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915|回复: 0

地上的繁星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4

38

主题

181

帖子

396

积分

中士

Rank: 3Rank: 3

积分
396

IP属地:湖北省十堰市

发表于 湖北省十堰市 2015-2-28 18: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年三十晚上,每当夜幕降下来,漫山遍野的坟灯都亮起来的时候,大地就好像也是一个天,那些漫山遍野的坟灯就象镶嵌在天穹之上的繁星,在微风中摇呀摇,眨呀眨。每当这个时候,我就站在老家的后门上,向后山的远方眺望,在那遍摇曳的坟灯之中努力寻找着,找寻那座属于爷爷的“星座”。在那遍飘飘忽忽的“星光“里,我仿佛看到爷爷那慈祥的面孔,正在对我会心地笑着……
爷爷生于1905年,死于1985年。
我们祖上非郧西本地人,清朝同治年末,祖上李春发从黄岗县九字岗李家岔离家,一人来到郧西县,在万丰当雇工,后在今城关镇四堰坪村成家,生育六男二女。到我爷爷这一代,是祖上来郧西的第三代。民国时期,县城时发战乱,因生活所困,我太爷(爷爷的父亲)带领五房(太爷属男丁中老五)家室一起迁到香口乡下香口村,当时爷爷已逾8岁。
我们是外来家族,因为求生存,祖上各辈都异常勤奋。太爷到香口乡落居后,家族基本上都是靠挑货郎营生。到我懂事时,就时常听爷爷、父亲讲他们营生的故事,父亲15岁时,就跟爷爷一起当起货郎,靠一根扁担、两个竹框来养家糊口。听父亲说,他经常跟着爷爷一起挑担子,把本地烟叶之类的特产挑往西安,换回布匹、盐巴之类货物,在本地十里八乡走村串户进行销售。解放后,这种营生放下后,就以农业生产为主。在我记事时,爷爷已有60多岁,家庭中,父亲已成为劳动的顶梁柱,我感觉爷爷那时很少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他大多是替生产队看庄稼(一是守护生产队即将成熟的庄稼,防鸟、野兽偷吃,防人偷盗与破坏;二是帮忙给秧田看水、放水之类的活)。
爷爷有两个孩子。在我记事时起,爷爷已经单独生活了,奶奶跟姑姑家一起生活。爷爷自己支了个小灶,自做自吃。因此,在农业社时,他算是另外一家,工分和口粮单独分配。至于爷爷为什么要那么早单独生活,我不得而知,只是听说,爷爷在父亲成家后不久,就一直闹着要单独过。据我对家族的分析,大概是爷爷“刚强”性格所至。
爷爷有一个好手艺,就是做鞭炮。当我还是小孩子时,爷爷还做过几年鞭炮。每年冬季,爷爷收集大量书本,每天晚上,用书本废纸卷成大量粗细不同的小筒,并且每个炮都要用黄泥钉座,然后,装上自配黑药,插上引线,最后,将所有鞭炮集结成饼。就象现在市场上卖的炮一样,有地雷炮、小凡炮等,用于春节三十中午、初一早上和上坟使用。而且一忙就是一个冬季。我大哥、二哥岁数稍大,在爷爷的这种言传身教中也学到了鞭炮的制作方法,在后来的年代中,每逢过年都制作出许多的地雷炮和小凡炮。这些都成为我们童年的美好记忆。爷爷还有一个手艺,就是扎各式各样的灯笼,专门为我们这些小孙子制作的,那时每逢大年三十晚上,集镇上的小孩子们都要提着、拖着兔、老鹰、南瓜等各式各样的灯笼在集镇上成队的游玩。而做这些,恰恰是爷爷的拿手好戏。一到了年根上,爷爷就准备竹子、木板和蜡等各种材料,为他的孙子们做各种好看的灯笼。三十晚上,我们提着、拉着爷爷做的好看的灯笼,炫耀地穿行于小镇街道。
