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1
上士

- 积分
- 526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
年三十是大年,正月十五则称小年,又叫元宵节。过小年远没有过大年那般隆重和热闹了,这首先表现在吃的方面,虽也弄个几荤几素的,但比之年三十的丰盛早已大打了折扣。也有根本不当回事的,随便弄两个菜就算是过了小年。小年的重头戏在于娱乐活动的安排,团年拜年都到了尾声,过了这一天年也就过完了,所以人们便想出一些即兴的娱乐节目来。 玩彩龙船
元宵节赏灯那是城市人的专利,我们乡下人不会弄那些大雅的东西,图的就是个热闹,高兴。玩龙船也不知是从何时兴起来的,打从我记事起便有了,每到正月十五这一天,就会有玩彩龙船的人来,其实也就是本乡本土的几个性格活泼些的,脸皮厚些的男男女女,一商量一合计,这节目便成了。
彩龙船,原称“采莲船”,但我们都把它叫成了彩龙船,它出自民间艺人之手,是模仿船的造型,用竹篾编扎,彩纸糊贴而成。船周身缠满彩纸,缀满彩花,精巧逼真,五彩缤纷,中间宽、两头翘起的船身,四根柱子支撑起亭子似的顶棚,柱子上有四条彩绳拴住船旁左右各一根横杆。彩龙船名符其实,一个彩字是重点,彩得花团锦簇、眼花缭乱,连玩船的人都是彩色的。
玩彩龙船有四个人是主角,四个人都是化过妆的,脸上也是花花绿绿的,叫人看着就滑稽可笑。旁边还有锣鼓乐队伴奏。站在船中间的一般是女子(也有的是男扮女装),站船的女子两手各提船左右的横杆,时而进时而退,船随人动,冉冉婷婷,轻歌曼舞,扭捏作态,极尽娇羞状,令人忍俊不禁;两个撑船的艄公站在船的两边,一个手拿船桨做出摇橹的动作,另一个则拿一把蒲扇做出各种滑稽的动作,脚踏着八字步,一摇三晃,时而挑逗着站船的美女,引的围观人群无不开怀大笑。他们与站船女的动作相协调,歌声相应和。
玩彩龙船也都是在本村里挨家挨户的表演,热闹热闹,很少走远的。听那锣鼓声越来越近了,有的在家门口等着,有的干脆关了门跟着去看,他们见谁家的门开着就停下来表演,过年图个热闹吉利,大都是唱的即兴编的歌词:
采莲船呀么 嚯嗨,过新年吆嘛嚯嗨,恭喜老板嘛嚯嗨,发大财嘛嚯嗨......那锣鼓声也一阵紧似一阵,将气氛不断掀起高潮,看看差不多了,主人家就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几包烟、瓜子、花生什么的往门口的板凳上一放,这时就会有拿着口袋的人来收,这也是历来的不成文的规定。这一出宣告结束,大家又欢欢喜喜地去到下一家去,这一天是从早到晚,挨家挨户表演,笑够了,闹够了,天也黑了,也就结束了。
赶毛狗
彩龙船结束了,天黑时还有另一个节目上演,那就是“赶毛狗”。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大人们都会砍一些树枝来(原谅我到现在为止也不知道那种树的名字)放在禾场里预备着。彩龙船结束后天已经黑了,大人们去准备晚饭了,“赶毛狗”的主角就是孩子们,用一捆稻草引火,上面压满树枝,刚开始浓烟滚滚,待火势渐大,只听得树叶发出像鞭炮一样的“噼噼啪啪'声不绝于耳,这时,孩子们就一起吆喝:“赶毛狗吆、赶毛狗 ”。对于什么是毛狗,孩子们是一无所知,根本没见过,只是照大人的吩咐做,也觉得好玩,也知道这是每年这时候必有的节目。待大些了,有了疑惑,就去问村里高寿的老人,得到的回答是:毛狗就是指狐狸。原来是因为天黑狐狸常常跑出来偷鸡吃,人们就想出了这个办法,用来吓唬狐狸的。
民风民俗无不闪烁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如今, 民间的一些民风民俗已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而悄然隐退,但在那时候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大餐,也体现着劳动人民的勤劳和质朴;如今,这些记忆仅只存在于在那个时代生活过的人们的脑海中了,它们已在历史的洪流中渐行渐远、渐无踪迹可循......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