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星管理区 于 2015-2-26 13:38 编辑
【题记】昨天看到有的民俗专家在探讨:中国人为什么要回家过年?我的理解是:因为这是一段感恩、祝福、敬畏、怀旧的旅程。家乡有祖宗、父母在那里,需要去感恩、祝福;有故乡对游子的期待与苛求,需要去敬畏;有成长的印迹,儿时的伙伴,值得去怀旧。
【腊月29日】——回家
给武汉的家贴上了春联,再一次检查了水、电、天然气,一家三口就踏上了回天门的旅程。经过武黄、京珠、汉宜、天仙公路,两个半小时就到了天门的老家。
已经连续两年我们没有回家吃年饭了!前年去漠河旅游,在火车上吃的年饭,吃着老家给捎来的卤鸡,喝着啤酒,看着火车窗外的烟花,心里想着在家的父母;去年把父母接过来吃了年饭,初一就回了天门。
每当走在这段不长的旅程上,心里总充满了感慨。从天门到武汉尽管不远,但我要跨越这段距离,在这里安居乐业,饱含着父母对儿女半辈子的艰辛培育和一辈子的牵挂与期许。
二三十年前的天门农村,可以说很不富裕,如果家里要供几个孩子读书,就更是捉襟见肘了。因此,在我的记忆里,勤劳和节俭是父母生活的主旋律。家里的五亩耕地,总是精耕细作,收成总是比其他人家的多,但生活总是比别人家简单、节省,因为钱都给我们几个兄弟姊妹上学用了。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每年暑假回家,我基本上都没有吃过肉,在我的生日那天,母亲打两个鸡蛋就算暑假最好的伙食了。每到开学,父亲还要会为几个学费发愁,甚至还去亲戚家借钱。
现在的城市生活,已经不像小时候那样令我向往、叫人羡慕,空气不好,出门堵车,生活的压力比农村要大很多。但我仍然要从心底感谢父母,是他们圆了我儿时对城市、大学的梦想。因此,这段短短的回家之路,也就成了我感恩父母、祝福他们的一段温馨的旅程。
和往常一样,一进家门,爷爷奶奶就拉着孙子的手,摸着孙子头,总离不了那几句“老三篇”:啊,又长高了,超过你的爸爸了;期末考试怎么样,考的是第几名啊。在他们的心中,晚辈们有健康的身体、用心的学习是最重要的。不一样的是他们的头发更白了,皱纹更多了,步履越来越慢了……
【腊月三十】——年饭与骰子
天门有句俗话:大人忙种田,小孩盼过年。我小的时候,只要一放寒假,就会搬着指头数还有几天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时,家里才会熬糖、打豆腐,才有蒸肉、煎鱼等好菜吃。
熬糖是一个大工程,提前几天要生麦芽,等麦芽长好了,就开始煎糖。煎糖大概要花费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是我们睡觉了,父母就在灶房里熬糖。第二天早上,我们几个孩子会起得很早,起床就往厨屋里跑,看糖熬出来没有,如果还没有熬好,就用筷子在锅边上搅一点放在嘴里舔。等糖熬好了,拌着炒米,切成小块,就形成了“麻叶子”,放进瓷坛子里供春节期间招待客人用。那可是我们这代人小时候最好的零食了!春节过完去上学,出门前,我总会抓几块放在口袋里,边走边吃。要不了几天一坛子“麻叶子”就吃光了,就开始期待下一个春节的来临。
现在生活改善了,超市里各种好吃的干货零食应有尽有,“麻叶子”的诱惑小多了。但那股麦芽糖的甜味始终挥之不去,一家人围在案板边上切“麻叶子”的温馨场面也留在了记忆里。现在,很少见到熬糖,也很少见到这种手工的“麻叶子”了,说不准再过些年,这种工艺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了。
今年的年饭也和“麻叶子”一样,少了一些因嘴馋而导致的急切心情,多了一些程序化、仪式化的庄重。不管怎样,总要做齐十个菜,寓意一家人团团圆圆,十全十美;不管几个人吃年饭,桌上必须摆上满桌的筷子、酒杯等,母亲从小就告诉我们:那些摆着貌似没有用的餐具,是专门留给先人们的,在动筷子之前,晚辈要喊老祖宗们来和我们一起吃年饭。团圆之夜,不忘列祖列宗的恩德,我也把这些礼节教给了孩子。上香跪拜了“天地国亲师”、观音菩萨和财神等,吃过了年饭,孩子们要放鞭炮,老人们要看春晚。我们村里的青壮年就要上演每年除夕的大戏——掷骰子。
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们这帮好玩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去胜军的家里。胜军和是我小学同学,正宗开裆裤玩伴。夫妇都很好客、豪气,家境不错,堂屋很大,容纳三四十人都不显拥挤。两张大方桌一拼,拿出一副碗碟、两颗骰子就热闹了起来。男女老少几十号人把两张方桌围得密不透风,欢声笑语,喜气洋洋。我平时绝不玩这种游戏,甚至很多规则都分不清。每次开始活动之前,我都要确认一下:骰子的前面是“押单”还是“押双”。但这并不影响这项娱乐的高效率进行,因为分工很明确,我只管把骰子摇两下,在确认客人们都下好了注,揭开扣在骰子的小碗即可。至于胜负、买卖、收钱、找零,都由“二管”负责,十分利索。所谓“二管”,用现在娱乐频道流行的说法,就是“助理”的意思,就像江苏卫视最强大脑栏目中“科学助理”、“颁奖助理”等。
有很多的口诀和专业术语我也只是一知半解。如漂了、买单、卖双我一直都没整明白。有些术语听多了还能知道其含义:“天不老地不跳”是指上局揭开的是两个“一点”或两个“六点”,下局出双的概率就特别大;“梅十乱心”是指上局开出的是两个“五点”,下局开单的几率很高。还有诸如“板凳脚敲不落”、“红心九不远走”、“歪八出老九”等等。
还有几个“砖家”拿着纸笔,把每次开出的点数都做好记录,试图从中找出某些规律。行话叫“打谱”,其实,我觉得这更加类似于股市上的K线图。咋们国人不管做事还是娱乐,都是这样认真与专业,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精神,我有理由相信:“中国梦不实现”是小概率事件!哈哈……
每当十二点钟声敲响,约定的最后三局搞完,不管输赢,大家就放学了。跑回家里放完迎新的鞭炮,除夕守岁就大功告成了!明天就开始走亲戚了。
实话说我真的不嗜好这种游戏,也不在乎输赢。但至从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只要回家过年,我都很乐意甚至期盼参加这个活动。可能是因为这个平台凝聚着浓浓的乡情!现在的人们都很忙,四处奔波打拼,也只有今天、只有这样的场合,大家才有闲、有心地聚在一起,彼此问候、交心。
我在村里辈分算比较高的,除了父辈就是我们这一代。每当这个场合,总能见到多年不见的儿时伙伴,总能听到晚辈们亲切的喊声:“幺爹,冷那回来打”!这时候,我总是发自内心期待:这一注,你们晚辈都要下准,我这个幺爹埋单。
年饭与骰子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但在我看来却有很多的相通之处:年饭是自己小家庭的团圆,骰子是我们大家族乃至整个村子的大团圆。都是乡情的纽带,是乡村文化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