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62
上尉
  
- 积分
- 5722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
无气不成评
——虎尘论写作之三十二
【本文关键句提要】抠到了现象和现实的痛处,才会引起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和重视,你的笔头子才会有影响力和份量,文章才有价值。
针对“网络诗选”创办人郑正西以此平台欺世盗名,打压报复造谣中伤大量有异见的诗歌爱好者的大量事实,我连续写了三篇檄文(即:《朽木可雕乎?》《臭屎可闻乎?》《事不过三乎?》)在几个重要的论坛发表后,反响不错。尤其是在中国文坛颇具影响力的中国作家网连续刊登后,很多作家和作者发信我,表示点赞和支持,并请求我谈谈写作体会,给大家交流交流。
三篇文章,均在群里一气呵成。三篇文章,每箭五雕:一雕是“网络诗选”,二雕是郑正西,三雕是那些社会上带有鲜明个人性而不是个性的,平民性而又非民间性的所谓诗歌和它类平台,四雕是那些不明就里和不明真相的文学爱好者(包括诗歌爱好者),五雕是那些以为这根朽木把他们链接在博客右侧栏里并冠以“诗人”的桂冠,就以为成了“诗人”了的人。“网络诗选”和郑正西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余下的三雕有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的。不生气,则不能严厉地呵斥,打击,威慑他们。
“无气不成评”,这是我首次提出的写评论性文章的观点(也是评论性文章的审美性观点)。气有多种:气愤、气恼、气势、气度、气质、气氛、气味、气场等等。按气的气质,又分为:清气和浊气。按气的伦理性特征,又分为:正气和邪气。一个人,为什么会生气?要么是话不投机,要么是词不达意,要么是事没做好,要么是心情不佳等等因素。不中听,怎么办?不中意,怎么办?不中心,怎么办?不中事,怎么办?不能任之,也不能听之,怎么办?那说吧。心平气和,是做不到的。人在气头上,没有那么好的修养和涵养。也许平时的修养和涵养,是做给别人看的,是憋着的。而临于触动自己的利益原则时,是个人都会有生理和心理的反应。
是个人都会生气,不生气和不会生气的人,世界上没有。人不生气,一则不能发怒,二则不能发见。发怒,就有可能怒发冲冠和暴躁如雷,才能见出人的本性和性情。发见,就有可能在情绪高涨的关口,说出平时不敢说,不想说,不愿说的真话和实话,个见和灼见。也只有那些能够让你怒发冲冠和暴躁如雷的文章,才能够让你怦然心动和热血沸腾。生气,不是无中生有的自我生气。而是指阅读的过程中,某种和某些情绪和情感与自己有过的经历和阅历发生了偶然性,或必然性的联系和共鸣,正好找到了切入口和切入点。
而恰在此时生出的气,要比平时和平常生出的气真实得多了。而恰在此时说出的话,要比平时和平常说出的话真实得多了。也正是有了这种气氛和气场,生气说出的话和生气做出的事,才会是真话和实事,才能看出一个人的气质和气势,才能看出一篇文章的气质和气势。才能够区别是清气,还是浊气。才能够区别是正气,还是邪气。当这种切入口和切入点,按捺不住时,你就要暴发和暴躁。于是乎,不说不行,不吐不快。在行文过程中采取或借刀杀人,或巧立名目,或移花接木,或暗渡陈仓的诸种表达和表现的写作艺术手段。
评论性文章要有造势和威慑的作用:要么使其坐卧不安,要么使其镇定失语。文中字字是荆棘,词词是刀刃,才能让其退避三舍,寒意周身。写评论性的文章,尤其是辩论文和驳斥文(也包括时评文),这样的文章最容易体现出作者的真伪性情。是真写?还是假写?是认真地写?还是敷衍地写。是具有审美性地写?还是具有完整性地写?这些都要看你的生气的程度和质量而定。我看了他们对郑正西的所谓批评和批判,就觉得幼稚得可笑:鸡零狗碎,一地鸡毛。既没抓到头发,也没抠住心窝。不痛不痒,不酸不臭,不辛不辣。痒而不痛,痛而不彻等于屁文,起不到呵斥,打击,威慑的作用。
抠到了现象和现实的痛处,才会引起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和重视,你的笔头子才会有影响力和份量,文章才有价值。我说过:文章的题材,没有清浊之分。只要你表达和表现得恰到好处,恰如其分,而又具有了审美性的审丑特征,而又具有了文章性的完整性的审美特征,就是好文章。歪江湖,正道理。言之成文,言之成理(哪怕是歪理)。理之成文,文之成章。从起笔,到落笔,形成一个气管,一口气之下,通透文章全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