣着个胆的宽哥,给整成了一道黑灯瞎火的大餐。
“胆”,现代汉语字典有解:装在器物内部,可以容纳水、空气等物的东西。康熙字典有释: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一则指物的内在,二则指人的精气神,这一来二去间,着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令人细细品来,掩卷沉思。
有胆无胆不成席,无胆有胆败一席。活色生香说胆话,文墨沁出烟火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