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980|回复: 0

[水都文学] 品味除夕诗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95

680

主题

1109

帖子

3130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3130

IP属地:湖北省十堰市

发表于 湖北省十堰市 2015-3-1 09: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品味除夕诗

      老姑爷,在我们桔子沟,是个文墨较深的老者。在雪花飞舞的寒冬日,一窝窝人在我们家围着大火炉取暖。你听,老姑爷又在谈古论今:
      除夕守岁,是我国的传统习俗。
      古代的不少文人墨客常以“守岁”为题材即兴赋诗,抒发感情。除夕守岁在唐代尤为盛行,诗人守岁情浓,发于笔端存于诗中者甚多,唐太宗李世民在《守岁》一诗中写道:“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杜甫有诗:“守岁何成家,椒盘已颂花”;王安石在《元日》诗中写道:“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孟浩然的《岁除夜有怀》有云:“守岁家家应未卧,想思那得梦魂来”;还有白居易的《客中守岁》:“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流露出两位诗人的深深思乡之情。唐玄宗开元年间,史青上书自荐;子建七步,臣五步之内可作出诗来,任皇上点题。玄宗便于大年除夕召见史青,当堂以《除夕》为题,令其五步成诗。史青不负众望,五步内呤诗一首:“令岁今宵尽,明年明月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寥寥数句,便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寒尽春回时,人们辞旧迎新的情景。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在某年除夕夜,酣醉这余,提笔便写下《守岁》诗:“欲知垂尽岁,有似走壑蛇,修鳞半已没,明年岂无期?生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诗人感叹时光匆匆,人生苦短,表达出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
      明朝诗人叶颢的《春节》诗:“天地风雪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杨柳芳容樨,松篁老太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此诗恰如其分地突现出春节的欢乐气氛,表达了诗人在除夕和岁首交替的时间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之情。
      早在晋代周处《风土记》中即有:“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的记载。南北朝时期诗人徐君倩与妻子一起守岁的喜悦心情,也在《共内人夜坐守岁》的诗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棕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摧。”而《秦中岁时记》中又说守岁“疑自唐始”。其实,守岁究竟源于何时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除夕守岁时,那不同平常的欢乐气氛和一些特别的地方风俗让人们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拥有一份好心情。并希望这种愉悦从此漫延成一年的好兆头!
      的确,守岁的习俗无非是人们想借年头岁尾相交的机会,回首旧岁和展望新年。中唐诗人贾岛,每逢除夕都要“祭诗”。而除夕之夜,古人曾有喝“屠苏酒”的习俗,相传此酒是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的独特配方,喝了这种酒,可驱除来年疾病,图个吉利。其实,人们守岁也正是因为除夕那天“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希望来年能有个好开端。
      老姑爷有精有文的品味着古人的除夕诗。围着火堆取暖的,个个惊叹不异。春花我又长了见识,学了知识。真是:姜!还是老的辣啊!
      “老姑爷呀,我也班门弄斧!来段顺口溜:
      冬闲桔子沟,人围大火炉;男女老少爷,听爷嘴吐汩;
      您嘴长胡子短,说今又论古;品着除夕诗,如喝‘屠苏酒’;
      我们长寿村,您是大红薯;塞嘴怕化了,出溜滑下肚;
      南山不老松,厚厚一本书;书海没有涯,咋读也读不够……”
      哈哈哈!大家的笑声,打断了我的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