大概是因为爷爷年轻时当货郎的缘故,家里有了一定起色,而且,父亲还读了书。解放后,公社和大队将爷爷定为富农,我们家为中农。因为爷爷的成分问题,爷爷在公社里曾经挨过批斗,也因为爷爷的成分问题,我大哥报名参军被挡了回来,我们家差点就被“发配”到更为偏僻的李家庄村居住。父亲是一个胆小的人,因成分问题,思想压力很大,也采取了很多很长期的措施,有时也“故意”和爷爷划清界线,保持距离,直到我们家转为下中农,这样也就以为着我们家在“集体运动”中不会被挨批挨整。我记得父亲母亲为家庭成分问题担心时的情景,在每次生产队开会宣布成分时,父亲和母亲都胆战心惊地听着,生怕受到爷爷的影响,对我们家的成分会有进一步“提高”。因为,在那个年代,家庭成分只有贫农才最光荣,才能和劳动人民群众打成一遍。而成分过高,也就是预示着这个家庭也农村中的社会地位较低,甚至会转化为人民批斗的对象,富农、或地主家庭在社会中是抬不起头来的。
爷爷做一手好饭,糊涂、干饭、馍等样样精通,做的包子馍小而精致。而且,爷爷做的好吃的,总忘不了他的孙子、孙女们,馍好后,自己还没吃,就要给孙子、孙女们端上一盘;做的糊涂或面子吃完了,就把锅巴用少量的油一浇,略微撒点盐,用余火微微地炕一炕,这样锅巴就起得整而脆,放在哪儿,待孙子、孙女们放学回来后,再拿出来。那真是好吃极了。爷爷就是一直这样地疼爱着我们,直到后来,爷爷老了,身体较差,牙齿都掉光了,口水较重,但爷爷仍不忘给我们这些孙子们送上他自己做的好吃的。而事实上,因为爷爷的“口水”问题,我们已不想吃他的东西了。再到后来,爷爷,随着身体素质的下降,和我们在一起的生活就多了起来。
爷爷有一个习惯,就是在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总爱唱一段老古戏。每天晚上,吃罢饭,洗完脚,上床之后,把灯一关,就开始哼唱。一唱就是半个多小时。孩童时,当爷爷哼唱古戏时,我们爱偷偷躲在他的门外,听上一阵。爷爷这个习惯,一直到后来岁数大了,没有再坚持了。
由于年轻时劳动强度较大,而中老年阶段,干活较轻。爷爷的身体到老都没有大的疾病,只是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身体机能逐渐有所下降。1985年春节刚过,有一天早上,父亲去看望爷爷时,发现爷爷跌到在地上,大概是夜间起夜摔倒。父亲把爷爷扶起时,爷爷已不能说话,就此,爷爷卧床不起,10天后,爷爷就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爷爷的生命在最后十几年里,生活状况并不好。当时农村整个条件都十分差,而我们家人口多,劳力少,口粮不多,用钱十分紧张(我感到每年到了上学时,父亲为我们几个孩子的读书钱,都感到十分为难),我们平时,吃饭的粮食都“扣掐”着用,全家成员春节一套“蓝卡基布”都嫌奢侈。爷爷的生活,和我们一样在艰难中度过。而当我们家的整体条件改善之时,爷爷却早早的离开了我们。但是,就在那样的条件之下,爷爷仍十分疼爱我们,虽然早早单独过生活,并没有影响到爷爷对我们的亲情呵护。
由于时代的局限,爷爷一生连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来。
在爷爷走后的这么多年里,我们时常想起他,很多具体的情节早已模糊,但爷爷的刚强、慈祥、亲情的关怀却时常在我的脑海里泛起,特别是到了春节附近,这种怀念的情愫,时常在脑际萦绕。
大年三十晚上,每当我为爷爷上坟回来时,总也免不了站在老家的后门上再深情回望,凝望着爷爷所在的那遍繁星。在繁星闪烁的星光之中,我似乎看到了爷爷,慈祥地站那片闪烁的星光之中,注视着我们……
人类的生存与繁衍就是如此的惨烈和顽强!
上一辈、上二辈的先祖们从远远的地方来到郧西,就如同走西口、闯关东的人们一样,在这里打拼,打得一遍天地,并将他们的子孙留在了这遍土地上!他们走了,却将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种子留了下来!
(写于2015年正月初三夜,正月初六早晨修正,正月初十晚上再修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